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68)
- 2023(12132)
- 2022(9964)
- 2021(9107)
- 2020(7083)
- 2019(15957)
- 2018(15018)
- 2017(28121)
- 2016(15492)
- 2015(16702)
- 2014(15932)
- 2013(15443)
- 2012(14114)
- 2011(12574)
- 2010(12189)
- 2009(10847)
- 2008(10284)
- 2007(8714)
- 2006(7657)
- 2005(6433)
- 学科
- 济(60208)
- 经济(60149)
- 管理(38936)
- 业(35462)
- 企(26123)
- 企业(26123)
- 方法(22464)
- 数学(20054)
- 数学方法(19874)
- 农(19517)
- 地方(19288)
- 中国(18403)
- 业经(14349)
- 农业(13592)
- 学(12784)
- 财(12768)
- 环境(12038)
- 贸(11186)
- 贸易(11180)
- 易(10751)
- 制(9972)
- 地方经济(8821)
- 技术(8507)
- 划(8443)
- 发(8394)
- 城市(8298)
- 产业(8066)
- 理论(7490)
- 和(7445)
- 务(7396)
- 机构
- 学院(208573)
- 大学(205905)
- 济(79403)
- 经济(77610)
- 管理(76557)
- 研究(74435)
- 理学(67141)
- 理学院(66166)
- 管理学(64992)
- 管理学院(64591)
- 中国(52547)
- 科学(50312)
- 京(43786)
- 农(43496)
- 业大(37341)
- 所(37240)
- 研究所(34746)
- 农业(34446)
- 中心(34386)
- 财(33452)
- 江(30895)
- 范(29580)
- 师范(29206)
- 院(28119)
- 财经(27548)
- 州(26850)
- 北京(26561)
- 经(25117)
- 省(24147)
- 经济学(24050)
- 基金
- 项目(157042)
- 科学(123030)
- 基金(113407)
- 研究(108581)
- 家(102559)
- 国家(101688)
- 科学基金(86153)
- 社会(70681)
- 社会科(66928)
- 社会科学(66906)
- 省(62679)
- 基金项目(62106)
- 自然(57350)
- 自然科(55948)
- 自然科学(55926)
- 自然科学基金(54886)
- 划(53847)
- 教育(48322)
- 资助(42735)
- 编号(42040)
- 重点(36075)
- 发(35431)
- 创(33093)
- 部(32575)
- 成果(31485)
- 创新(31003)
- 计划(30870)
- 科研(30112)
- 课题(29964)
- 国家社会(29833)
共检索到293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晓东 李欢 穆镁锐 麦凤霞
超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空间扩展蔓延的前沿区域,是亟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场域。论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借助FROM-GLC10 LULC数据产品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灰色关联度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85—2020年白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特征、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超大城市边缘区的治理路径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 1985—2020年,白云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和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耕地与建设用地此消彼长的特征极为显著。(2)研究时段内,白云区建设用地呈现出“急剧扩张”“高速稳定扩张”“扩张减缓”“低速扩张”4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与特征。建设用地扩展受到中心城区辐射的显著影响,呈现由南向北扩展的空间态势。(3)超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受到自然因素、地理区位、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多种因素共同驱动超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演变。(4)新时期中国超大城市边缘区治理应以革新治理理念、完善内容目标、创新手段模式、健全体制机制等为重点,有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城乡共治、多元共治、整体智治和基层自治。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化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城市化前沿地带,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探讨其动力机制可以为人居环境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广州市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人居环境演变动力划分为三类,宏观层面的动力(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市场体制的确立);政府层面的驱动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发展政策、城市空间重构、产业结构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大型项目投资);城市内部不同地域相互作用力(核心区推力、乡村推力、边缘区自身吸引力),并构建了综合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人居环境 演变 动力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利佳 张国俊 周春山
以821份问卷数据为基础,采用Probit模型对广州市边缘区居民金融包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市边缘区储蓄包容水平较高,贷款包容水平较低。(2)居民个体特征对金融包容的影响较大,如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年龄等。家庭资产与负债等家庭财富因素对贷款包容有一定影响,但对储蓄包容作用不显著。(3)银行网点设置评价与网络使用对储蓄包容有一定影响,但对贷款包容无显著影响。(4)个人发展乐观度对贷款包容影响显著但与储蓄包容关联不大。(5)广州边缘区居民金融包容状况是在金融供求双方特征、网络风险防范能力与制度保障水平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加强新型金融机构建设、发展数字金融、完善信用制度环境等是提升居民金融包容的重要举措。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岚 李景刚 田光明 高艳梅
留用地政策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但由于对"小而散"的留用地产业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缺乏足够认知,因而缺乏针对性的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用地政策效用的发挥。据此,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借鉴产业布局理论,探索了留用地产业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留用地产业发展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白云区留用地产业布局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态势,沿交通要道呈轴线布局形式,说明留用地产业发展对交通条件依赖性较强;此外,交通因素、到镇中心距离因素及地块形状因素对产业布局有重要影响,在未来产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岚 李景刚 田光明 高艳梅
留用地政策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但由于对"小而散"的留用地产业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缺乏足够认知,因而缺乏针对性的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用地政策效用的发挥。据此,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借鉴产业布局理论,探索了留用地产业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留用地产业发展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白云区留用地产业布局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态势,沿交通要道呈轴线布局形式,说明留用地产业发展对交通条件依赖性较强;此外,交通因素、到镇中心距离因素及地块形状因素对产业布局有重要影响,在未来产业规划中应加以重视;同时,留用地产业特征明显,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交通条件要求极高,且距镇中心相对较远,商业金融业则距离镇中心较近,批发零售业特征不明显。因此,留用地产业引入及规划应制定差异化策略,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应以交通及距离为引导,商业金融业则应关注产业地块到镇中心的距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蕴雄 周沂 任永欢 贺灿飞 杨帆
产业升级与空间置换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和若干大中城市颁布了产业用地指南,并以此指导城市企业的引进与腾退。在国家、地方标准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修正产业用地准入标准,并通过"效益—空间"二维信息,建立企业与土地的空间置换模型,以指导区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空间调整与置换。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市白云区良田工业园为案例,结合该园区的产业基础,修正产业准入标准,模拟园区企业进入退出,从而得到该园区企业用地空间最优的置换方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沃林 田光明
在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基础上,利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广州市天河区及白云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位置、产权、产业、历史、基础设施、审批、经营、管理、利益分配及经济形势等因素构成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形成机制的因素群组,位置、产业、产权、历史、基础设施及审批等因素是影响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形成最为强烈的关键因素。通过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定农村低效建设用地认定标准与程序,积极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二次开发利用的监管及简化审批流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沃林 徐云飞 郑荣宝
构建合理的旧村庄改造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是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的路径。从目标实现、土地管理及开发效益三方面构建旧村庄改造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德尔菲法、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值,以综合评价法和TOPSIS模型评价法评价广州市白云汇项目、安华汇项目,以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法检验差异度。研究发现: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被验证,不同指标权重方法和评价方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大;白云汇项目比安华汇项目综合得分更高,旧村改造效果更明显。建议建立旧村庄改造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对基层人员进行评价方法、结果解读等培训;开展绩效评价指标的弹性调整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范凌云 雷诚
在辨析边缘区概念发展的基础上,指出边缘区已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核心空间,实质上承担了大都市"自上而下"的空间外拓和撤市(县)设区后"自下而上"式的城镇蔓延。通过分析大城市边缘区的演化,归纳了演化要素、结构模式、管理方式、空间边界等若干要素和特征,并提出对"边缘区"内涵的补充。由此展开对广州市案例的研究,从空间形态、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多方面分析二元发展的矛盾及深层原因,并进一步探索新发展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治理体系建构的合理模式。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都市区化 二元发展 广州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冠伟 龚建周 谢建华 李江涛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的多地类CA模拟方法,并掌握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研究方法:选取典型城市边缘区——广州市花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C#语言结合ArcEngine GIS平台编程进行花都区土地利用演变CA模拟研究。以不同时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图为基础数据,比较研究期内各地类的变化数量与方向以确定地类转换之间的优先级,并确定各地类的转换概率阈值。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结合控制因素进行判断,最终确定元胞的转化状态。研究结果:模拟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新增建设用地分布在除北部山区以外的所有区域,但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而且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流向上,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中权
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发展战略,在此战略下,白云区需要重新定位并形成新的发展思路。文章根据白云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出从生态环境的优化、产业的优化、基础设施的优化、人口结构的优化以及空间结构的优化等方面来实现"北优"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北优 发展战略 白云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明月 周艺霖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执法监察网格划分方法。研究方法:基于AHP和GIS技术,以土地执法工作量为核心,从3个层次出发选取5个评价指标,测算评价单元的土地执法工作量,通过融合评价单元完成网格划分。研究结果:以广州市白云区694个评价单元为基础,经过土地执法工作量评价指标计算,划分出183个土地执法监察网格,并进一步划分为5类网格。研究结论:(1)以土地执法工作量为依据的土地执法监察网格划分方法,有效解决了网格之间管理工作量不均的问题;(2)根据主导因子对网格进行分类,有效促进网格分类监管;(3)选取的指标不受地域、地形限制,使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划分结果与行政界线、国土所管辖范围相契合,具备行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世栋 袁奇峰 邱加盛
新一轮土地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农地产权结构由"两权分离"走向"三权分立",城乡规划学科也应加强对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摸查,以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及乡村规划探索。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北部三镇的村小组(经济社)为空间单元,调查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及农地市场发育情况。调查发现:(1)大部分经济社已经实现了收入非农化及农业生产主体的非本地化;(2)农业总体处于"城郊型"阶段,生产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生计导向型与收益导向型两种模式并存;(3)农地的小规模租赁市场普遍,但地权细碎化且调整频繁,农地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先进生产组织流转比例不高;(4)农地大规模流转介于14%到35.01%之间,市场需求推动了农地...
关键词:
经济社 非农化 农地流转 财产性权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炜 蔡建明 赵一夫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对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提升的明确要求,论文基于多元主体视角,对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理论框架模型、结构、问题、机制以及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随着大城市边缘区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协同转型,城乡空间逐渐向均衡状态发展。在治理结构上,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逐渐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网络结构转型。治理问题上,多元主体对大城市边缘区空间资源争夺造成物质空间混杂、社会空间分异以及空间权力不均衡3个方面问题。从机制角度分析,多元主体遵循各自的空间治理需求和逻辑对大城市边缘区实施相应的治理机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提出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优化路径。最后,总结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结构—治理问题—治理机制—路径优化"递进式研究框架,以完善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治理理论与实践分析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涤湘 魏清泉 梁志伟
城市是一个以社会经济系统为主、自然生态系统为辅的高密度人类活动地域空间。由大面积的绿地所组成的绿色 开敞空间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是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受到了各 地政府的普遍重视,对城市边缘地带绿色开敞空间的保护和利用渐趋加强,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广 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为例,探讨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边缘地带绿色开敞空间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城市发展 绿色开敞空间 保护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超大城市极端天气灾害的统计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超大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中的人口问题——以广州市为例
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以广州增城市为例
基于农户调查的大城市郊区农地流转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467户调查为例
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空间扩张机理及其发展策略研究——以杭州市良渚城镇为例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模拟——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大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及前景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大城市边缘区城乡多维空间冲突特征与形成机制——以韶关市转溪村为例
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扩张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大城市边缘区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因素——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