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72)
2023(3983)
2022(2931)
2021(2981)
2020(2183)
2019(5115)
2018(5144)
2017(7812)
2016(5598)
2015(6387)
2014(6537)
2013(5672)
2012(5354)
2011(5164)
2010(5430)
2009(4837)
2008(4826)
2007(4519)
2006(4346)
2005(4183)
作者
(12977)
(10620)
(10457)
(10346)
(6763)
(5114)
(4957)
(4309)
(4044)
(4014)
(3674)
(3601)
(3531)
(3485)
(3387)
(3329)
(3166)
(3158)
(3144)
(3117)
(3024)
(2691)
(2608)
(2496)
(2478)
(2472)
(2443)
(2391)
(2198)
(2123)
学科
教育(19218)
(13671)
经济(13652)
中国(11758)
管理(9512)
理论(7836)
(7653)
(6564)
企业(6564)
(6122)
教学(5993)
(4466)
发展(4116)
业经(3993)
(3991)
(3666)
研究(3586)
(3567)
思想(3563)
(3418)
(3401)
政治(3381)
高等(3356)
改革(3244)
思想政治(3091)
政治教育(3091)
治教(3091)
方法(3086)
技术(3069)
德育(3068)
机构
大学(77582)
学院(71048)
研究(29701)
教育(27831)
(22717)
师范(22680)
(20347)
经济(19599)
师范大学(18847)
(18711)
管理(17348)
科学(15840)
中国(15806)
(14817)
理学(13835)
理学院(13491)
研究所(13233)
北京(13147)
(13131)
管理学(13127)
管理学院(12928)
职业(11989)
(11625)
中心(11288)
技术(11158)
教育学(10872)
(10426)
(10219)
财经(8720)
职业技术(8186)
基金
项目(37137)
研究(37074)
科学(30565)
教育(25987)
基金(22715)
社会(20933)
社会科(19384)
社会科学(19377)
成果(19096)
(18245)
编号(18144)
国家(17875)
课题(16493)
(15403)
(15274)
(14561)
科学基金(14317)
规划(11993)
项目编号(10932)
(10836)
(10641)
基金项目(10398)
(10258)
研究成果(10063)
重点(9995)
(9935)
(9893)
阶段(9869)
教育部(9761)
(9563)
期刊
教育(47809)
研究(37612)
(27222)
经济(27222)
中国(25805)
职业(11201)
(9867)
技术(9816)
学报(9497)
大学(8808)
科学(7891)
技术教育(7228)
职业技术(7228)
职业技术教育(7228)
管理(6929)
(6202)
论坛(6202)
学学(6109)
财经(5943)
(5855)
高等(5643)
图书(5377)
(5299)
(5272)
成人(5034)
成人教育(5034)
高等教育(5023)
(4948)
金融(4948)
书馆(4357)
共检索到129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振东  
国民性是国民主体基于所处的独特的天地系统、国际环境和国家内部结构,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中历史地形成的、稳定的、普遍体现于每个国民个体的心理特征。人的世界历史性是在人类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人的发展状态,是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彻底扬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现时代的人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国民性存在,无论是片面强调"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观点,还是片面强调"人的国民性存在"的观点,都没有真正从"现实的人"出发。应该严格区分"处于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人"。现阶段,仍然应该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独特性,这并非"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坚持"教劳结合",重视现代...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小枫  
晚近30年来,英语学界兴起一种名为"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新史学,如今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美国以及其他英语国家大学和中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我国学界和教育界也奋力追赶这股史学新潮。任何文明大国的教育都离不了史学,民主化的"全球史"学让我们看到史学也最容易败坏一个文明大国的教育品质,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以悉心研读历代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之人写下的作品为前提。历史本身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德性教育,必须经过灵魂高贵之人的咀嚼和反哺,历史(叙事)才会成为对生活有益的东西;否则,面对永远混乱的人世,一个人永远看不到"智慧以及一切称之为美的人性"。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很早以前就致力开展全球性的生产、销售和开发活动。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别敦荣  亢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政府持续推动、大学自发行动和市场开拓驱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主要动力来源。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不同阶段,政府、大学和市场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三种力量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呈现出三种基本模式,即计划模式、计划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21世纪以来,在市场主导模式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与世界高等教育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中国与世界高等教育融合的关键在于开放和包容,只有开放包容、携手共进,才能实现世界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明经  
兖州矿务局(兖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自1988年7月1日成立以来,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充分发挥矿区资源和对外联合经营的优势,大力发展工技贸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立足国内,艰苦创业,勇于创新,走向世界,为矿区非煤产业的发展和矿区整体实力的增强做出了贡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肖聪  李正阳  
让会泽走向世界中共会泽县委书记肖聪会泽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正阳会泽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隶属曲靖地区。东邻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连曲靖市、寻甸县,西接东川市、巧家具,北界鲁甸县。县城距行署驻地曲靖市254公里,距省会昆明市273公里。县域面积5...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俞正声  
青岛走向世界青岛市市长俞正声在90年代以至下个世纪前十年,我们要把青岛逐步建设成为山东和沿黄流域最大的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活跃、科学事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辐射能力较强的开放型、多功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董志毅  
2008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亲切视察了首都机场。总书记说,看到新航站楼建筑恢宏大气、服务设施完备、管理运行有序,我们深感自豪。总书记强调,首都国际机场是"中国第一国门",北京奥运会期间将承担为各国奥运健儿和宾客提供首站服务的光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的形象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你们的服务水平体现着北京奥运会的服务水平。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走向世界的福州专辑福州在开放中走向世界福州市市长金能筹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改革开放15年来,全市对外经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小到大的不断发展过程,大约每5年就步入一个新阶段。15年来,福州市政府本着实行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投入资金达128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吾  
中国走向世界的求索罗元铮文选评介林吾中国计划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求索——罗元铮文选》一书。该书是作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发表的论文选辑。全书包括改革开放篇、发展求索篇及世界经济篇三部分,计67篇论文,共41万字。作者罗元铮教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走向世界的福州专辑在跨世纪征程中谱写福州发展新篇章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福州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10多年来,福州从封闭走向全面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15年,全市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寒天  李梅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教育学科的科研活动与研究成果日趋国际化。有赖于日益多元化的研究主体和相关激励政策,英文论文发表量逐年攀升;本土教育学英文学术期刊也相继出版,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教育研究的窗口。然而,中国教育研究的质量和实质性国际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通过对8位域外非华裔知名教育学者的访谈,探讨中国教育研究在走向世界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而探究提升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及其在世界知识生产体系中地位的潜在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在中国"的教育学,发展目标已经从"教育学中国化"走向"中国教育学"。"中国"是一种"态度"、"立场"、"视角"、"方法"和"典范"。有资格称之为"中国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现为凝练中国特色、推出中国原创、形成中国体系和提升中国影响。三大挑战构成了"中国教育学"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障碍:如何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其中,处理好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构建中国教育学的关键所在。中国教育学必须回应西方甚至人类的普遍关切、需要,在接轨度、贡献度、转化度、参与度方面持续提升,才可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学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