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69)
- 2023(4320)
- 2022(3335)
- 2021(3531)
- 2020(2631)
- 2019(6388)
- 2018(6532)
- 2017(9699)
- 2016(6891)
- 2015(8073)
- 2014(8243)
- 2013(7305)
- 2012(6604)
- 2011(5902)
- 2010(6370)
- 2009(5471)
- 2008(5688)
- 2007(5395)
- 2006(5000)
- 2005(4792)
- 学科
- 管理(22720)
- 教育(19501)
- 业(15274)
- 企(15054)
- 企业(15054)
- 中国(10483)
- 济(9415)
- 经济(9399)
- 理论(9125)
- 教学(8305)
- 财(7714)
- 务(5580)
- 财务(5560)
- 财务管理(5545)
- 企业财务(5224)
- 学(4824)
- 学法(4683)
- 教学法(4683)
- 制(4460)
- 学校(4459)
- 策(4270)
- 学理(4022)
- 学理论(4022)
- 发(3977)
- 研究(3922)
- 划(3812)
- 经营(3629)
- 人事(3628)
- 人事管理(3627)
- 方法(3597)
- 机构
- 大学(79323)
- 学院(75080)
- 教育(27636)
- 研究(27043)
- 管理(24481)
- 范(21385)
- 师范(21286)
- 京(19919)
- 理学(18184)
- 理学院(17839)
- 中国(17711)
- 师范大学(17563)
- 管理学(17474)
- 管理学院(17251)
- 济(17057)
- 经济(15982)
- 江(15842)
- 职业(15838)
- 科学(14932)
- 技术(14707)
- 北京(13898)
- 所(13037)
- 财(12656)
- 州(12583)
- 中心(12561)
- 研究所(11487)
- 职业技术(11005)
- 教育学(10693)
- 技术学院(9949)
- 院(9913)
- 基金
- 项目(39800)
- 研究(39569)
- 科学(31497)
- 教育(28492)
- 基金(22564)
- 编号(20380)
- 成果(20191)
- 社会(19534)
- 课题(18228)
- 社会科(18036)
- 社会科学(18032)
- 家(17933)
- 省(17634)
- 国家(17554)
- 划(16763)
- 年(16281)
- 科学基金(14423)
- 规划(12543)
- 项目编号(12273)
- 研究成果(11418)
- 度(11397)
- 性(11244)
- 基金项目(10730)
- 重点(10561)
- 部(10408)
- 阶(10192)
- 段(10162)
- 阶段(10133)
- 年度(10060)
- 一(9872)
共检索到145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大超 郑天坤
交往实践走进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将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与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趋向。本文首先从哲学视域论述了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继而对当前教育管理理论中主体性认识的误区予以澄清,在克服了基于传统主客范式和现代主体际范式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种种局限和不足之后,提出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这种新的范式以"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教育管理的理论及实践作出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
教育管理 主体性 主体际 交往实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罗建河
在教育管理原理的探索中,大多数学者会认同这样两个观点:一是认为教育管理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因而教育管理原理的研究应该探讨教育管理中的认识活动问题;二是认为教育管理活动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教育管理原理的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道德教育应诉诸个体的理性自觉而不是道德的威权,并把个体的理性自觉和道德智识的提升建立在开阔的伦理资源之上。交往对话应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理性自觉 伦理资源 对话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之间的交往与相互转换的问题。两类主体间交往和转换的质与量,决定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深度和广度。教育理论人与实践人在交往过程中分别带有各自的交往假设,这些假设成为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路径。适应变革时代要求的合理的交往假设是:理论人与实践人彼此有内在的相互需要,双方互为前提,各自的生命发展只有在双向建构、双向滋养和双向转化中才能实现。对这种转化的内容、过程、困难和障碍等的研究,是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力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卜小伟
以往成人教育受学校教育影响,一定程度上脱离学习者需求和社会需要。在当下,实践性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强化实践性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趋势。成人教育与实践性教育的一致性:价值理念上都应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人才培养目标都应定位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教学实施中都应创设真实场景、突显学习者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成人教育构建与学校教育并行的社会实践性教育体系的总体构想:基于"大职教"理念重新整合职业性教育与培训,基于"大立体"架构创新成人教育体系,基于"大协作"模式构建成人教育机制。
关键词:
成人教育 实践性教育 教学改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茁 陈瑞武
作为理论主体的研究者与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在交往关系上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哲学解释学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有效对话的达成,需要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自觉,只有二者通过对话达成身份的相互转换,形成一种教育共同体,才能实现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教育理论主体 教育实践主体 对话 解释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庆文 韦兰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着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断聚焦。基于“层递交往”的相关理论,从空间维度、主体维度、形式维度梳理了党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取得的经验。一是通过布局建校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空间向度;二是通过机会均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体的交流机会;三是通过办民族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促进各民族的深度“三交”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常态化机制,该机制以“分层互动、逐层递进”为价值导向。要实现“层递交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就需打开“微观”主体交往新视界:搭建“三交”平台,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基础;加强深层互动,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贴近生活世界,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韦海霞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承认理论对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内涵和实践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各民族是在法权平等、情感关爱、价值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精神交融,其可以通过在实践活动中重视民族立法、聚焦情感认同和强调社会尊重,不断保障各民族成员的实质平等、增强各民族的心理归属及凝聚各民族成员的价值共识。基于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路径应是以法治教育树立民族平等观念,以共情教育厚植民族团结情感,以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天宝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早期,人与人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依赖关系,个体缺乏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近代社会从“群体本位”进入“个体本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开始确立,个体处于一种单子式的生存和发展之中;进入当代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共在”、“共生”开始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敬威 于伟
人性假设代表一门学科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命题特征与逻辑倾向,并以此影响理论建构与实践。"经济人"假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具有深远影响,却陷入了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假设起点推导"教以成人"教育目的的逻辑悖论,"经济人"逻辑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显性资源收益性导向违背了育人的初衷、短周期的反馈形式加剧了教育实践的短视、单一的培养目标造就了单向度的人等问题,使其虽具有较高接受度但却易使教育实践走向功利主义。"教育人"是基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的人性假设,"教育人"逻辑更具教育实践与教育学的"合理性",更符合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宏观层面遵循新时代对教育的新导向,中观层面构建牵引性教育反馈机制,微观层面明晰协整性教育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最终达到以经济实践手段促进教育目标、实现"教以成人"的核心目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欧阳忠明 王燕子
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教育和人力资源政策的主要关注点之一,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成人教育政策发展呈现新的动态。作为OECD成员国,加拿大、丹麦、瑞士、西班牙和英国的成人教育政策在实施目标、改革方案、参与部门、财政支持、实施机构和政策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推动了各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从这五国成人教育政策发展动态来看,成人教育政策实施目标、设计理念、关注焦点、参与部门和成果管理等方面都呈现出具有借鉴价值的走向。
关键词:
成人教育 政策 实践图景 走向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婷 朱凤英
我国在初步完成特殊教育的规模扩张后,内涵发展成为今后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目前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内在价值导向从道德救助向人文关怀转变,教育运行机制从隔离学校向社会合作转变,专业技术的核心特征从养护照顾向专业支持转变等方面。为实现内涵发展从理念到实践操作的转化,构建生态化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尤为重要。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实质上是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价值承诺的一种制度建构和实现方式,也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依托。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内涵发展 支持保障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习岑
中国当代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经历着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化阶段。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广大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实践者,则亲历着这一过程。这个过程是传统方式与现代模式强烈碰撞和博弈,而不断重组教学格局,逐步提高教学效益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历经失败、反复,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并逐步推广递进的过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巫锐
在全球教育治理的语境中,“多物种正义”既具有当代意义,也有着深厚的人类学基础,而森林教育则是推动实现“多物种正义”的重要途径。自德国森林教育转向“多物种正义”目标以来,其实践策略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物种间的“平视关系”;二是探索物种间的“接触地带”;三是还原物种间的“行动者网络”。这些策略将人类置于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中。在这里,没有所谓的中心控制机制,而是所有物种一起书写和编织共同的时空与星球。这充分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也有助于打破仅仅局限于人类利益的“中心—边缘”二元叙事。在教育领域,“多物种正义”的整体观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超越人类自身,紧密围绕生态共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
德国 多物种正义 森林教育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钱国富
《走向数字人文:实践、训练与研究》一书从概念、实践、教育和研究等多视角考察了数字人文领域的相关概念和进展,是一本关于数字人文的简明“百科”。文章对该书的体例、内容进行全面评价,分析其对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数字人文 简明百科 图书馆 书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