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4)
2023(12046)
2022(10088)
2021(9260)
2020(7704)
2019(17219)
2018(16975)
2017(30820)
2016(16290)
2015(18354)
2014(17629)
2013(17723)
2012(17203)
2011(16078)
2010(16327)
2009(15334)
2008(14998)
2007(13507)
2006(12591)
2005(11846)
作者
(49143)
(40912)
(40699)
(38882)
(26324)
(19650)
(18159)
(15768)
(15721)
(14651)
(14412)
(13667)
(13476)
(13396)
(13076)
(12778)
(12268)
(11919)
(11853)
(11223)
(10496)
(10057)
(9853)
(9597)
(9336)
(9177)
(9087)
(8875)
(8299)
(8258)
学科
(88778)
经济(88696)
管理(50942)
(44734)
(37137)
企业(37137)
方法(29226)
中国(25672)
数学(25254)
数学方法(25049)
地方(20915)
(19024)
(18382)
业经(17648)
技术(17145)
环境(15975)
(15841)
(15679)
(14957)
贸易(14941)
(14518)
地方经济(13967)
(13699)
银行(13672)
(13416)
金融(13416)
(13341)
农业(12715)
技术管理(12313)
(11866)
机构
大学(246049)
学院(242390)
(116985)
经济(114994)
研究(96297)
管理(88794)
中国(74797)
理学(74671)
理学院(73788)
管理学(72760)
管理学院(72301)
科学(55008)
(53642)
(51612)
(49012)
研究所(44163)
中心(42224)
财经(39960)
(38786)
(38439)
经济学(37964)
(36377)
北京(35256)
(34517)
经济学院(33794)
业大(31975)
(31634)
师范(31304)
农业(30028)
(29713)
基金
项目(154886)
科学(123794)
基金(114818)
研究(113460)
(101498)
国家(100724)
科学基金(85483)
社会(76676)
社会科(72874)
社会科学(72858)
基金项目(58995)
(58196)
自然(52457)
自然科(51231)
自然科学(51213)
教育(50622)
自然科学基金(50385)
(49879)
资助(46785)
编号(41318)
(37384)
重点(36070)
(35643)
(35295)
成果(34522)
创新(34197)
国家社会(33657)
课题(31055)
中国(30698)
教育部(30453)
期刊
(140261)
经济(140261)
研究(84422)
中国(56818)
管理(38847)
(38157)
学报(37061)
科学(36372)
(35600)
大学(28460)
(26646)
金融(26646)
学学(26465)
教育(26449)
农业(23913)
经济研究(23672)
财经(21610)
技术(21056)
(19005)
业经(18781)
问题(17903)
(16339)
世界(15324)
国际(15011)
技术经济(14834)
(14391)
科技(12726)
统计(11856)
(11379)
论坛(11379)
共检索到399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孝德  
编者按从时代高度看,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当代中国,如果继续工业化之路将遭受多重障碍:一是保护既得利益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障碍;二是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极限的障碍;三是工业文明病与中国走社会主义要求相矛盾。相反,如果选择走向生态文明之路,不仅会化解走工业化之路遇到的障碍,还会为中国走向伟大复兴创造新机遇。具体而言,一是生态文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内容、新空间和新方向;二是生态文明之路,也是中国承诺和平崛起必须走的文明之路;三是生态文明为中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目前对中国和平崛起基于两种不同的认识逻辑:一种是从工业文明演化逻辑来看中国崛起,自然会陷入中国威胁论的窠臼中;另一种是从正在兴起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高度看正在崛起的中国,则会发现,中国和平崛起是内生于中国文明创新的历史必然。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化解资本对财富的无限追求与有限市场的矛盾提供了可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完全可以依靠国内市场实现满足国民幸福的增长,走出中国崛起中对开拓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其次,新能源革命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中国五千年形成的追求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天下和谐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当代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所需要的文化,而且也是世界和平与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文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娣  金涌  朱兵  
本文从文明、生态和生态文明等概念出发,深入分析了自然生态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关系,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绍全  吴承笃  
本文受广义进化论观点启发,主张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行为局限,以生态整体观善待自然,努力寻找解决当今全球生态问题的途径和避免灾变的办法,以期全面和谐的世界图景早日到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前程  王慧芬  
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理论贡献,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等一系列科学论断,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等导致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安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前程  王慧芬  
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理论贡献,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等一系列科学论断,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等导致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安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曾珠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之浚  
我国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状况不容乐观,这既涉及到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更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关。要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探索中国特色发展生态文明之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经济发展范式,注重继承和弘扬我国天人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核,整合各类生态观,建立新的科学生态观,以提高人类的生态自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筝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对于经济发展的助推是成果斐然的,李繁荣教授所著的《经济协同论》即是从这一立场出发,梳理了西方当代发展理念及其演变过程,以及协同学理论如何在经济学中运用,并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发展理念及其历程进行了总结,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这五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现今发展趋势,进而指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应然方向。其中,作者对协同学应用的揭示,既是作者创新性研究的致力所在,也是贯穿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发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帆宇  
作为人类最新文明成果,生态文明在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意蕴上显著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从内涵上看,生态文明至少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生态制度三个要素;从特征上分析,生态文明体现了生态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相互融合,体现了以生态为本以及对生态公平公正的理性诉求;从价值上审视,生态文明具有丰富而深远的价值内涵,其中最为基本的就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价值、人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理论向度进行精准把握,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克昌  
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考袁克昌(江苏省环保局,南京,210013)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而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的环境保护工作应该责无旁贷地成为加快两个根...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刘克斌  
生态文明本质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涉及到人类的观念、制度、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负有特殊使命。高校应制定清晰准确的生态化发展战略,从管理、教学、科研等高校的基础任务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展开。高校在实现自身生态化的前提下,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爱军  
当今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 ,而克服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危机 ,是建立生态文明的主攻方向之一。因此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一步修改完善我们的环境立法 ,从而规范预防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 ,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继瑞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已形成了"三大增长极",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圈,无论从经济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还是从产业规模、利用外资总额来说,上述三个经济区被认为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最好、周边经济带动能力最强的三大经济区。这意味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成渝经济区的建立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