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40)
- 2023(13936)
- 2022(12263)
- 2021(11437)
- 2020(9637)
- 2019(22659)
- 2018(22203)
- 2017(43483)
- 2016(23736)
- 2015(26497)
- 2014(26173)
- 2013(26063)
- 2012(24214)
- 2011(21496)
- 2010(21322)
- 2009(19487)
- 2008(18912)
- 2007(16397)
- 2006(14338)
- 2005(12395)
- 学科
- 济(96767)
- 经济(96654)
- 管理(66890)
- 业(62967)
- 企(52067)
- 企业(52067)
- 方法(45861)
- 数学(40312)
- 数学方法(39918)
- 中国(26184)
- 财(24937)
- 农(24643)
- 地方(22816)
- 学(21274)
- 业经(20233)
- 农业(16642)
- 制(16627)
- 务(16362)
- 财务(16300)
- 财务管理(16269)
- 贸(16130)
- 贸易(16118)
- 企业财务(15503)
- 易(15502)
- 理论(15194)
- 环境(14924)
- 和(14332)
- 技术(13929)
- 融(13106)
- 金融(13103)
- 机构
- 大学(333183)
- 学院(328524)
- 管理(130423)
- 济(130153)
- 经济(127208)
- 理学(113772)
- 理学院(112443)
- 研究(112092)
- 管理学(110490)
- 管理学院(109918)
- 中国(81782)
- 京(73552)
- 科学(71329)
- 财(58627)
- 所(56193)
- 农(54982)
- 业大(51713)
- 研究所(51400)
- 中心(50387)
- 财经(47800)
- 江(47051)
- 北京(46579)
- 范(43848)
- 经(43625)
- 农业(43421)
- 师范(43358)
- 院(41562)
- 经济学(39373)
- 州(38293)
- 财经大学(35898)
- 基金
- 项目(232666)
- 科学(182728)
- 基金(169558)
- 研究(166750)
- 家(148659)
- 国家(147463)
- 科学基金(126817)
- 社会(104998)
- 社会科(99446)
- 社会科学(99416)
- 基金项目(91061)
- 省(89742)
- 自然(84395)
- 自然科(82422)
- 自然科学(82402)
- 自然科学基金(80949)
- 划(76648)
- 教育(76015)
- 资助(70237)
- 编号(66981)
- 成果(53542)
- 重点(52224)
- 部(51139)
- 发(49478)
- 创(47791)
- 课题(46153)
- 科研(44777)
- 创新(44628)
- 教育部(43681)
- 大学(43112)
- 期刊
- 济(138352)
- 经济(138352)
- 研究(97853)
- 中国(60719)
- 学报(55611)
- 科学(50355)
- 农(48032)
- 管理(46292)
- 财(44144)
- 大学(41793)
- 学学(39182)
- 教育(34607)
- 农业(33264)
- 技术(27301)
- 融(25878)
- 金融(25878)
- 财经(23087)
- 经济研究(22390)
- 业经(21831)
- 问题(19750)
- 经(19685)
- 图书(17849)
- 业(17099)
- 科技(15842)
- 理论(15675)
- 技术经济(15641)
- 版(15371)
- 资源(15022)
- 现代(14850)
- 实践(14304)
共检索到474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智君 粟晓珊 刘蕊涵
通过计算1984-2013年北京和上海两市工业内部结构综合指数,显示超大城市工业内部结构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增大,超大城市工业向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方向的工业结构发展;另一方面,超大城市整体经济结构具有后工业化阶段特征,其第三次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为其工业提供特色服务。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以及协整检验,考察北京和上海6个影响因素与其工业内部结构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北京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科技进步和FDI对其工业内部结构变迁的影响大;上海的人均GDP、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对其工业内部结构的解释力更强。可见,工业内部结构水平与6个影响因素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上述因素对于超大城市现有工业结构表现出或高或低的影响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卡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超大城市的人口发展呈现持续增长,主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给超大城市自身带来"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也制约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构建。研究表明,超大城市人口持续过度聚集的原因在于其吸引腹地广阔,城市中心区拥有吸引人气的商务、休闲和文化空间,其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持续显现,以及地区收入差异长期存在和郊区新中心生活服务品质不高等;因此,在人口疏散时需顺应经济和人口迁移规律,重点增强外围新城的集聚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均等,推进"主城-新城-区域"的功能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超大城市 人口集聚 空间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卡
基于2008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连续6年2 557日的北京市各空气质量监测点空气质量指数数据,以及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街道人口数据,运用SPSS聚类、ArcGIS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运算,探析北京市城市建设对于大气污染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格局、新城建设以及城市人口分布等因素都会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微观格局产生影响,大气污染治理不应忽视调整城市建设格局这一路径,尤其需要重视城市增长、新城建设中对绿化和生态廊道的预留与保护。
关键词:
北京 大气污染 人口 城市建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邓剑伟 郭轶伦 李雅欣 杨添安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也快速上升,这在超大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管理上,超大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出现了体量大、需求多、差异化等新问题。在现实中,超大城市的公共服务排名也正被其他城市超越。为了回答超大城市能否提供好的公共服务这一问题,文章以北京市为例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跨年度的统计数据和公众满意度,研究发现:北京市公共服务质量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尚未达到与其城市定位相匹配的高度;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市公共服务质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并受到公共政策的影响;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的公共服务质量都在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非均等化现象;北京市不同领域的公共服务发展并不均衡,统计数据显示的公共服务质量与公众评价存在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卡
基于2008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连续6年2 557日的北京市各空气质量监测点空气质量指数数据,以及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街道人口数据,运用SPSS聚类、ArcGIS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运算,探析北京市城市建设对于大气污染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格局、新城建设以及城市人口分布等因素都会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微观格局产生影响,大气污染治理不应忽视调整城市建设格局这一路径,尤其需要重视城市增长、新城建设中对绿化和生态廊道的预留与保护。
关键词:
北京 大气污染 人口 城市建设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细芳
在国内超大城市推进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和明显的劣势,通过对二者融合发展效益的量化比较研究,可为国内超大城市制定下一步融合发展政策、提高融合发展效益提供依据。本文以上海、北京、广州3个超大城市为样本,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3个维度,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3个样本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的得分。实证结果表明:上海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不但领先于另外两个城市,而且2014年较2009年有大幅改善,与之相反,北京、广州排名靠后,5年间融合发展效益下滑,与如火如荼的市场繁荣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提升国内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可以从加强政策创新、打造服务平台、夯实资金后盾、擦亮城市品牌、坚持内容为王、引导游客需求六方面展开。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傅晓霞 魏后凯 吴利学
本文在比较工业搬迁与企业迁移异同的基础上,根据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原理指出城市工业布局变化和工业搬迁的一般机制,并以北京市1985年以来的工业搬迁情况为例,分析了城市发展、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城市工业布局的影响以及搬迁目的、搬迁方式和搬迁政策等对搬迁效果的影响。本文尝试性的情况梳理、因素分析和经验总结.可以为北京和其他城市政府促进产业合理转移,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也可以为今后对于我国工业搬迁和企业迁移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城市发展 企业迁移 工业搬迁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纪韶 王珊娜
北京市每年都在吸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2005~2012年,北京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达到40.5万人,而对于北京市服务业带动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1979~2012年北京市服务业就业弹性分析发现,北京市服务业的增长以及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从服务业内部就业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未来北京市拉动就业能力最强、潜力最大的行业。
关键词:
服务业 就业弹性 就业结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蔡方 孙文祥
通过建立对第三产业各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天津、上海两市为例,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各地应根据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当前的政策取向,确定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优先发展顺序。
关键词:
第三产业 评价体系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红霞
文章通过构造人口多样性指数,利用"五普"和"六普"数据,定量分析了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中人口多元化的进程及其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随着人口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特大城市的人口构成逐渐改变了以本地人口为主的单一模式,人口多样性日益增强,而且近郊区是人口多样性最强和人口多元化发展最快的区域。从人口多元化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来看,由近郊区带动向周边扩散发展的空间特征明显。由于人口多元化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双重影响,因此,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日趋复杂,政府政策在积极促进人口多元化有机发展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以便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孟天奇 刘卓 周彤 李强
以轨道交通发展较为成熟的北京和上海为对象,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在GIS支持下构建了反映轨道交通网络基本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网络结构特征的系列指标,对两地轨道交通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为:两地的轨道交通基本特征相似;两地轨道交通在距市中心15km范围内较为发达,上海在城市中心范围的便利性更优;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在城区外围能更方便地实现换乘,上海则与之相反。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空间分布 网络结构 北京 上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宇 殷成志
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超大城市已经进入空间治理新阶段,推动科技新城建设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是引领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之一,当前,怀柔科学城建设和老城区城市更新都处于起步阶段,提高新老城协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分析怀柔科学城主要特质、老城区城市更新及新老城区协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之上,构建科技新城建设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从突出协同发展理念、深化产业分工协作、强化创新空间共建共享、完善协同治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梦琳 张嘉一 刘佳奇 张洋 吴成亮
[目的]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根基,研究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方法]选取拥有超大城市典型特征的北京市为例,通过构建北京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熵值法和加权法对2001—2020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展开了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发展演变规律,运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制约北京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水平的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表明,(1)2001—2020年北京市乡村振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和教育经费是制约该市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子;(2)同时北京市乡村治理评价分值呈现为扩散的“W”型结构,在2009—2018年期间,乡村治理协调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缓慢发展阶段,直到2019年,开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是该超大城市乡村治理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3)2001—2020年北京市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超大城市乡村区域需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生态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自治能力;充分发挥治理内生动力,挖掘乡土文化价值;促进产业振兴,实现人才回流,以协调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穆献中 徐鹏 胡广文 余漱石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针对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实际,以北京市为例,从耗散结构角度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结构系统的困境,以及造成北京市产业结构失衡的熵增因素,提出产业结构生态化是特大城市未来产业结构演化方向。基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结合耗散结构理论,提出通过引入含有负熵流的生态化政策与技术,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等,引起城市产业结构涨落,形成新的稳定结构,是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的重要解决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