- 年份
- 2024(3562)
- 2023(5267)
- 2022(4557)
- 2021(4316)
- 2020(3795)
- 2019(8824)
- 2018(8745)
- 2017(19000)
- 2016(9942)
- 2015(11487)
- 2014(11425)
- 2013(11578)
- 2012(11105)
- 2011(10104)
- 2010(10279)
- 2009(9862)
- 2008(10080)
- 2007(8977)
- 2006(8042)
- 2005(7456)
- 学科
- 济(51242)
- 经济(51182)
- 业(33491)
- 管理(31930)
- 方法(29426)
- 数学(27847)
- 数学方法(27773)
- 企(26698)
- 企业(26698)
- 财(15961)
- 中国(14296)
- 制(12455)
- 农(12125)
- 贸(10895)
- 贸易(10888)
- 易(10604)
- 务(10532)
- 财务(10529)
- 财务管理(10507)
- 融(10263)
- 金融(10263)
- 银(10249)
- 银行(10245)
- 企业财务(10195)
- 行(9837)
- 业经(8333)
- 体(8073)
- 农业(7431)
- 市场(7119)
- 体制(6931)
- 机构
- 大学(157002)
- 学院(154184)
- 济(76329)
- 经济(75098)
- 管理(63381)
- 理学(54525)
- 理学院(54060)
- 管理学(53635)
- 管理学院(53332)
- 研究(47190)
- 中国(40549)
- 财(39980)
- 财经(32134)
- 京(31609)
- 经(29340)
- 经济学(25732)
- 财经大学(24323)
- 经济学院(23662)
- 所(22453)
- 中心(21952)
- 科学(21738)
- 江(21192)
- 北京(20603)
- 研究所(19287)
- 商学(19151)
- 商学院(19009)
- 融(18781)
- 金融(18461)
- 农(18100)
- 州(17188)
- 基金
- 项目(91481)
- 科学(74119)
- 基金(70841)
- 研究(69691)
- 家(59070)
- 国家(58636)
- 科学基金(51709)
- 社会(47805)
- 社会科(45638)
- 社会科学(45630)
- 基金项目(36929)
- 教育(32565)
- 省(32143)
- 自然(31383)
- 自然科(30707)
- 自然科学(30700)
- 资助(30675)
- 自然科学基金(30236)
- 编号(27554)
- 划(27539)
- 部(23374)
- 成果(23091)
- 教育部(21241)
- 人文(20575)
- 国家社会(20482)
- 重点(19595)
- 创(19021)
- 制(18868)
- 发(18848)
- 社科(18660)
共检索到2320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李竞萍 游宇
本文以2003、2004年沪市A股为样本,以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的质量特征,分析市场对超常应计项目的信息识别能力。结果发现:在进行股票定价时投资者能识别超常应计项目并作出反应;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好的公司,超常应计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小于超常应计为负的公司(2004年数据不明显支持该结论);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差的公司,超常应计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大于超常应计为负的公司(2003年数据不支持该结论)。本文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现金流量表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文静 王君彩
基于非特定经济业务的大样本数据,区分不同动机和方向的应计盈余管理,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后续应计反转的时间、速度及反转目的不同,不同动机和方向的应计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了不同影响。为实现扭亏、达到上市条件或股权再融资门槛而实施的正向应计盈余管理,显著降低了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为平滑收益而实施的负向应计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笔者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拓展应计盈余管理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应计盈余管理 动机 方向 未来业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睿
本文利用上证180指数成分股交易数据,分析了A股市场大单交易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无论大单交易是买方驱动还是卖方驱动,都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暂时影响和永久影响,其中暂时影响程度与交易量显著正相关,而永久影响程度与交易量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另外,股票市值、股票收益率的波动性和市场环境等三个变量均是大单交易对股票价格影响程度的显著因素。
关键词:
大单交易 A股市场 股票价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戴璐 林黛西
作为现代公司治理中一项关键的制度安排,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利用2014~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首次尝试从外部视角出发,深入考察市场竞争与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决策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基于企业资金状况、行业属性及环境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情景检验。研究发现,激烈的市场竞争会显著提高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对于资金严重短缺以及非高科技行业的企业而言,市场竞争促使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更为显著;当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资本市场整体走势较好时,企业更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田璇 乔贵涛 刘金芹
审计质量传染效应会对聘用共同审计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系统性影响,进而系统影响财务报告中关于公司特质性信息的反映程度,最终影响聘用共同审计师的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以2008~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和签字注册会计师层面研究聘用共同审计师对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股价同步性高的上市公司聘用共同审计师的公司其股价同步性也系统性偏高,而且这种现象存在于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和复核合伙人层面;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行业专长有助于抑制上述现象的发生。研究结论对于审计质量改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以及投资者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吕沙
本文以不同数据窗口下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研究产品市场竞争程度、CEO变更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呈倒U型关系。高竞争行业中,CEO变更当年,加剧了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负相关关系,而变更下一年产品市场竞争对现金股利的影响更多凸显为现金股利增发行为,低竞争行业的CEO变更当年,产品市场竞争对现金股利的正向影响加强,而变更下一年,这种增强的效果不显著。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超 朱丹
企业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因素,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推动企业创新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选择2014—2021年公告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确定研究样本,探讨员工持股计划是否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研究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相比于未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更能吸引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有效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内源动力。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其背后的机制主要在于,员工持股计划不仅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还增强了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从而增强了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促进了人力资本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对人力资本升级的促进作用,在具有较高物质资本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处于较高行业竞争程度的企业中更加显著。基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具体条款,员工所持有的激励股份越多、受激励员工的占比越高、存在向第三方融资条款以及预期收益越高时,员工持股计划越能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员工持股计划和人力资本升级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也为中国上市公司更好地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设置员工持股计划条款,吸引和留住人才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超 朱丹
企业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因素,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推动企业创新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选择2014—2021年公告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确定研究样本,探讨员工持股计划是否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研究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相比于未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更能吸引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有效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升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内源动力。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其背后的机制主要在于,员工持股计划不仅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还增强了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从而增强了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促进了人力资本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对人力资本升级的促进作用,在具有较高物质资本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处于较高行业竞争程度的企业中更加显著。基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具体条款,员工所持有的激励股份越多、受激励员工的占比越高、存在向第三方融资条款以及预期收益越高时,员工持股计划越能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员工持股计划和人力资本升级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也为中国上市公司更好地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设置员工持股计划条款,吸引和留住人才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毅
财务报表重述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引起了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我国在2002-2003年补充更正高峰后,证监会颁布了相关规定,要求对财务报表的差错更正按照重大事项临时报告方式进行披露。本文以2009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发布的87份重述公告为研究对象,从市场波动方面考察了重述公告的效应。结果显示重述公告的发布产生了短期的市场负效应。
关键词:
财务重述 市场效应 资本市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广宇 李志辉 杜阳 王近
本文以尾市交易操纵为研究对象,尝试对中国股票市场可疑的尾市操纵行为进行识别与监测,并基于监测结果实证分析市场操纵如何影响市场信息效率。具体来看,本文利用沪市A股2013-2018年的日内高频交易数据,基于股票尾市交易相关指标异常变化特征,构建了尾市交易操纵识别模型,实证检验了市场操纵对信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操纵对信息效率存在不利影响,市场操纵后股票流动性和股票波动性的异常变化是影响信息效率的关键传导路径,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此外,研究还发现,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情形下,市场操纵对信息效率不利影响程度较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卫星 杜冉
自2012年起,沪、深主板上市公司普遍推行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为验证内部控制中介效应的存在性,运用沪市A股871家样本公司2012~2014年的财务数据,综合考察股权集中度、内部控制影响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渠道和机理。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没有消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改变了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方式;内部控制可以抑制会计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公司盈余质量,但由于内部控制与股权结构的交互效应,这种抑制作用随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增加而减弱;内部控制是股权集中度影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唯一中介路径。
关键词:
股权集中度 内部控制 盈余质量 上市公司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玉德 周玮
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不同资本结构和所有权安排对投资收益和投资效率的影响,并就我国企业过度投资现象进行了测算和说明。实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水平显著影响着公司投资效率和投资收益,但在影响方式上却因所有权安排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财务杠杆水平的提高对地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收益影响不大,但显著降低了这两类企业的投资效率;中央国有企业财务杠杆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投资收益,但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不敏感。研究还发现,低杠杆水平的非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几乎不存在过度投资情况,高杠杆组该类企业过度投资却很严重;而对于中央国有企业来说,无论财务杠杆水平如何,投资效率均十分低下,过度投资普遍存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苏 陈沉 吴锡皓
基于2010~2013年的A股数据,从内部控制视角实证检验了会计稳健性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能够有效抑制非效率投资,且该抑制作用在高内部控制质量组更为显著;在对非效率投资的作用上,会计稳健性与内部控制质量为互补关系;在适度稳健组中,会计稳健性与内部控制质量的互补程度要高于低稳健组,而在过度稳健组中,会计稳健性与内部控制质量呈现替代关系。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路军伟 张珂 于小偶
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往往针对净利润实施盈余管理,分类转移是在不改变净利润的情况下通过核心费用的分类转移、虚增核心盈余的一种盈余管理方式。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会实施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吗?本文以2007-2016年我国A股市场的IPO公司为样本,发现:(1)上市公司在IPO前三年存在显著的分类转移,即通过把核心费用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以虚增核心盈余;在IPO后三年,不存在这一行为;(2)在IPO前三年,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将营业成本而非期间费用转移至营业外支出的方式虚增核心盈余,制造业企业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分类转移行为应是权衡多种动机的结果,四大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一行为。
关键词:
IPO 分类转移 盈余管理 盈余持续性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陈春华 杨天
本文以A股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的11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委托贷款总体的市场反应为负(不显著);非关联方之间的委托贷款和有担保的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为正(不显著);无担保的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为负(不显著);关联方之间的委托贷款的市场反应为负(显著)。结论表明,投资者总体上并不偏好上市公司开展委托贷款,尤其是关联方之间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风险识别比较充分。委托贷款虽然在短期内会带来一定收益,但从长期来看,上市公司应谨慎开展委托贷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