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62)
- 2023(6260)
- 2022(4952)
- 2021(4496)
- 2020(3455)
- 2019(7276)
- 2018(6871)
- 2017(12675)
- 2016(6619)
- 2015(7159)
- 2014(6647)
- 2013(6403)
- 2012(6036)
- 2011(5481)
- 2010(5716)
- 2009(5543)
- 2008(5508)
- 2007(5210)
- 2006(4607)
- 2005(3657)
- 学科
- 业(26720)
- 济(26501)
- 经济(26475)
- 农(22080)
- 管理(21455)
- 企(19881)
- 企业(19881)
- 农业(14951)
- 业经(12489)
- 技术(10508)
- 中国(9481)
- 技术管理(8568)
- 制(8264)
- 方法(7790)
- 财(7423)
- 地方(7295)
- 农业经济(6783)
- 发(6252)
- 发展(5639)
- 展(5627)
- 体(5501)
- 银(5286)
- 数学(5281)
- 银行(5281)
- 收入(5277)
- 数学方法(5221)
- 产业(5220)
- 工作(5219)
- 行(5139)
- 策(5133)
- 机构
- 学院(94360)
- 大学(90516)
- 济(38068)
- 经济(37169)
- 管理(37129)
- 理学(31884)
- 理学院(31541)
- 管理学(31136)
- 管理学院(30911)
- 研究(30380)
- 中国(23175)
- 京(17756)
- 财(17737)
- 农(17647)
- 科学(16227)
- 江(14945)
- 中心(14782)
- 范(14075)
- 师范(14025)
- 财经(13583)
- 所(13269)
- 业大(12546)
- 经(12262)
- 州(12197)
- 农业(12080)
- 研究所(11784)
- 经济学(11669)
- 师范大学(10913)
- 院(10706)
- 北京(10686)
- 基金
- 项目(62879)
- 研究(51501)
- 科学(51229)
- 基金(45074)
- 家(37895)
- 国家(37411)
- 社会(35990)
- 社会科(33764)
- 社会科学(33755)
- 科学基金(32964)
- 省(26518)
- 基金项目(23822)
- 教育(22268)
- 编号(21308)
- 划(20597)
- 成果(17994)
- 自然(17412)
- 自然科(17031)
- 自然科学(17029)
- 自然科学基金(16712)
- 创(16461)
- 创新(15363)
- 资助(15361)
- 国家社会(15048)
- 发(14998)
- 课题(14867)
- 制(14049)
- 重点(13854)
- 部(13471)
- 性(13242)
共检索到144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君刚 李佳琦
伴随着市场因素的渗入,现代性的社会图景突破了传统村落社区的边界,乡村地域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均发生了巨大转型,解构了原本传统的乡土文化,亦间接地削弱了村民对乡村社会的文化理解力和价值认同感,乡村文化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凸显。在乡村社会的现代性转型进程中,村民个体与村落社区的社会关联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村民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公共空间萎缩,私人生活领域扩展,社会成员对村落公共事件的关注大大削减。正确把握乡土文化对村落地域变迁的意义,重新整合乡土公共精神,对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尤其是文化治理研究极富重大意蕴。
关键词:
文化治理 多元主体 乡村治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对村民自治下沉的制度环境,回应村民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及时处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事务”。另一方面,微治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构建“微共同体”“微网格”和“微组织”的内在要素,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再造、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资源整合。微治理重构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在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制度化的治理规则和“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微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微治理 村民小组 制度与生活 乡村治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对村民自治下沉的制度环境,回应村民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及时处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事务”。另一方面,微治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构建“微共同体”“微网格”和“微组织”的内在要素,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再造、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资源整合。微治理重构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在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制度化的治理规则和“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微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微治理 村民小组 制度与生活 乡村治理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晓琳
数字技术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数字乡村治理以“数字空间”为治理场域,实现了乡村治理从地域到空间的脱域化,并对乡村主体的生活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突出体现为重构乡村生活的话语体系、衍生乡村主体的身份形态和变革乡村主体的社会交往形式。在数字技术重构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转机制下,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展现出新面向,为克服传统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可能思路,一是通过主体性建构,实现治理主体增能,解决乡村治理主体性缺失困境;二是发挥数字化社群的作用,实现乡村共同体的再造,解决乡村共同体衰落的问题;三是合理应用数字技术,使数字技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技术理性发展中实现融合统一,解决数字乡村治理中乡村性缺失和技术依赖问题。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技术 数字空间 乡村治理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崇杰
精英返乡创业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但涉农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乡村金融信用风险随之增大。治理理念和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实践表明,治理和社会工作在主体多元化、平等协商、专业服务、社会和谐等层面具有天然契合性,在乡村金融信用风险治理中实现社会工作理念和路径的转向,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以社会工作路径为基础的乡村金融信用风险治理,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贵州 曹海林
公共文化以其凝聚价值共识、规范社员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精神家园的"软治理"功能成为形塑社会合理状态的重要测度指标,为其参与乡村社会价值引流、行动规束、问题处置、关系调节等治理行动提供了实践空间。现代性冲击及其促发的传统文化衰弱使乡村共同体面临着价值歧殊、权威流失、行动游离和认同衰减的解构风险,对此,乡村文化治理的实施应以公共性建构为实践逻辑,直面变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促进公共交往、重塑公共规则、拓展公共空间、革新公共精神。而以新时代主流文化予以价值引导、以内外主体调适促进权力效能整合、以情境共识营造建构集体认同、以行动规则填充促进秩序的自主生成、以地方知识提炼唤醒乡民文化自觉,则是其整合性推进乡村社会良性运转的可为进路。
关键词:
公共文化 乡村文化治理 软治理 公共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红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要想实现重塑乡村的目标,必须在加强“党的领导”基础上,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三治”结合的治理过程中,要积极弘扬新乡贤文化,激发新乡贤活力,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四两拨千斤”作用,最终实现乡村善治。
关键词:
乡贤文化 乡村治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爱军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和新公共管理产生的背景后认为,应该借鉴和运用新公共管理思想来开展我国的乡村治理,重点是要大幅削减政府管辖的事务,让政府把不该管的事情放手、把该管的事情管好;大幅精简乡镇及其机构,减少政府行政支出,缓解基层财政压力;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探索公共事业合同承包等办法,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界定村级自治权限、明确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保证村级自治必要的经费等措施,切实推进基层自治工作。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 乡村 治理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赵军义
"文化治理"一词作为"舶来品"已在中文术语中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对于治理理论的极度推崇,却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治理本身的"失灵问题"。中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实践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强政治面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强经济面向后,目前正处于文化强国建设时期兼顾"政治—经济—文化"三重面向的新阶段,更加注重发挥乡村公共文化的复合治理功能,并且以实现乡风文明为价值取向。这不仅要求政府要有明确的职责定位,而且应当具备平衡社会利益博弈的能力,维持好三种治理面向的"开合",避免社会阶层利益冲突对治理造成损害,建构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体制与规则。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荩予
我国乡村治理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其主要在于缺少总体治理的指导思想。乡村治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由多元化、碎片化走向总体性治理,总体性治理是中国农村学的一种新范式,也是我国乡村治理的未来走向。本文主要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总体性治理 发展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慧 娄成武
乡村治理创新是我国基层治理变革的重要构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当前我国乡村治理还存在着党建与治理嵌合性不足、治理网络样态模糊、工作机制落实欠缺、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等问题与挑战。以“元治理”为框架,结合我国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可以总结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体现在强化党建引领、规范治理网络、创新机制落实、整合资源优势等方面。总结乡村治理创新进路,将有助于我国乡村地区基层治理创新理论的丰富与经验之推广。
关键词:
元治理 乡村治理 治理创新 实践进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岳 易福金
提升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能否成为农民幸福感的新驱动力量?以2020—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具有幸福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基层政治信任在乡村数字治理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数字治理有助于强化农村居民基层政治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发挥信息效应,将提升农村居民信息可得性,该结论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的赋能作用。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乡村数字治理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不具有精英家庭背景的子样本中更显著,由此证明乡村数字治理确实具有丰富治理参与主体、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的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贺雪峰 董磊明
本文通过对构成乡村治理基本结构三方面的要素,村庄基本秩序状况及其维系机制、村干部的角色与动力机制以及乡村关系状况的考察,区分出四种可能的乡村治理类型:原生秩序型、次生秩序型、乡村合谋型和无序型,然后讨论了乡村治理类型的区域分布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分解乡村治理的结构,为抽象的乡村治理制度研究具体化、为可以实证展开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岳 易福金
提升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能否成为农民幸福感的新驱动力量?以2020—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具有幸福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基层政治信任在乡村数字治理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数字治理有助于强化农村居民基层政治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数字治理发挥信息效应,将提升农村居民信息可得性,该结论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的赋能作用。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乡村数字治理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不具有精英家庭背景的子样本中更显著,由此证明乡村数字治理确实具有丰富治理参与主体、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的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瑞波
乡村数字治理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基层政府将敏捷治理思维和方法嵌入乡村数字治理体系之中,提供了弹性再造治理空间、灵活设置治理机制、协同参与治理流程的经验样本,建构了乡村数字治理的独特模式。这一模式运作呈现出三种实践取向:一是智治主义取向,指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搭建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平台,打造完善的信息基础架构和治理模块,变革治理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形塑"整体智治"的治理形态;二是简约主义取向,指涉增强乡村治权和主体性,赋予村级组织必要的治理权力和资源,发挥社会内生性力量的自治功能;三是人本主义取向,指涉依循"以民众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使民众成为参与治理流程和评判治理绩效的主体,将民众需求作为乡村数字治理的决策依据和运行基点。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数字治理 基层政府 敏捷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