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71)
2023(10306)
2022(9288)
2021(8733)
2020(7321)
2019(16996)
2018(16984)
2017(32560)
2016(18103)
2015(20254)
2014(20183)
2013(20029)
2012(18326)
2011(16452)
2010(16197)
2009(14582)
2008(13856)
2007(11818)
2006(10115)
2005(8616)
作者
(54654)
(45358)
(45033)
(42709)
(28841)
(21936)
(20280)
(18044)
(17316)
(16142)
(15654)
(15294)
(14315)
(14246)
(14010)
(13922)
(13861)
(13515)
(12948)
(12898)
(11517)
(11006)
(10931)
(10193)
(10119)
(10103)
(10083)
(9879)
(9214)
(9196)
学科
(67806)
经济(67737)
管理(48193)
(46150)
(37956)
企业(37956)
方法(34187)
数学(29860)
数学方法(29531)
(18540)
(17952)
中国(16152)
(15148)
业经(14891)
地方(13833)
农业(12549)
理论(11749)
(11492)
贸易(11487)
环境(11484)
(11430)
(11114)
技术(11007)
(10211)
(9938)
财务(9878)
财务管理(9863)
教育(9802)
(9660)
企业财务(9352)
机构
大学(255053)
学院(252899)
管理(101375)
(92329)
经济(90176)
理学(89192)
理学院(88154)
管理学(86388)
管理学院(85964)
研究(85885)
中国(59847)
科学(58965)
(55063)
(50328)
业大(46053)
(44899)
研究所(41848)
农业(40358)
(39139)
中心(37846)
(35560)
北京(34210)
(33926)
师范(33567)
财经(32588)
(30844)
(29742)
(28969)
技术(28005)
师范大学(27292)
基金
项目(185732)
科学(144231)
基金(133685)
研究(129581)
(119539)
国家(118593)
科学基金(100183)
社会(78516)
社会科(74355)
社会科学(74334)
(73707)
基金项目(72452)
自然(68995)
自然科(67336)
自然科学(67316)
自然科学基金(66076)
(62999)
教育(59244)
资助(54774)
编号(52650)
重点(42091)
成果(41561)
(39885)
(39315)
(38499)
计划(36607)
科研(36252)
课题(36131)
创新(35927)
大学(33678)
期刊
(95248)
经济(95248)
研究(68343)
学报(49445)
(45137)
中国(44383)
科学(42693)
大学(35465)
管理(34596)
学学(33551)
农业(32532)
教育(27352)
(27138)
技术(20830)
(17048)
业经(15920)
(15597)
金融(15597)
图书(15222)
财经(14598)
经济研究(14566)
业大(14203)
科技(13928)
资源(13196)
(12867)
理论(12601)
问题(12516)
(12266)
林业(11981)
技术经济(11921)
共检索到348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永美  丁艳锋  王强盛  李刚华  吴昊  袁奇  王惠芝  王绍华  
【目的】探讨起身肥对移栽后水稻根际土壤氮素分布与利用的改善作用,为氮肥的精确合理施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宁粳2号为材料,通过塑盘穴播育秧带土、带肥移栽,研究不同起身肥水平下植株周围土壤矿质态氮浓度的时空变化及起身肥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施起身肥后均能显著提高移栽后水稻根际土壤氮素浓度。随移栽后时间推移,距植株1 cm处土壤氮素浓度呈下降趋势,而距植株4和7 cm处土壤氮素浓度呈先升后降态势。与非起身肥处理相比,起身肥能够极显著地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水稻吸氮量、基蘖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以施适量起身肥处理最高。其基蘖氮肥利用率高达27.17%,比非起身肥处理高15%,差异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梦姣  邓百万  彭浩  
【目的】研究陕西南部水稻-油菜轮作制种植方式下,不同品系水稻在其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本文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的实验方法,对该地区3个采样点(安康、城固、宁强)2个水稻品种在水稻3个重要生长时期(五叶期、分蘖期、孕穗期)根际土壤的P、K、Ca、Mg、Na、Fe 6种营养元素及Mn、Zn、Cr、Cu 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这10种元素含量范围分别是41.62189.2,10 301.232 141.2,198.76517.3,6101.33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园园  张桥  孙永健  殷尧翥  刘芳艳  马鹏  马均  
在川西平原稻油轮作典型的砂质壤土区,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灌溉方式(淹灌和有氧灌溉)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的3因素裂区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氮素积累、结实期(抽穗和成熟期)氮素转运与利用、稻谷产量及成熟期稻田耕层(0~20 cm)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作用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的,同一水氮管理下,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32.9%和7.5%~45.3%,增产7.3%~18.5%,各生育期的平均土壤脲酶活性提高4.8%~9.7%;同一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处理下,相比于淹灌处理,有氧灌溉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并能提高多数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及脲酶活性;同一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产量、各器官(除2017年成熟期的穗外)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及抽穗至成熟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土壤脲酶活性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先增加,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继续增加施氮量,这些指标反而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有氧灌溉与配施150 kg/hm~2氮肥的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结实期土壤耕层脲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园园  张桥  孙永健  殷尧翥  刘芳艳  马鹏  马均  
在川西平原稻油轮作典型的砂质壤土区,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灌溉方式(淹灌和有氧灌溉)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的3因素裂区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氮素积累、结实期(抽穗和成熟期)氮素转运与利用、稻谷产量及成熟期稻田耕层(0~20 cm)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作用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的,同一水氮管理下,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32.9%和7.5%~45.3%,增产7.3%~18.5%,各生育期的平均土壤脲酶活性提高4.8%~9.7%;同一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处理下,相比于淹灌处理,有氧灌溉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并能提高多数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及脲酶活性;同一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产量、各器官(除2017年成熟期的穗外)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及抽穗至成熟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土壤脲酶活性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先增加,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继续增加施氮量,这些指标反而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有氧灌溉与配施150 kg/hm~2氮肥的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结实期土壤耕层脲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梦姣  杨国鹏  
【目的】研究在水稻-油菜轮作制条件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方法】本文以平原主栽品种(K优082)和山地主栽品种(先丰优901) 2个水稻品系为实验材料,利用相关性及主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栽种地地理环境和土壤肥力元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4个采样地的产量在9100. 5~10 207. 5 kg范围内;构成因素中千粒重在29. 0~31. 9 g范围内;结实率在80. 7%~86. 9%范围内;粒数范围为160. 4~182. 5粒;穗数在16. 2~18. 3穗之间。结实率与公顷产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 626)。4个采样地海拔高度范围是260~820 m,经度范围是东经105°60’~东经109°01’,纬度为北纬32°42’~北纬33°12’。4个采样地在不同生长时期(五叶期、分蘖期、孕穗期)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P和K含量范围分别是109. 7~256. 5,0. 068~0. 220,0. 708~2. 0,0. 042~2. 2,10. 3~32. 1 g/kg。【结论】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影响结实率的主要因素有水稻种植地的海拔高度、经度,3个水稻生育期的有机碳和铵态氮、五叶期和分蘖期的硝态氮和K,这说明,水稻种植地的海拔高度和经度、土壤有机碳、含氮量和K元素含量均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沈阿林  王永歧  张学斌  刘春增  
采用15N示踪和模拟土柱技术,对不同透水性土壤施用氮肥后水稻生育和氮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透水速率以20~30mm/d对水稻生育最为有利,完全不渗漏和透水速率超过40mm/d时,水稻分蘖明显减少,收获期干物质积累和子实产量仅为适宜透水率时的66 7%~93 4%和65 2%~93 8%。土壤透水性强烈影响水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土壤透水率在20~30mm/d时,水稻对氮的利用率超过60%,而不透水土壤和严重渗漏土壤的水稻对氮肥利用率仅为32 6%~44 1%,损失率达30 8%~46 0%。稻作期间田面水层和0~5cm土层pH与土壤透水率呈负相关,排水不良易引起氨挥发。日渗漏20~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玉颖  沈丰  杨劲峰  蔡芳芳  付时丰  罗培宇  李娜  戴健  韩晓日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东北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及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实现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始于1979年的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轮作体系为玉米-玉米-大豆,选取其中的12个处理,分为化肥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肥区:单施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1N、M_1NP、M_1NPK);高量有机肥区:单施高量有机肥(M_2)、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2N、M_2NP、M_2NPK)。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大豆产量的演变规律以及39年轮作施肥对大豆氮素吸收与收获期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各施肥处理大豆平均产量均显著提高,且低量有机肥区和高量有机肥区大豆平均产量高于化肥处理,M_1NPK和M_2NPK处理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3 147和3 238kg·hm~(-2),较NPK处理提高了9.5%和12.7%。灰色-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年际可得趋势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区各处理大豆产量的变异系数最低,稳定性好,产量可持续性指数(YSI)较高,介于0.41—0.51,均高于高量有机肥区各处理。配施有机肥大豆季肥料贡献率提高,但低量与高量有机肥区差异不显著。配施有机肥39年,大豆植株吸氮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以低量有机肥区的M_1NPK处理最高,为314.2 kg·hm~(-2)。低量有机肥区,土壤矿质氮主要累积在0—60 cm土层,60—10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量较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各处理0—8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高于M_1处理,可为作物吸收提供有效氮源,但80—100 cm土层矿质氮较上层土壤降低,减少了氮素淋失风险;其中,M_1NPK处理0—6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最高,60—100 cm随土层深度增加矿质氮累积呈持续降低趋势,而高量有机肥区M_2NPK处理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有机无机肥配施39年增加了0—20 cm土层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且高于20—40 cm土层。M_1NPK和M_2NPK处理0—20 cm土层全氮含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3.9%和5.5%,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2.6%和92.1%。【结论】长期不同施肥影响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氮素分布。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玉米季氮磷钾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13.5 t·hm~(-2)),大豆季仅施用氮磷钾化肥改变土壤氮素分布与累积,进而影响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可增加大豆产量,提高产量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长期配施低量有机肥大豆收获期土壤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增加了土壤供氮量;同时深层土壤矿质氮累积降低,减少了氮素淋溶风险,有利于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石英  沈其荣  茆泽圣  徐国华  
应用根际培养箱 (三室法 )研究半腐解秸秆覆盖后 ,旱作水稻在不同尿素态氮肥用量 0mg/kg(N0 )、6 7mg/kg(N10 )、93mg/kg(N14 )、12 0mg/kg(N18)施用下 ,根际土壤中NH+ 4 -N和NO-3 -N的动态变化、根际土壤硝化活性、土壤 pH以及水稻生长后期根部和叶部NO-3 -N和硝酸还原酶 (NR)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水稻移栽前 2 0d内 ,根际NH+ 4 -N和NO-3 -N含量基本接近 ,以NH+ 4 -N为主 ;其后在水稻全生育期内 ,各施氮处理土体中NH+ 4 -N都低于 5mg/kg ,而NO-3 -N均在 15mg/kg以上。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先奇  杨艳丽  浦卫琼  林丽飞  王扬  喻盛甫  
描述了云南水稻根际土壤中发现的3种植物寄生线虫: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 Bas- tian,1865,多带螺旋线虫Helicotylechus multicinctus(Cobb,1893)Golden,1956和穿刺短体线虫Pratylen- chus penetrans(Cobb,1917)Chitwood & Otifa,1952。这3种寄生线虫均为云南省新记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引文  闫文德  田大伦  王会勤  梁小翠  王光军  
对樟树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壤中PAHs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与非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出16种PAHs组分,非根际土中PAHs质量分数呈现21~40 cm>41~60 cm>0~20 cm的分布规律,而根际土中PAHs质量分数呈现21~40 cm>0~20 cm>41~60 cm的分布规律;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多环芳烃的总含量的最高值均在21~40 cm土层,平均值分别为2.622 9和2.292 6 mg.kg-1;2环和3环低分子量PAHs的迁移能力强于4~6环多环芳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茜虞   续勇波   雷宝坤   李孙宁   徐卓颖  
【目的】明确猪粪、牛粪、鸡粪全量替代化肥对稻田土壤氮素、有机质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等氮全量替代原则,在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进行水稻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CK1:不施肥空白对照处理,CK2:单施化肥对照,T1:猪粪全量替代化肥处理,T2:牛粪全量替代化肥处理,T3:鸡粪全量替代化肥处理。【结果】与CK2相较,T1和T3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提高了4.89%和3.83%;粪肥全量替代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降低了19.36%~29.18%,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现相反结果,且T3> T2> T1> CK2,表明鸡粪全量替代处理增加了土壤氮素淋失风险。3个粪肥全量替代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且随粪肥的碳氮比增大而增大,提高了37.52%~85.98%。水稻产量排序为T3(10399.92 kg/hm~(2))>CK2(9690.85 kg/hm~(2))>T1(9512.39 kg/hm~(2))>T2(8241.55 kg/hm~(2))>CK1(7985.96 kg/hm~(2)),水稻产量T2处理较CK2处理显著降低了14.96%,T1和T3处理较CK2处理差异不显著。各粪肥全量替代处理水稻产量构成较CK2处理均无显著差异。T1和T3处理水稻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较CK2处理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肥料投入成本,猪粪全量替代处理在稳产的前提下提高了土壤全氮(TN)、有机质(SOM)含量,既稳产又能改善土壤供肥能力。相较于鸡粪全量替代处理,降低了氮素的淋溶流失风险,是较优的可全量替代化肥的备选粪肥种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霞  徐春梅  王丹英  陈松  陶龙兴  章秀福  
【目的】研究不同根际溶氧量对分蘖期水稻生长及其氮素代谢的影响,并探讨适宜水稻生长及提高其氮素利用效率的溶氧浓度。进一步完善水稻需氧规律、了解氧气在水稻生长中的作用,为中国中低产田——潜育性稻田的改良、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正式试验在2013年于中国水稻研究所网室进行。试验采用国际水稻所营养液配方进行水培,营养液中添加双氰胺抑制硝化作用,控制营养液铵硝比约为1﹕1;供试材料为常规籼稻中嘉早17和常规粳稻秀水134;移栽行间距为15 cm,移栽后10 d进行不同梯度的氧处理,通过安装水体循环泵将空气中的氧气带入营养液以控制营养液中的氧气含量,试验设置了对照(C...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艳锋  赵长华  王强盛  
以越光和武香粳 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穗肥施用时期施氮对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倒 1 5叶 ,倒 2 5和 0 5叶 ,倒 3 5、 2 5和 1 5叶施肥提高了花后高效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含氮率。穗肥施用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倒3 5、 2 5和 1 5叶 ,倒 3 5和 1 5叶 ,倒 2 5叶施肥对增加两品种产量 ,提高穗肥利用率和生产力作用显著。施用穗肥增产的机制两品种表现不一致 :越光主要表现在结实率的提高 ,武香粳 9号主要表现为每穗总粒数的增加。生育期较短的越光穗肥利用率略低于生育期较长的武香粳 9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立军  桑大志  刘翠莲  王志琴  杨建昌  朱庆森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 63为材料 ,对不同氮肥管理的农艺和经济表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未施氮肥 (空白区 )的产量为 6.8~ 7.4t·ha- 1,表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 (氮肥 2 40kg·ha- 1)相比 ,改良的农民施肥法 (农民习惯施氮量的 70 % )、实时氮肥管理 (依据叶绿素仪测定值进行的施肥方法 )和实地氮肥管理(施氮时期、施氮量和叶绿素仪测定值相结合的施肥方法 )分别增产 9.2 %~ 10 .3 %、3 .3 %~ 7.0 %和 8.9%~ 9.3 % ,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110 .5%~ 13 5.6%、2 0 4.3 %~ 2 97.0 ...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迟道才  孙一迪  吴奇  卜凡刚  许杏娟  陈涛涛  张丽  
为探讨沸石潜在的应用价值,在设有遮雨棚的测坑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节水灌溉时不同沸石与氮肥水平对水稻理论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理论产量随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趋势变缓;中低水平沸石5~10t·hm-2对水稻的增产效应显著,高水平沸石15t·hm-2增产趋势变缓。随着氮肥的增加水稻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含氮量增加;适量沸石的投入也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含氮量。沸石和肥都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不同氮肥水平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表现为:N3(105kg·hm-2)>N4(157.5kg·hm-2)>N2(52.5kg·hm-2)>N1(0kg·h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