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7)
- 2023(12016)
- 2022(10497)
- 2021(9879)
- 2020(8002)
- 2019(18827)
- 2018(18875)
- 2017(36036)
- 2016(19565)
- 2015(21929)
- 2014(21994)
- 2013(21850)
- 2012(20009)
- 2011(18015)
- 2010(17856)
- 2009(16216)
- 2008(15522)
- 2007(13436)
- 2006(11832)
- 2005(9662)
- 学科
- 济(78043)
- 经济(77951)
- 管理(51754)
- 业(51449)
- 企(38549)
- 企业(38549)
- 方法(34054)
- 农(31304)
- 数学(29627)
- 数学方法(29294)
- 中国(23415)
- 农业(20958)
- 地方(19725)
- 业经(19311)
- 学(16890)
- 财(16789)
- 制(13561)
- 环境(12643)
- 理论(12603)
- 和(11941)
- 贸(11902)
- 贸易(11894)
- 易(11456)
- 发(11401)
- 技术(11199)
- 教育(10522)
- 划(10250)
- 务(10092)
- 银(10056)
- 财务(10033)
- 机构
- 大学(272404)
- 学院(271631)
- 管理(110521)
- 济(102953)
- 经济(100316)
- 理学(96673)
- 理学院(95526)
- 管理学(93799)
- 管理学院(93305)
- 研究(89957)
- 中国(65513)
- 京(58503)
- 科学(57368)
- 农(46539)
- 财(44671)
- 所(44060)
- 业大(42542)
- 中心(41416)
- 研究所(40381)
- 范(38570)
- 江(38442)
- 师范(38299)
- 北京(36758)
- 财经(36489)
- 农业(35330)
- 经(33173)
- 院(32829)
- 州(32133)
- 师范大学(31080)
- 经济学(29697)
- 基金
- 项目(193980)
- 科学(152532)
- 研究(143250)
- 基金(140054)
- 家(121024)
- 国家(119938)
- 科学基金(103834)
- 社会(89795)
- 社会科(84657)
- 社会科学(84634)
- 基金项目(76287)
- 省(76137)
- 自然(67578)
- 自然科(65955)
- 自然科学(65943)
- 自然科学基金(64721)
- 教育(64392)
- 划(63628)
- 编号(59964)
- 资助(55948)
- 成果(47826)
- 重点(42318)
- 部(41716)
- 发(41450)
- 课题(40275)
- 创(39629)
- 创新(36861)
- 科研(36553)
- 国家社会(36124)
- 大学(35828)
共检索到387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凯仁 龙茂乾 李贵才
以超大城市深圳为例,基于1 800多份上步村外来人口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超大城市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探讨外来人口归属感强弱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中村42%的外来人口对城中村和城市有归属感,归属感强弱的群体特征差异明显。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水平、来深圳年数、自我评价、职业、居住条件、房东评价、邻里关系、歧视情况、安全性评价、社区设施评价和社区工作站是否提供了帮助等个体因素、社区因素和居住环境因素均显著影响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改进服务方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凯仁 龙茂乾 李贵才
以超大城市深圳为例,基于1 800多份上步村外来人口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超大城市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探讨外来人口归属感强弱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中村42%的外来人口对城中村和城市有归属感,归属感强弱的群体特征差异明显。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水平、来深圳年数、自我评价、职业、居住条件、房东评价、邻里关系、歧视情况、安全性评价、社区设施评价和社区工作站是否提供了帮助等个体因素、社区因素和居住环境因素均显著影响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改进服务方式和制定相应政策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属感,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较差。3家庭就业人数、未成年及老人数、住京时长、收入、受教育程度、行业、交通工具选择等对其通勤距离具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城市弱势群体工作居住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通勤 流动人口 职住分离 城中村 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承智 张旺锋 武炳炎 梁博
居住和就业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住分离现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人口集聚指数、GIS空间分析及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北京市"六普"及实地调研数据,来获取外来人口集聚型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及职住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流动人口集中于城市拓展区,呈"环状圈层"分布特征。2近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普遍较长,职住分离较明显,相应通勤时间也较长;远郊城中村流动人口通勤距离较短,以就地工作为主,由于远离城市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关键词:
通勤 流动人口 职住分离 城中村 北京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章平 唐娟
中国短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奇迹促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作为流动人口目的地的大城市,城中村一方面保留着乡村传统接受被动城市化,另一方面成为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主动城市化的低成本生活区和缓冲带。城市化前期政府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缺位,而在建设用地等资源稀缺加剧时政府治理城中村又面临重重困境。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深圳为例,对典型的宝安区城中村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了追踪观察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城中村困境形成的人、财物、组织和体制因素,并给出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中村 治理困境 城市管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永昌
外来人口集聚模式和演化过程是考察外来人口空间行为的重要量度指标,通过量度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可以更好地构建城市社会空间的优化模式,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性总结。大城市边缘区外来人口具有与城市中心不尽相同的特征,解析这些特征是研究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和空间行为的重要基础。文章主要分析了上海市闵行区外来人口的基本特征与集聚成因,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基本形式与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外来人口的重构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尹晓颖 闫小培 薛德升
本文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指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正规供给渠道不畅、规划的缺失、管理的不到位等因素是目前深圳非正规部门主要集中在"城中村"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对蔡屋围的综合整治和渔民村的全面改造两种改造模式的反思。从宏观看,现有改造多是从实施规划的角度考虑,而规划往往注重物质规划、轻社会因素,这种重物质景观的改造模式过于简单化;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看,"城中村"村民出租房屋的非正规经济活动是一种房地产开发行为,渔民村的全面改造还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蔡屋围的综合整治模式应是主体改造模式,不同改造模式可以同步推进;从社区的角度看,"城中村"属于一种类型的社区,"城中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凯仁 龙茂乾 李贵才
以深圳市上步村为例,聚焦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四类利益相关者——原住民、外来人口、个体户及周边企业,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之于城中村改造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原住民有较强的改造意愿,半数以上希望拆除重建;外来人口、个体户和周边企业三类群体则以"不好说或者不清楚"态度占主导,表现出"集体无意识"的特征。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原住民的改造意愿与其是否有房出租、对风险的偏好及自我评价情况有关;外来人口的改造意愿与性别、受教育水平、是否自家居住、房租过去一年的上涨情况、居住区评价和自我状态评价有关;个体户的改造意愿主要受租金负担及租金上涨情况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凯仁 龙茂乾 李贵才
以深圳市上步村为例,聚焦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四类利益相关者——原住民、外来人口、个体户及周边企业,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之于城中村改造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原住民有较强的改造意愿,半数以上希望拆除重建;外来人口、个体户和周边企业三类群体则以"不好说或者不清楚"态度占主导,表现出"集体无意识"的特征。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原住民的改造意愿与其是否有房出租、对风险的偏好及自我评价情况有关;外来人口的改造意愿与性别、受教育水平、是否自家居住、房租过去一年的上涨情况、居住区评价和自我状态评价有关;个体户的改造意愿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筱 邹燕平
本文调查了深圳公众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情感,发现按公众对服务业满意程度及其对社区的整体满意度和认同感可以把公共服务业划分到四个象限。根据这种对公共服务业的情感认同,本文讨论了深圳社区公共服务业供应治理模式问题。发现,政府供应模式仍然是让公共服务业得到公众情感认同的模式,其他一些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也不能完全退出。文章的结论对我国其他城市将公共服务管理转变为公共服务业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实证例子,同时也突出了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治理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章平 唐娟
在工业化超前和城市化滞后的深圳市原特区外区域,城中村原本为农民的原村民、加上以相对低廉房租吸纳的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其社区治理问题并非像一纸文件名义上的城市化那样简单。以原处经济特区范围之外的宝安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了城中村公共品供给短缺、覆盖不全的现状,探讨如何利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区传统治理组织资源等多元主体,形成公共品供给的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以有效推动城中村"人"和"物"的真正城市化。分析该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问题和根源,尝试为转型期中国特别是城中村的城市化和公共品治理,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和方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可石 邰浩
城中村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但以往的城中村改造中,流动人口的安置问题却经常被忽视,进而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本文首先总结概括了流动人口的居住特征与需求,继而提出了一套兼顾流动人口居住需求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并应用于深圳市五和、坂田、杨美三个城中村的改造规划中。最后,从政府、开发商、居民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与保障措施。作为我国城中村改造的一次有益实践,本文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城中村流动人口和城中村改造的理论体系,兼具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林小如 徐铭晖 郑灵飞 陈小璇 郑华阳
在大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更新的转型阶段,以可持续更新为基础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模式是城市低成本撬动高效益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以人口密度与房价双高的典型大城市厦门为案例,围绕“宜居社区、宜业社区、智慧社区、和谐社区”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目标,评估首批试点村的治理成果,探索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机制、治理模式与治理路径。研究发现,厦门市25个城中村试点村存在韧性防灾设施不足,产业配套服务欠缺,智慧管理环节薄弱,新老居民融合不佳等短板,建议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探索面向空间现代化、产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路径。
关键词:
大城市 城中村 社区 治理 厦门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张斌 刘蕊
<正>2023年4月,党中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与此前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开展的“棚改”和“旧改”不同,此轮城中村改造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而非拆除重建,范围聚焦在超大特大城市;改造资金鼓励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共振,形成“财政+专项债+金融机构融资+改造主体自筹+社会资本”一体化筹资方式。预计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大概率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加强逆周期调节、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发力点,同时也打开了金融服务增量空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罗恩立 王桂新
外来人口的就业能力影响其自身职业向上流动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要素的国际竞争力。该文在系统述评西方就业能力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研究对象的特性,构建基于个体自身微观、个人环境中观及需求与政策宏观因素三者互动地分析外来人口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应用京、津、沪、穗四城市调查数据,进行以因子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发现基于社会保险的福利享有、社会交往、社区支持、家庭环境、文化素质和工作环境这六大因素对其就业能力影响较大,最后作相关讨论。
关键词:
外来人口 就业能力 因子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