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95)
- 2023(6043)
- 2022(4978)
- 2021(4712)
- 2020(3650)
- 2019(8021)
- 2018(7725)
- 2017(13318)
- 2016(7429)
- 2015(7952)
- 2014(8153)
- 2013(8179)
- 2012(7888)
- 2011(7317)
- 2010(7863)
- 2009(7505)
- 2008(7493)
- 2007(7043)
- 2006(6507)
- 2005(5865)
- 学科
- 济(29718)
- 经济(29665)
- 农(25804)
- 业(21694)
- 农业(18191)
- 管理(17883)
- 企(12046)
- 企业(12046)
- 业经(11757)
- 中国(10450)
- 地方(10112)
- 学(8612)
- 环境(8331)
- 制(7979)
- 发(7615)
- 方法(7372)
- 农业经济(7246)
- 收入(7131)
- 财(6614)
- 教育(6602)
- 理论(6592)
- 发展(6396)
- 展(6372)
- 分配(6120)
- 和(5991)
- 银(5784)
- 银行(5777)
- 行(5603)
- 融(5542)
- 金融(5541)
- 机构
- 学院(109604)
- 大学(107776)
- 济(40268)
- 经济(39080)
- 研究(38920)
- 管理(38427)
- 理学(32013)
- 理学院(31578)
- 管理学(30953)
- 中国(30870)
- 管理学院(30739)
- 科学(23271)
- 京(22932)
- 农(22731)
- 财(20237)
- 范(19335)
- 师范(19240)
- 中心(19153)
- 所(19118)
- 江(18892)
- 研究所(17047)
- 农业(15986)
- 业大(15646)
- 州(15533)
- 师范大学(15212)
- 财经(15005)
- 北京(14900)
- 省(14173)
- 院(13450)
- 经(13350)
- 基金
- 项目(66553)
- 研究(53502)
- 科学(52288)
- 基金(46645)
- 家(39591)
- 国家(39080)
- 社会(34803)
- 科学基金(33040)
- 社会科(32452)
- 社会科学(32448)
- 省(26877)
- 基金项目(24415)
- 教育(23742)
- 编号(23466)
- 划(21934)
- 成果(20976)
- 自然(18479)
- 自然科(17885)
- 自然科学(17884)
- 自然科学基金(17534)
- 资助(17478)
- 课题(16198)
- 发(15683)
- 重点(14920)
- 性(14210)
- 部(14196)
- 年(14097)
- 国家社会(13898)
- 农(13626)
- 制(13138)
共检索到181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段小虎
西部贫困山村文化生态田野考察系列文章特别借鉴了文化人类学、口述历史、区域社会史"走进田野"的研究方法,通过"历史现场"的考察,把握贫困文化的地域性、遗传性特征,探究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和贫困人口文化观念形成的历史逻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熊春林 黄正泉 梁剑宏
文章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关于文化生态的涵义、特点、功能、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
文化生态 建设 社会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曦 刘慧玲
迅速有效地缓解和逐步消除农村贫困现象是21世纪初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极具挑战性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全面推进我国农村反贫困治理,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农村贫困的严峻态势及存在的难点问题,以全新的理念确立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基本目标体系,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配套的反贫困战略措施,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生产和发展需求,推动我国农村反贫困治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贫困 反贫困治理 基本目标 战略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联 孙永生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课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对贫困的形成机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地理环境、个体六个视角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梳理,并作出评述。
关键词:
贫困 形成机理 评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梅建明,秦颖
近年来中国城市贫困的严重程度日益受到学术界及政府的高度关注,文章首先从贫困的度量、当前城市贫困的规模、城市贫困群体的特征及城市贫困的原因等方面对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现行的城镇反贫困机制尽管已具雏形,对缓解和消除城镇贫困现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认识上的缺陷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因而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
城市贫困 反贫困 公平与效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轩 任娜
生态旅游概念在国外发展初期被界定为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体验、审美和保护的旅游模式,是生态和美学价值的获得。在我国伴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复活整合起来,其中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农耕文化的重兴、乡村田园以及农耕作业体验的深入等极大丰富了其内涵。生态旅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费或单纯的休闲文化,而是个体生命内涵丰富的过程,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重新体认自然生机的过程,是自然性审美和人文性价值重新整合的过程,是宇宙生命自我认知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味还需要进一步感知体认。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自然审美 乡村文化 人文关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轩 任娜
生态旅游概念在国外发展初期被界定为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体验、审美和保护的旅游模式,是生态和美学价值的获得。在我国伴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复活整合起来,其中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农耕文化的重兴、乡村田园以及农耕作业体验的深入等极大丰富了其内涵。生态旅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费或单纯的休闲文化,而是个体生命内涵丰富的过程,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重新体认自然生机的过程,是自然性审美和人文性价值重新整合的过程,是宇宙生命自我认知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味还需要进一步感知体认。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自然审美 乡村文化 人文关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翠琴 徐海峰
利用来自湖北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探讨了农村老年贫困的类型与成因。农村老年贫困既有经济贫困,也有社会贫困和文化贫困,家庭结构性因素是导致老年人经济贫困的关键,村庄价值层面的因素导致老年人社会贫困和文化贫困的产生。三种类型的老年贫困之间是有层次的,处在不同阶段的老人贫困层次不同。老年贫困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既需要着眼长远的政策调整,也需要现阶段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的综合性协调努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雪莲
文章以榕江县S村为研究个案,就政府在帮扶侗寨进行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产生的悖论进行了探讨和省思。将"文化传承人"纳入国家财政支持体系进行保护的方式,虽然在表面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袭,同时也助推了歌师的卡里斯玛型权威不断消解的隐忧;歌师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二重性困境中,艺术化生活方式逐渐淡化;在民族节庆活动中,召集的主体由"寨老"转换为村两委,歌者们仅作为"表演者"而存在,集体展演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去民俗化"的特点;政府期望通过制度化的帮扶,建构起民族文化的保护机制,反而却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民族文化的自洽机制。唯有创设点燃传统村寨内在文化自信的文化生境,激发地方性自我保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由"圈养式、帮扶式保护"向"自发式、自助式保护"转型,才是民族文化免于外源的制度性破坏并得以焕发生机的有效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小东 姚远
基于抗战时期的历史档案,梳理了国立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合组成立的历史经过。地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武功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抗日战争期间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合组是现代农业文明的一次重要融汇。在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下,国立西北农学院办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卓越,成为当时国内惟一的独立农学院,并在合组后逐步形成扎根西北、融汇世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抱负,成为当代兴学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檀学文
本文考察了皖北一个普通贫困村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扶贫措施和脱贫成效,并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对其脱贫质量进行了评价,认为该村脱贫质量较好,脱贫结果稳定、可持续。本文描述了案例村庄脱贫基础上的发展情况,评价了该村的发展动力机制,指出以精准扶贫为代表的外援性因素是该村近年来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其内生动力正在形成,但是仍显薄弱,主要体现为:村庄治理缺乏人才,村内新型经营主体所带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与普通农户的家庭经营脱节。本文提出,该村所代表的普通贫困村可以追求繁荣性发展,培养人才和建立良性村民自治机制是当务之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建英 毕洁颖
贫困的精准测量和贫困对象的精准瞄准是一切反贫困政策实施和政策效应评估工作的基础。在中国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文章评述中国官方贫困线和世界银行国际贫困线及其变动,并对文献中广为采用的五种贫困度量方法及其经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这五种贫困度量方法包括静态即时的收入/支出贫困标准、动态收入/支出贫困状态转变、资产贫困标准、动态资产贫困临界值和多维贫困测量标准。研究发现已有文献存在研究对象不精准、研究数据较陈旧、贫困标准低的问题,难以评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际减贫效果和动态变化过程。在后续研究中,相对贫困标准的确立、农户贫困状态动态转变的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生计策略对农户贫困状态动态转变的作用机制的探析,对明确2020年后中国的扶贫政策取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詹国辉 张新文
乡村贫困人口的动态识别成为当下乡村贫困治理的时代特征,而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亦是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载体。文章尝试建构适应性治理框架,力图诠释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通过苏北X村的个案探讨,理顺了精准扶贫的"五位一体"运作机制,同时亦辨识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乡土困境:分类机制不完善、贫困人口的管理非动态、扶贫资源的"公地悲剧"、扶贫激励机制的缺陷。致使逆向激励效应的产生。为此,通过明确精准扶贫的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动态考评机制、创设"差额立项"的分类扶持机制、建立反馈机制等适应性治理路径,以期能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度,最终实现乡村贫困治理现代化体系。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扶贫对象 精准识别 适应性治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詹国辉 张新文
乡村贫困人口的动态识别成为当下乡村贫困治理的时代特征,而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亦是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载体。文章尝试建构适应性治理框架,力图诠释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通过苏北X村的个案探讨,理顺了精准扶贫的"五位一体"运作机制,同时亦辨识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乡土困境:分类机制不完善、贫困人口的管理非动态、扶贫资源的"公地悲剧"、扶贫激励机制的缺陷。致使逆向激励效应的产生。为此,通过明确精准扶贫的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动态考评机制、创设"差额立项"的分类扶持机制、建立反馈机制等适应性治理路径,以期能提高扶贫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扶贫对象 精准识别 适应性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