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4)
- 2023(680)
- 2022(576)
- 2021(537)
- 2020(483)
- 2019(983)
- 2018(933)
- 2017(1789)
- 2016(993)
- 2015(1215)
- 2014(1324)
- 2013(1252)
- 2012(1285)
- 2011(971)
- 2010(926)
- 2009(852)
- 2008(931)
- 2007(820)
- 2006(616)
- 2005(609)
- 学科
- 文化(3667)
- 济(2571)
- 经济(2565)
- 教育(2234)
- 理论(2076)
- 企(2043)
- 企业(2043)
- 产业(1817)
- 市场(1798)
- 文化产业(1763)
- 文化市场(1763)
- 方法(1675)
- 业经(1622)
- 和(1529)
- 中国(1401)
- 经济理论(1396)
- 管理(1314)
- 企业经济(1309)
- 政治(1149)
- 业(1140)
- 思想(1137)
- 思想政治(1116)
- 政治教育(1116)
- 治教(1116)
- 德育(1095)
- 研究(1074)
- 地方(932)
- 专题(877)
- 专题研究(876)
- 事业(773)
- 机构
- 大学(13696)
- 学院(13376)
- 范(4247)
- 师范(4237)
- 研究(4231)
- 管理(3986)
- 师范大学(3530)
- 理学(3442)
- 京(3291)
- 理学院(3285)
- 教育(3129)
- 管理学(3115)
- 管理学院(3071)
- 济(2964)
- 经济(2811)
- 科学(2670)
- 中国(2483)
- 江(2246)
- 北京(2154)
- 州(1975)
- 所(1933)
- 中心(1900)
- 研究所(1738)
- 财(1574)
- 职业(1531)
- 技术(1484)
- 教育学(1458)
- 院(1389)
- 图书(1347)
- 系(1318)
共检索到21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杜晓利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 ,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 ,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 ,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 ,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关键词:
儿童文化 成人文化 精神 新生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琳 魏勇刚 庞丽娟
文化与认知交互作用的观点,为个体发展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范式。这种范式打破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去文化性"和"价值中立"思想,强调价值观、符号规则等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儿童数学认知具有跨文化差异,对儿童数学认知的文化性进行探讨,对儿童数学认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儿童数学认知的文化性研究从文化与认知的基本关系人手,从文化模式和文化工具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化因素对儿童数学认知的影响,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儿童数学认知的文化内核,以及文化与儿童数学认知相互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
儿童数学认知 文化性 文化模式 文化工具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东娇
儿童文化就是指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成人文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一个“共”,一个“独”,揭示出儿童文化的本质属性,“共”表明儿童文化首先是群体文化;“独”表明这种群体文化的主体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它必须是在成人文化的引导下进行。因此,按照创造主体来划分,儿童文化的外延可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客体文化是指在人类文化史中,成人对儿童的看法、观点及在这些观点看法的指导下,为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进行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具体体现在历代儿童观的演变之中,主体文化是规定儿童文化本质属性的东西,如前面所述。儿童文化的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钱雨
对儿童需要的曲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异化。课堂教学的异化使儿童成为课堂上的"被压迫者",或者缔造了课堂上的"主体性神话"。追溯儿童文化的发展历史,这种异化的根泺在于对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所持的二元对立观。本文试图通过反思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共生的内在联系,对如何在文化共生的基础上重构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作进一步探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张盼 Gening Jin
为探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文化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文化适应问卷,对北京市695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的性别、其所在学校种类(公立、私立)、是否在移入地出生都在不同维度上和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文化适应有显著相关。(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社会认同对文化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尤其是自我否定这一维度对文化适应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文化适应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邵泽斌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切己的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双向敞开、建构与生产的过程。流动儿童实践空间的准入,是表层同质性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条件性认同。流动儿童精神空间的建构,是深层异质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蕴含着三个方面的反思性自我认知。实践空间的精神化与精神空间的实践化,作为流动儿童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互动机制,再生产着流动儿童的亚文化生态,建构着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空间区隔,寓指着流动儿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文化认同 空间逻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成尚荣
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当下,儿童处于多重生成、新技术包围和价值困惑中,儿童研究与儿童教育须坚信与坚守,即坚信"儿童基质"的永远存活,坚守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儿童发展所处环境、对儿童发展新特点及对有关理论视角等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亟须儿童研究与儿童教育反思与调整。儿童研究视角的调整,促进儿童研究呈现新走向:坚守儿童立场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统一,从儿童研究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从教学研究走向教学即儿童研究。
关键词:
儿童教育观 儿童研究 儿童立场 儿童文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华 俞国良
论当前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冯建华俞国良儿童教育是一个极富生机的研究领域。自八十年代以来,儿童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和结构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使得与儿童教育相关的几个重要课题又重新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诸如,如何加深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问题的了解,...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关键词:
儿童观 童年 教育观念 学徒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关键词:
儿童观 童年 教育观念 学徒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钢
文化资本不足导致了城市流动儿童无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区教育中均处于困窘境地。政府要为城市流动儿童的家长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以提升其家庭教育质量,增加城市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学校应树立"公平"的基本价值导向,保证城市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全社会都应有关心弱势群体的心态,充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动城市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城市流动儿童 文化资本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林兰 边霞
近30年,国内的儿童文化研究取得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已有的研究凸显出"成人主导"的权力关系。研究中存在方法偏重理论思辨,内容着重探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研究路径过于依赖成人理论辨析的"书斋"式研究。对比之下,欧美国家近年来进行的儿童文化研究已经走出"书斋"的局限,深入"田野"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探寻儿童群体对文化生产的独特贡献。民族志研究方法在儿童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将会拓宽这一研究领域的视野,关注儿童文化研究中的"儿童参与"问题,并重新审视儿童群体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孙琳 蔺秀云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的特点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区域文化适应问卷和城市适应问卷,对北京市7所中小学的99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人际观念适应困难显著高于生活方式适应困难;(2)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和城市适应均在家庭经济状况、年级、来京时间、性别、学校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文化适应有密切的联系,区域文化适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城市适应。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区域文化适应 城市适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