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50)
2023(9055)
2022(7656)
2021(6824)
2020(5745)
2019(12784)
2018(12749)
2017(23434)
2016(12876)
2015(14705)
2014(14941)
2013(14444)
2012(13676)
2011(12443)
2010(12966)
2009(12229)
2008(12019)
2007(11238)
2006(10317)
2005(9540)
作者
(37956)
(31741)
(31334)
(29804)
(20494)
(14751)
(14409)
(12302)
(11985)
(11410)
(11002)
(10620)
(10467)
(10179)
(10082)
(9457)
(9345)
(9159)
(9037)
(8981)
(8221)
(7825)
(7740)
(7399)
(7087)
(7076)
(6936)
(6933)
(6476)
(6308)
学科
(68337)
经济(68261)
管理(43663)
(33697)
(29345)
企业(29345)
方法(18821)
地方(18650)
中国(16050)
数学(15370)
数学方法(15247)
(14674)
(13719)
业经(13355)
(13125)
地方经济(13080)
(12974)
(10867)
金融(10860)
(10813)
银行(10788)
(10411)
(10322)
理论(9728)
(9406)
(9363)
(8801)
农业(8709)
环境(8641)
(8350)
机构
大学(185205)
学院(184226)
(82376)
经济(80476)
研究(69020)
管理(68487)
理学(55671)
理学院(54966)
中国(54825)
管理学(54194)
管理学院(53791)
(40397)
(39823)
科学(39366)
(35565)
研究所(31737)
中心(31248)
(30640)
财经(29632)
(28675)
(26695)
北京(25965)
经济学(25570)
(24764)
(24703)
师范(24510)
(24017)
业大(23882)
经济学院(22424)
农业(22165)
基金
项目(111698)
科学(86755)
研究(84430)
基金(79151)
(69386)
国家(68372)
科学基金(57197)
社会(53886)
社会科(50896)
社会科学(50879)
(43797)
基金项目(40461)
教育(38344)
(36405)
自然(34173)
编号(34011)
自然科(33303)
自然科学(33290)
自然科学基金(32685)
资助(32568)
成果(29825)
(25301)
重点(25224)
课题(25121)
(24294)
(22637)
国家社会(22438)
(21534)
创新(21269)
项目编号(20957)
期刊
(107341)
经济(107341)
研究(61787)
中国(45610)
(32934)
管理(31403)
学报(27438)
(26837)
科学(25331)
教育(22447)
大学(21123)
(20410)
金融(20410)
学学(19705)
技术(18029)
农业(17865)
经济研究(17177)
财经(15765)
业经(14315)
(13893)
问题(12865)
(11590)
世界(11323)
国际(10422)
技术经济(10250)
(10120)
图书(9436)
现代(9080)
经济管理(8825)
会计(8774)
共检索到313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海军  
一、超国家经济协调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主要是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进行调节。30年代初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暴露了市场机制内在的弊端,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运用国家干预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到第二次鹊界大战时,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都已实行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结合的机制,国家的经济职能不断强化和完善。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的水平空前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国与国之间经济上的依存度大大增强,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国际化趋势。经济国际化趋势的出现,一方面与传统的以国家为利益主体和经济实体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过去以国家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维国  
论国民经济协调系数体系的建立王维国协调发展既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要求,又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只有了解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才能制定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因此,准确评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意义重大。本文应用模...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邓建军  
1957年罗马条约致力於建立共同市场和成员国经济政策协调一体化的目标,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四大要素的自由流动。论及共同市场内部税收障碍,首先必须从概念上将直接税与间接税区别开来,前者的课征对象主要是个人收入和企业的利润,涉及生产要素(如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后者的课征对象主要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与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动有关。由于各成员国的税制(包括税基、税率、税收结构等)不尽相同,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协调统一,势必将影响成员国之间的公平竞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朱明春  
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冢和亚太工业化国家情况看,宏观经济管理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间接调控为主,不直接干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二是中央调控为主,确保市场的统一性和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样是客观存在,地方分极调控和分级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丁协作关系,合理划分事权职责范围,既保证条件不同的地方经济能得以有效的发展,又求得宏观经济总体卜的一体化效益。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琴  
发达国家为保障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协调,采取了种种策略。德国实行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节;英国积极改革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澳大利亚强化宏观调控、管理和引导等等。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掘政府作用,在制度层面、组织机构和具体策略上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引导。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琴  
发达国家为保障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协调,采取了种种策略。德国实行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节;英国积极改革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澳大利亚强化宏观调控、管理和引导等等。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在制度层面、组织机构和具体策略上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引导。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金帅  盛昭瀚  丁翔  
作为一项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工程,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背景下,由中央政府领导、三地政府在工程建设方面深度合作的重大典范。其工程决策问题涉及面之广、决策过程之曲折、决策难度之大,在国内外都十分罕见。通过回顾港珠澳大桥项目协调决策的实践历程,系统总结与分析我国重大跨境工程协调决策体系构建的宝贵经验。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曙光  梁伟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但理论和实践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尚无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本文通过构建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ISSP测度指标体系,以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及其发展差距,并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祥  
合理的城市体系不仅是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力的保证,而且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条件,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目前这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失衡与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并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城市体系优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现实路径是"抓中间、促两头",即通过加强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区域性城市群的发展,促进不同类型要素资源的分层流动和落后地区的经济集中。同时,通过促进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互动来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从而实现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蔡晓珊  安康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本质上体现在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的存在性关系上,是相关区域主体通过内在稳定运行机制在各领域关联互动,区域利益同向增长,区域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和状态。构建评价体系不仅要进行状态评价,也要进行过程评价。本文将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监测评价的总目标确定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正向促进与良性互动,从状态和过程角度出发设置两大类指标,并依照五大机制将过程类指标分解为五个层次的子目标。状态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志祥  
文章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划分研究区域,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因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熵权值综合模型,分析讨论高等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经济”协调关系之间的差异较大,教育相较于经济来说影响力度更大。同时各个地区“高等教育—经济”协调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进一步说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曙光  梁伟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但理论和实践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尚无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本文通过构建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ISSP测度指标体系,以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及其发展差距,并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福长  陈秀颖  
一个国家要从发展中状态进入经济发达的行列,首先必须考虑科学、技术、管理、教育几大战略问题。达是因为,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发展工农业;工农业的发展,需要用科学技术去开发;而要使科学技术为工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必须重视管理;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管理,归根到底要看人的素质,因而实际上是教育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上的竞争,还不如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成败;这一切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又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