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09)
2023(8468)
2022(6867)
2021(6030)
2020(4519)
2019(10207)
2018(9811)
2017(18601)
2016(10185)
2015(11254)
2014(11225)
2013(11011)
2012(9987)
2011(9043)
2010(9108)
2009(8277)
2008(8033)
2007(7264)
2006(6480)
2005(5987)
作者
(28441)
(24146)
(23655)
(22731)
(15207)
(11323)
(10641)
(9176)
(9083)
(8432)
(8251)
(8009)
(7630)
(7501)
(7451)
(7427)
(7089)
(6967)
(6964)
(6920)
(5808)
(5804)
(5649)
(5446)
(5334)
(5323)
(5287)
(5250)
(4664)
(4658)
学科
(40828)
经济(40754)
管理(39353)
(29351)
(24749)
企业(24749)
中国(15039)
环境(13945)
(13238)
(13020)
方法(12263)
(11035)
数学(10419)
业经(10330)
数学方法(10312)
地方(9710)
(9333)
(9100)
(8241)
(7759)
财务(7739)
体制(7720)
财务管理(7720)
企业财务(7381)
农业(7314)
(7188)
银行(7176)
(6852)
(6736)
城市(6734)
机构
学院(146109)
大学(145135)
(61151)
经济(59659)
管理(55075)
研究(49827)
理学(46911)
理学院(46362)
管理学(45763)
管理学院(45481)
中国(37144)
(31544)
(30562)
科学(28423)
财经(24132)
(23438)
(22649)
中心(22543)
(21794)
研究所(20789)
(19992)
业大(19494)
经济学(19474)
(19135)
北京(18788)
(18660)
师范(18497)
财经大学(17843)
(17690)
经济学院(17450)
基金
项目(99431)
科学(80237)
研究(74775)
基金(73563)
(63272)
国家(62772)
科学基金(55101)
社会(50255)
社会科(47718)
社会科学(47709)
基金项目(39150)
(38900)
自然(34006)
教育(33650)
自然科(33188)
自然科学(33184)
(32790)
自然科学基金(32541)
编号(29247)
资助(27605)
(25352)
成果(23536)
重点(22652)
(22292)
(22096)
国家社会(21313)
(21201)
课题(21162)
创新(19992)
教育部(19371)
期刊
(71330)
经济(71330)
研究(45939)
中国(31182)
(25671)
管理(21438)
科学(19848)
学报(19619)
(19237)
大学(15972)
学学(15225)
教育(14856)
(13688)
金融(13688)
农业(12562)
财经(12193)
技术(11875)
业经(11323)
问题(10831)
(10539)
经济研究(10476)
现代(7587)
(7508)
城市(7308)
(6725)
科技(6719)
(6541)
财会(6495)
资源(6277)
技术经济(6087)
共检索到222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继敏  
超大城市是交通碳减排意愿最强、减排空间最大、效益最好的空间单元。目前,国内外有关碳减排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国家层面,对于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特殊性鲜有考虑。论文探讨了碳减排的激励机制,以及其在超大城市交通碳减排中的政策意蕴。指出由于一系列气候临界点的存在,边际减排收益的变化难以被有效量化,碳交易和碳税没有哪一种政策可以通过简单量化的手段被证明是更具效率的。综合考虑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社会参与性等重要维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针对不同的减排渠道,综合运用碳交易和碳税两种手段。在超大城市碳减排这一特定问题上,需要着重考虑城市规模和交通工具的特征两个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超大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超大城市交通碳减排的五种实现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继敏  
超大城市是交通碳减排意愿最强、减排空间最大、效益最好的空间单元。目前,国内外有关碳减排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国家层面,对于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特殊性鲜有考虑。论文探讨了碳减排的激励机制,以及其在超大城市交通碳减排中的政策意蕴。指出由于一系列气候临界点的存在,边际减排收益的变化难以被有效量化,碳交易和碳税没有哪一种政策可以通过简单量化的手段被证明是更具效率的。综合考虑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社会参与性等重要维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针对不同的减排渠道,综合运用碳交易和碳税两种手段。在超大城市碳减排这一特定问题上,需要着重考虑城市规模和交通工具的特征两个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超大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超大城市交通碳减排的五种实现途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国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城市交通量迅猛增长,交通设施和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许多大城市出现了交通堵塞、行车速度下降、事故增多的状况。据统计经常堵塞的路口,北京市有80处,上海市有42处,受堵时间长达26~30分钟以上;公共交通营运速度已由60年代的25公里/小时,下降为现在的15公里/小时;公共汽车、电车车厢内乘客密度高达每平方米13人。“乘车难”、“行路难”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大城市交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人民的生产、工作、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同时,也使交通运输本身蒙受巨大损失。仅据对交通运输本身的测算,北京市机动车辆单向每辆车各停半分钟,一年损失即达8000万元;天津市机动车辆速度每降低1公里,相当于减少3000多辆车的运输能力。造成大城市交通紧张的主观原因:一是对城市交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明华  张正河  
驾车出行的边际个人费用低于边际社会成本,使得实际使用城市道路的车流量超过最佳车流量,从而产生交通拥堵。可以从合理减少交通发生、尽量提高交通效率两个原则出发,采取有效对策,调节城市交通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银太  冯相昭  
从系统论出发,以协同效益方法为指导,分别讨论了基于出行需求管理、车辆政策、燃料政策、道路政策以及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等五类城市交通减排政策。认为政策驱动是有效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碳减排的重要手段;单纯依靠某一类政策来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碳减排目标是不现实的;不同政策组合的减排效果比较显著;健全完善城市交通系统碳减排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应该成为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时兴  姚晓玲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秀敏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正日益显现。我国节能减排现状不容乐观,节能主体的观念意识问题最为突出,多数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不足。文章通过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和线性支付合同的激励函数,利用政府效用最大化原值对模型求解,得出最优的政府固定补贴和激励强度因子,最后提出了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玉梅  朱俊娟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将消费者购买行为、节能减排努力准入标准、政府监督信号考虑在内,构建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别探讨了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下政府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进行节能减排。结果表明:节能减排努力市场准入标准越高,政府应给与企业越多的固定补贴;政府应根据观测到的企业不同节能减排努力水平设计激励机制;政府监督对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蔚  林存文  
校企合作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在校企协同创新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其激励机制,诸如,高校激励收益水平高低、政府的支持度、科研人员的薪酬、企业的有效监督等,主要从创新人才的培养,科研转化率的提升以及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入手,研究推动校企协同创新的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元庆  孙林岩  孙传姣  
针对我国大城市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问题,从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出发,寻找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分析了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体制原因,从国家层面、一般大城市层面和个例分析等三个层面分析了现行的交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缺陷。最后以美国为例给出国外的交通管理经验,总结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田卫川  
本文从领导效果、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几方面阐述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必要性,总结了激励的一般方法,为激励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理论研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正周  
一、激励的含义 1.激励的中文含义激励一词在中文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如在《六韬·王翼》中"主扬威武,激励三军";在《英烈传》第十四回中"太祖又说:‘此举非独崇奖常将军,正以激励诸侯。’";《史记·洪睢传》中"欲以激励应侯"等句中的"激励"一词都是激发鼓励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永贵  张扬  曹胜亮  
随着大城市区域人口扩张和各城市"抢人大战"的持续升级,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以超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集合类型,是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典型代表,我国超大城市也由此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呈现出复杂巨系统特征,以其为核心的城市群集合内部及边缘地区的社会跨界公共事务复杂多变,必须依托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跨界协同联动治理机制,动员多元治理主体在整体制度框架内开展集体行动,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保障力度,方能保障超大城市社会跨界治理的有效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县华  范庆泉  
本文建立了分别包含碳强度目标约束和总量目标约束的多行业一般均衡模型,评估了中国现阶段实施的基于重点行业碳强度减排目标的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解释了现阶段实施的减排政策产生就业红利,并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因。本文结论表明,随着中国碳强度减排任务的不断加重,当前政策的就业红利将不复存在,同时政策机制蕴含的资源错配、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不相等的问题则愈加严重,实施碳交易减排政策的时机逐渐成熟,政府应及时推出碳交易政策代替现行的减排政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承良  王涛  郭庆宾  
以武汉市为例,对其2003~2013年交通碳排放的异速生长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武汉市综合交通碳排放总体呈线性递增趋势但结构差异显著,结构效率呈"公共交通高私人交通低"的特征,前者呈螺旋式演进而后者增长迅猛;城市交通碳排放与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与交通碳排放呈负异速生长关系,机动车数量和公路里程成为交通碳排放"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