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37)
2023(5115)
2022(4292)
2021(3968)
2020(2992)
2019(7247)
2018(6891)
2017(13432)
2016(7182)
2015(8016)
2014(7921)
2013(7732)
2012(7165)
2011(6325)
2010(6358)
2009(5540)
2008(5059)
2007(4298)
2006(3760)
2005(3278)
作者
(19423)
(16372)
(16126)
(15453)
(10461)
(8030)
(7315)
(6527)
(6280)
(5756)
(5677)
(5492)
(5345)
(5228)
(4889)
(4818)
(4807)
(4798)
(4763)
(4578)
(3885)
(3880)
(3877)
(3779)
(3630)
(3616)
(3563)
(3486)
(3383)
(3274)
学科
(30924)
经济(30899)
管理(15134)
中国(13345)
地方(13132)
(12751)
方法(9666)
(9238)
数学(8743)
数学方法(8644)
(7787)
企业(7787)
城市(7281)
农业(6724)
业经(6215)
环境(5830)
(5491)
地方经济(5419)
城市经济(5257)
(4426)
(4009)
理论(3876)
(3656)
(3653)
土地(3542)
资源(3527)
(3523)
贸易(3520)
产业(3503)
(3435)
机构
学院(94791)
大学(94495)
(36138)
管理(35430)
经济(35026)
研究(34025)
理学(30634)
理学院(30057)
管理学(29485)
管理学院(29286)
中国(24467)
科学(22415)
(21940)
中心(16526)
(16340)
师范(16245)
(16008)
(14767)
研究所(14729)
(14542)
(14492)
业大(14336)
北京(13655)
师范大学(13570)
(13150)
(12291)
财经(11897)
农业(11289)
经济学(10992)
(10770)
基金
项目(70718)
科学(56781)
基金(51663)
研究(51128)
(44919)
国家(44538)
科学基金(39386)
社会(33476)
社会科(31661)
社会科学(31650)
基金项目(29363)
(27602)
自然(25905)
自然科(25296)
自然科学(25291)
自然科学基金(24774)
(23835)
教育(22416)
编号(20633)
资助(18938)
(16220)
重点(15659)
成果(15446)
课题(14622)
(14404)
(14379)
国家社会(13936)
创新(13393)
发展(13111)
(12934)
期刊
(41540)
经济(41540)
研究(28686)
中国(20426)
科学(14018)
学报(12737)
(12630)
管理(10806)
教育(10134)
(10112)
大学(9760)
学学(8993)
城市(8864)
农业(8741)
资源(8328)
(8049)
技术(7884)
问题(7444)
业经(6680)
(6570)
金融(6570)
地理(5692)
经济研究(5673)
现代(5284)
图书(5154)
财经(4970)
(4750)
科技(4421)
(4402)
发展(4383)
共检索到140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莹  陈洁  罗静  蒋亮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逐渐成为诸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必要深入探索城市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功能关联和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为此,该研究以超大城市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app移动定位数据、百度POI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等地理空间大数据,运用残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模型识别和分析武汉市就业多中心及其关联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武汉市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显著,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关联表现为城市主中心与最近次中心间的功能互补。2)武汉市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有多样化指数、三产企业数量、交通路网密度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就业次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引导就业多中心布局。3)劳动力集聚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分别对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显著和较为显著的阻碍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云彦,田艳平,易成栋,何雄  
本文运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 ,对武汉市城市内部迁移的问题展开初步的分析。在武汉市总人口稳定增长和城市不断扩展的过程中 ,内部迁移频繁 ,其中以“拆迁搬家”为主要类型 ,流向呈离心态势 ,并形成大量的“人—户分离”群体 ;而外来“务工经商”的移民则向市中心城区填充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本地居民外流而引起的空心化格局 ,形成相互作用、互相整合的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欧阳国辉  王轶  黄小兵  
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综合运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度、核密度、邻近距离测度等方法,定量分析江夏区农村居民点1996、2006及2016年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识别影响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演变剧烈,各街道之间的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江夏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从"单点高值集中"向"多点中高值集中"转变,整体呈现"西密东疏"的空间差异;交通的引导作用加强,地形的限制作用减弱;农村居民点呈现明显且强烈的向大城市中心城区聚拢的趋势与特征;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镇区、一般镇镇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点变化更加明显;社会、空间和经济维度分别对农村居民点演变产生复杂的影响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伟  周婕  许峰  
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复杂而迅速,采用定量模型对此地域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在土地规划领域有重大意义。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首先采用DPSIR模型对大城市边缘区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进行驱动力机制的定性分析,得出每种用地相应的驱动力、压力和状态;进而采用CLUE-S模型,通过用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作用权重系数的求解,模拟时段内各类用地的需求分析与用地变化的动态分配过程,对边缘区的用地演变进行模拟;最后通过用地现状图对模拟用地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拟合。在模拟的基础之上,设定了两种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情景模式,即不作任何空间约束的用地演变和进行可持续发展约束的用地演变,有针对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严雪心   周婕   盛富斌   牛强  
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遥感影像数据等多源时序大数据,识别近郊区主要就业中心及其主导产业,并提出从就业人口流动的数量、强度和方向3个方面构建就业人口流动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通过净活跃度与总活跃度测度就业人口流动的数量,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Getis-ord Gi*指数识别就业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然后采用就业人口流动强度识别不同产业类型对就业人口流动强度影响的差异,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识别不同产业类型对就业人口流动方向及范围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武汉市近郊区整体呈现就业人口向近郊区各就业中心流动的趋势,但各就业中心间就业人口活跃度差异较为显著。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及信息技术产业是武汉市近郊区就业人口流动强度最大的产业,吸引范围主要涵盖高等院校密集的地区;汽车制造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流动强度较大,但其吸引范围相对较小;航运物流与航空物流产业发展迅捷,其就业人口流动强度正逐步增强,受地理区位制约,其就业吸引范围最广;建筑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就业人口流动强度则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人口净流出的现象,其就业吸引范围也较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亚平  卢有朋  单卓然  周敏  
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具有不确定性,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需要借助情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大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演化的基础上,指出市场力的变迁促使主导功能要素升级,而政府力则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与制度框架干预空间资源配置。随后以武汉市为例,根据市场力与政府力的现状特征识别出三大空间发展驱动力,并生成三种情景空间布局方案,在综合比对分析后提出了整合性方案,对多元驱动力下城市空间布局情景规划方法做了初步探索。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亚平  卢有朋  单卓然  周敏  
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具有不确定性,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需要借助情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大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演化的基础上,指出市场力的变迁促使主导功能要素升级,而政府力则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与制度框架干预空间资源配置。随后以武汉市为例,根据市场力与政府力的现状特征识别出三大空间发展驱动力,并生成三种情景空间布局方案,在综合比对分析后提出了整合性方案,对多元驱动力下城市空间布局情景规划方法做了初步探索。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郑金  洪旗  陈华飞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促进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是土地利用评价的主要目的。然而,当前我国城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承良  王涛  郭庆宾  
以武汉市为例,对其2003~2013年交通碳排放的异速生长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武汉市综合交通碳排放总体呈线性递增趋势但结构差异显著,结构效率呈"公共交通高私人交通低"的特征,前者呈螺旋式演进而后者增长迅猛;城市交通碳排放与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与交通碳排放呈负异速生长关系,机动车数量和公路里程成为交通碳排放"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维思  兰梦婷  胡祎秋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人"的作用越发凸显,成为关联城市和产业的媒介、直接制约"产城融合"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区作为我国城镇化率最高、创新资源要素最集中、管理服务体系最健全、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区域,也是面临高质量发展要求最急迫的区域。本文基于"产城人"融合的内涵,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总结了中心城区"产城人"融合特征与问题,提出融合路径和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子琳  李志刚  程晗蓓  
城市公园绿地(UPGS)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UPGS可达性可促进城市宜居、提高居民福祉。进入新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和“人民城市”的背景下,关注中国大城市UPGS可达性的公平性问题意义重大。论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从供给、需求2个方面综合测度可达性,从局部、整体角度评估了UPGS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了可达性与居民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以此探讨社会公平性。研究发现:(1)区域型、全市型和综合型UPGS可达性空间分布优于社区型UPGS可达性空间分布;(2) UPGS的总体可达性在中心城区呈现“核心—边缘”逐渐递减的空间形态,UPGS数量多、密度大的区域的社区具有更高的可达性水平;(3) UPGS可达性与居民社会经济条件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房价较高的社区,居民的UPGS可达性也较高,UPGS可达性反映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明显。建议未来应重视更加精细化的UPGS布局优化和调控,不同区域和社会群体需求采取选择性策略,落实精准施策。论文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应用大数据和新技术优化指标数据源,采用UPGS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设施和安全条件等指标精细化测度公园品质,并考虑了多种交通模式、实时路况以及不同年龄群体的选择偏好等因素,综合测度可达性,创新了研究方法;从城市经济结构视角出发,从房价入手探讨UPGS的公平性问题,拓展了已有分析框架,为中国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布局和空间资源配置提供了支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耿虹  乔晶  吕宁兴  
镇村关系是城乡融合中不可缺位的结构性因素,尤其在大城市周边,由于极核效应导致的要素越级流动极易导致镇村关系出现低水平均衡的状况,从而导致大城市外围塌陷的隐患。通过解析大城市周边镇村关系传统的层级结构与目前镇村层级解构的表现形式及特征,进一步分析了镇村层级解构对镇村发展多方面的影响及风险,提出了镇村关系重构的策略,即构建多维耦合的镇村一体化发展系统,重构区域化、扁平化、适应性的镇村网络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梅  邹涛  
工业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和使用是盘活存量、挖掘潜力、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分新增、准存量和存量工业用地三个层次分析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确定工业用地底线空间、分类优化空间布局和细化工业用地政策等3个方面提出了引导工业用地集聚发展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斌  卢中辉  曾菊新  余瑞林  刘瑞佳  
新兴城区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城郊区向主城区转型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主导产业选择对新兴城区空间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借鉴生态学思想和生态位方法,以空间环境因素解析产业环境资源,以专家综合判断评估产业发展能力,以二者相互作用界定产业竞争优势,通过不同产业生态位计算,能够为新兴城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案例研究表明:武汉市张家湾街道未来产业发展不具备区位竞争优势,但部分传统服务业具有一定部门竞争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区域空间发展态势,构建以生活性服务业为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点的街道主导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斌  卢中辉  曾菊新  余瑞林  刘瑞佳  
新兴城区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城郊区向主城区转型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主导产业选择对新兴城区空间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借鉴生态学思想和生态位方法,以空间环境因素解析产业环境资源,以专家综合判断评估产业发展能力,以二者相互作用界定产业竞争优势,通过不同产业生态位计算,能够为新兴城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案例研究表明:武汉市张家湾街道未来产业发展不具备区位竞争优势,但部分传统服务业具有一定部门竞争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区域空间发展态势,构建以生活性服务业为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点的街道主导产业体系,是案例城区产业空间重构的战略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