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57)
- 2023(14737)
- 2022(12718)
- 2021(11878)
- 2020(9766)
- 2019(22613)
- 2018(22401)
- 2017(42551)
- 2016(23175)
- 2015(26080)
- 2014(26206)
- 2013(25682)
- 2012(23666)
- 2011(21378)
- 2010(21341)
- 2009(19625)
- 2008(18919)
- 2007(16610)
- 2006(14874)
- 2005(12633)
- 学科
- 济(93237)
- 经济(93058)
- 管理(63816)
- 业(61918)
- 企(47858)
- 企业(47858)
- 方法(38800)
- 农(34828)
- 数学(33623)
- 数学方法(33200)
- 中国(27463)
- 地方(24022)
- 农业(23150)
- 业经(23081)
- 财(22342)
- 制(19312)
- 学(19288)
- 环境(14888)
- 理论(14879)
- 贸(14386)
- 贸易(14379)
- 和(14035)
- 易(13847)
- 发(13171)
- 体(13085)
- 银(12992)
- 银行(12958)
- 技术(12902)
- 融(12589)
- 金融(12586)
- 机构
- 大学(323818)
- 学院(322744)
- 管理(128987)
- 济(123536)
- 经济(120413)
- 理学(111975)
- 理学院(110655)
- 管理学(108683)
- 管理学院(108080)
- 研究(107562)
- 中国(79483)
- 京(71010)
- 科学(67340)
- 财(56578)
- 农(54323)
- 所(52364)
- 中心(49851)
- 业大(49428)
- 研究所(47653)
- 江(47079)
- 范(45622)
- 师范(45281)
- 北京(45036)
- 财经(44914)
- 农业(41274)
- 经(40803)
- 院(39664)
- 州(38908)
- 师范大学(36836)
- 经济学(36163)
- 基金
- 项目(226308)
- 科学(177614)
- 研究(167897)
- 基金(162844)
- 家(140802)
- 国家(139532)
- 科学基金(120413)
- 社会(105910)
- 社会科(99893)
- 社会科学(99867)
- 省(88441)
- 基金项目(87713)
- 自然(77122)
- 教育(76170)
- 自然科(75243)
- 自然科学(75229)
- 划(74487)
- 自然科学基金(73825)
- 编号(69849)
- 资助(65090)
- 成果(56803)
- 重点(50063)
- 部(49020)
- 发(48522)
- 课题(48033)
- 创(46455)
- 创新(43270)
- 国家社会(42895)
- 科研(42418)
- 教育部(42083)
共检索到473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梦琳 张嘉一 刘佳奇 张洋 吴成亮
[目的]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根基,研究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方法]选取拥有超大城市典型特征的北京市为例,通过构建北京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熵值法和加权法对2001—2020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展开了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发展演变规律,运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制约北京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水平的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表明,(1)2001—2020年北京市乡村振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和教育经费是制约该市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子;(2)同时北京市乡村治理评价分值呈现为扩散的“W”型结构,在2009—2018年期间,乡村治理协调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缓慢发展阶段,直到2019年,开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是该超大城市乡村治理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3)2001—2020年北京市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超大城市乡村区域需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生态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自治能力;充分发挥治理内生动力,挖掘乡土文化价值;促进产业振兴,实现人才回流,以协调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邓熙舜 罗利平 蒋勇
发展数字乡村是党和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战略路径,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利突破口。明晰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衡量两者当前发展水平及协同程度,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繁荣兴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证分析了2015—2020年全国30个省份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影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乡村发展地区分异程度加剧,乡村振兴发展地区分异程度趋于减缓;数字乡村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进步速度逐渐赶超乡村振兴系统。(2)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形成良性发展。整体由濒临失调衰退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但目前全国范围耦合协调程度仍然偏低,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3)阻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子有农村产业数字化、农村数字产业化、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收入水平,障碍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优化农村财政投入、提升数字产业化服务综合水平等建议以促进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梦芝 周平
本文在构建流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分析了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流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观察期内稳步提升,整体呈现“拮抗-磨合-协调”的发展演变态势,具体表现为“流通产业升级滞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乡村振兴滞后流通产业升级”的相对发展趋势;四大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耦合协调水平最高,中部、东北部、西部依次降低。因此,应加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畅通乡村商贸流通渠道,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融合,释放乡村振兴对流通产业升级的助力效能。
关键词:
流通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王昊
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土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乡村景观分析,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发现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旅游用地的递增、耕地面积的缩减和宅基地的流转为特征的土地非农化,以旅游经济上升、外来经营者成为主体以及村民就业形式多元化为特征的经济结构多元化,以乡村人口的外流和乡村聚落的社区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解体化以及以现代建筑的入侵和乡村风光的质变为特征的乡村景观破碎化四个方面;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乡村嵌入型、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涛 廖晓霞 陈金锐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破解乡村跨越式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和新引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和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估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呈稳步增长态势,整体协调状态由中度失调迈向中度协调水平。地区异质性不断扩大,形成东部和中部地区遥遥领先、西部和东北地区滞后的空间格局。发展指数高的省份溢出效应显著,增速快,耦合协调水平高,而欠发达地区联动效应不足,组内差异显著,二者耦合协调度低。因此,应正视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优质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健 魏欣
文章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构建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以中部六省2011—2020年数据为样本,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中部六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六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具有空间集聚与空间联动特征;当前,湖北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处于高水平的良性共振;山西和河南处于低水平的互相制约;安徽、江西和湖南已初步形成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湖南处于乡村振兴领先、数字普惠金融滞后阶段;安徽和江西则处于数字普惠金融领先、乡村振兴滞后阶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姬翠梅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往往被忽视。而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本文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以及综合指数法,从多方面构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0年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两系统高度耦合,存在较强互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文路 覃建雄 张江峰
[目的] 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该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在构建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2005—2019年三者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1)黔南州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三者系统发展均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强。(2)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大致由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向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演化。两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度大致分为低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和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两者系统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结论]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助推黔南州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选之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慧燕
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协调的逻辑框架,利用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分析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度较高;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调度参差不齐,北京为良好协调,天津和唐山为初级协调,其他城市为轻度或重度失调;2010、2015、2018年3个年度里,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秦皇岛5个城市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贡献度较高;2010年廊坊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2015年转变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而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7个城市则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乡村产业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倒逼作用高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慧燕
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协调的逻辑框架,利用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分析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度较高;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调度参差不齐,北京为良好协调,天津和唐山为初级协调,其他城市为轻度或重度失调;2010、2015、2018年3个年度里,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秦皇岛5个城市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贡献度较高;2010年廊坊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2015年转变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而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7个城市则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乡村产业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倒逼作用高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小琴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 3~0. 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善宏 吕雁琴
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证与生态基础。论文以2006—2020年为研究期,构建乡村建设—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8个省份的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并利用空间收敛模型研究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收敛。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且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其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至西阶梯递减的规律。(2)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在波动降低,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耦合协调水平在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过程,收敛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该研究对把握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发展规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善宏 吕雁琴
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证与生态基础。论文以2006—2020年为研究期,构建乡村建设—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8个省份的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并利用空间收敛模型研究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收敛。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且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其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至西阶梯递减的规律。(2)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在波动降低,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耦合协调水平在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过程,收敛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该研究对把握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发展规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龚勤林 邹冬寒
从工农互促有效度和城乡发展融合度两个子系统出发构建工农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工农城乡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利用tobit模型,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工农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工农互促有效度和城乡发展融合度较低,尤其是前者过低,导致工农城乡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省域间、板块间工农城乡耦合协调水平差距明显,且西部最差;各省工农城乡耦合协调等级在2012-2017年间均未出现明显改善;村级道路建设对工农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水平,最后是农民受教育程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露萍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通过构建我国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城市扩张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探究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根源,采用空间莫兰指数探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趋势看,我国城市扩张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但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类型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大多为初级协调阶段,中部和东北地区为勉强协调阶段,而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新疆处于濒临失调阶段。第二,耦合协调度总体Dagum基尼系数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第三,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M”型波动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
关键词:
城市扩张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耦合协调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