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8)
2023(2049)
2022(1555)
2021(1710)
2020(1202)
2019(3000)
2018(3111)
2017(3952)
2016(3449)
2015(3996)
2014(4227)
2013(3291)
2012(3047)
2011(2958)
2010(3188)
2009(2530)
2008(2396)
2007(2269)
2006(2135)
2005(2067)
作者
(6495)
(5239)
(5204)
(5154)
(3347)
(2579)
(2579)
(2298)
(2063)
(2007)
(1869)
(1854)
(1835)
(1680)
(1653)
(1651)
(1618)
(1604)
(1598)
(1581)
(1536)
(1454)
(1421)
(1270)
(1258)
(1239)
(1196)
(1172)
(1151)
(1136)
学科
教育(18354)
中国(8187)
理论(5349)
教学(5265)
(3345)
思想(3164)
(3140)
改革(3099)
(3066)
政治(3035)
发展(3034)
高等(2995)
(2912)
思想政治(2909)
政治教育(2909)
治教(2909)
德育(2881)
研究(2832)
教育改革(2762)
管理(2742)
学校(2466)
学法(2335)
教学法(2335)
(2226)
教育学(2198)
(2197)
经济(2197)
计算(2166)
算机(2162)
计算机(2162)
机构
大学(39887)
学院(34808)
教育(25064)
(16852)
师范(16829)
研究(16336)
师范大学(14228)
(10440)
职业(9979)
教育学(9824)
科学(8733)
技术(8559)
(7762)
北京(7657)
教育学院(7203)
研究所(7102)
(7020)
职业技术(6814)
管理(6156)
中心(5929)
(5867)
技术学院(5663)
(5276)
教育科(5185)
教育科学(5148)
理学(5107)
(4985)
理学院(4913)
中国(4909)
研究院(4868)
基金
研究(22346)
教育(19874)
项目(19182)
科学(16673)
成果(13011)
课题(12243)
编号(12235)
(10965)
社会(10906)
(10062)
社会科(9957)
社会科学(9956)
基金(9882)
(9033)
规划(8544)
(7841)
(7470)
研究成果(7289)
年度(7233)
国家(7231)
项目编号(7163)
(6727)
(6390)
(6364)
阶段(6347)
(6287)
教育部(6189)
(6145)
重点(6097)
阶段性(5836)
期刊
教育(43362)
研究(22323)
中国(17974)
职业(10314)
技术(7357)
技术教育(6730)
职业技术(6730)
职业技术教育(6730)
(5473)
经济(5473)
高等(4852)
成人(4605)
成人教育(4605)
高等教育(4321)
(4082)
论坛(4082)
大学(3788)
(3622)
职教(3532)
发展(3443)
(3443)
比较(3286)
学报(3188)
教研(2786)
高教(2786)
科学(2765)
(2189)
远程(2141)
远程教育(2141)
图书(1988)
共检索到648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  
教育研究曾长期致力于科学化的建设,把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其中,在19世纪中叶的西方曾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之争。实证的科学研究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在教育研究中已经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具有生命的品性。教育研究必须从实证科学的"无视生命"走向"关怀生命",这就是人文科学的"理解的教育研究范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道德教育应诉诸个体的理性自觉而不是道德的威权,并把个体的理性自觉和道德智识的提升建立在开阔的伦理资源之上。交往对话应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次林  
目前的生命教育对传统的道德教育形成了挑战,甚至出现了以生命排斥道德的现象。本文在讨论生命与道德的关系方面提出了生命教育的能力原则和角色原则,并根据这两个原则具体分析了生命教育中受到质疑的英雄事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平  
道德情感与价值密切相关。道德情感并非完全、简单的非理性和主观情绪,它生发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与人的存在相关。价值也不等同于社会事实,更非社会事实的对立面,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整合并关联外在事实与内在自我,对存在意义的探求中伴随着情感的升华。在人对自身存在境况的诗意追求中,道德情感与价值共同获得内涵并得以彰显。二者在人之存在以及一个融合认知与情感的、整全的生命体中达至统一。价值教育不仅关注价值规范的内化,更求取人心灵的解放,它要将人类存在的境况从单纯的外部世界牵引到人类的心灵深处,引导人听从自己内心的价值呼唤。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道德情感与价值教育在共同面对"整全人"上是一致的。二者相互交融,道德情感在价值教育实践中可以化为内在的道德力量;价值教育在根本上也体现为一种主体道德的评价;道德情感本身更是一种重要的价值教育力量。走向"整全人"的价值教育,对于价值教育实践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如何与情感教育融合贯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叶飞  楚燕  
生活世界包含了日常生活世界,但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中的道德及道德教育往往是自在自发的,有着浓重的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色彩;而道德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有着一个理想性、超越性的维度,所以它需要从这种自在自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正因如此,道德教育向自觉的文化生活的回归,同样也应当成为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邓达  田龙菊  
为了应对新世纪以来日益弥漫全球的精神危机,遏制物质主义的泛滥,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以内尔.诺丁斯为首的精神关怀道德教育倡导者,对美国盛行的品格教育进行反思,以关怀伦理为基础,以为了幸福为目的,在理论和行动上掀起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股新势力,并日益显现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21世纪的新走向。精神关怀道德教育的合理精神和积极的作风给予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济良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实现道德内化,其根本原因是它忽视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之间的交流。只有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在生命意识凸显的今天,道德教育应该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生命,在道德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中丰富生命,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慧  朱小蔓  
在多元社会中 ,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 ,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 ,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关注生命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 ,更应关注其生命现实的需要。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寻找生命的感觉 ,是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存在方式。关注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 ,是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王晖  
基于个体生命成长的视角,重新思考教学的教育性问题。教学工作乃是通过塑造个体的思想世界,帮助学生将原本狭窄的生活范围敞开为丰富、有序的生活世界。生命论的教学工作是"中介性"的,它有赖于个体生命的自我觉知和自我转换,旨在促进个体在实际生活中的自由思考与责任行动。教学基于欲望、兴趣和意志三种生命意向影响学生的生命,通过审美性教学、理智性教学和对话性教学三个历时性的阶段以及师生的生命交往,促进学生对世界的审美性描述,帮助学生养成多方面、均衡的认知和同情兴趣,形成坚定、有序的行动信念和道德性格,获得积极、开放的生命姿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易连云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曰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济良  
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师生生命质量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由此,生命教育的理念开始在教育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从生命的视角思考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问题。本刊在这里编发一组有关生命教育的笔谈,以期引起大家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