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50)
2023(4101)
2022(3218)
2021(2960)
2020(2212)
2019(4883)
2018(4618)
2017(8272)
2016(4543)
2015(5014)
2014(5000)
2013(4910)
2012(4685)
2011(4574)
2010(4671)
2009(4392)
2008(4112)
2007(3852)
2006(3568)
2005(2804)
作者
(12159)
(10358)
(10164)
(9789)
(6279)
(4912)
(4649)
(3931)
(3891)
(3743)
(3474)
(3467)
(3144)
(3142)
(3116)
(3108)
(2997)
(2868)
(2727)
(2717)
(2588)
(2490)
(2469)
(2362)
(2346)
(2329)
(2294)
(2190)
(2141)
(2134)
学科
(21936)
(17592)
经济(17565)
农业(15084)
(12714)
业经(8156)
管理(7789)
中国(6973)
农业经济(6613)
收入(6072)
地方(5588)
(5408)
(5395)
(5277)
发展(5111)
(5105)
工作(5042)
(4626)
农村(4609)
分配(4244)
建设(4128)
(4124)
企业(4124)
方法(3676)
土地(3617)
及其(3598)
(3588)
经济建设(3447)
人口(3381)
方针(3349)
机构
学院(65688)
大学(62748)
(23942)
经济(23168)
管理(22813)
研究(22350)
理学(19504)
理学院(19236)
管理学(18850)
管理学院(18703)
(15841)
中国(15613)
(13513)
师范(13461)
科学(12620)
(12400)
(11543)
中心(11096)
(10784)
农业(10782)
师范大学(10592)
(10281)
业大(9600)
研究所(9180)
教育(9099)
(8893)
财经(8475)
(8215)
北京(7650)
(7631)
基金
项目(43165)
研究(37346)
科学(34393)
基金(29875)
(24799)
社会(24624)
国家(24424)
社会科(22908)
社会科学(22906)
科学基金(20690)
(18031)
教育(17531)
编号(17448)
成果(15940)
基金项目(15515)
(14677)
课题(12224)
(11525)
(10940)
(10714)
资助(10625)
(10202)
国家社会(10201)
(10032)
(9900)
自然(9885)
(9697)
自然科(9658)
自然科学(9658)
重点(9625)
期刊
(35598)
经济(35598)
(22960)
研究(20503)
中国(17875)
农业(14497)
教育(14275)
业经(10094)
科学(9502)
学报(9346)
大学(8139)
(7695)
学学(7652)
(7604)
金融(7604)
农业经济(7581)
农村(7247)
(7247)
管理(5487)
(5118)
社会(4973)
农村经济(4942)
图书(4936)
问题(4761)
社会科(4496)
社会科学(4496)
技术(4484)
经济研究(4165)
书馆(4120)
图书馆(4120)
共检索到103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闯  
乡村教师本是专业身份与公共身份的统一体,但在偏重专业身份的现代社会教师发展模式中,逐渐丧失乡村经济社会建设者的公共身份,成为在乡村中的"异乡人"。公共身份的丧失是乡村教师退化为彻底"职业人"的直接产物,根源在于国家法定建构、专业主义引领、技术官僚规训、离土离乡趋向的共同作用。新时代乡村教师可以自愿、主动甚至自觉走向"新乡贤"的返场方式,重新找回公共身份,自发回归乡村教育者与乡村建设者的双重角色,主导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助推乡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在乡村社会和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行为示范作用和价值引领功能,彰显乡村教师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莹  
作为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纽带,“新乡贤”既是乡村治理工作的参与主体与监督主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新乡贤”角色定位模糊、治理能力不足;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村民对“新乡贤”认可度不高。为充分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应当尽快破除困境,从制度上明确“新乡贤”角色定位;多方面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完善“新乡贤”的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增强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白亮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冬冬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与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民教化、乡村服务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成为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以新乡贤文化为视角,对乡贤文化及其属性进行解读,分析总结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新乡贤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和助推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岩  杨丽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乡村已向现代化乡村逐步转变,但在乡村治理方面,还未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型,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如:村庄空心化、边缘化现象严重、人力资源流失、乡村治理主体能力下降、制度失灵以及乡村精神文明缺位等。面对困境,新乡贤能够发挥其率先垂范和激励情感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因素。本文理清了新乡贤和乡村治理之间的内部关联,剖释了新乡贤的丰富内涵与现实价值,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策略建议,进一步强化新乡贤参与村治功能,走出乡村治理困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晔  何畔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被赋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新乡贤赓续了传统乡贤德行优秀、才学出众的基本素养,以及眷恋乡土的深厚情怀和贡献乡里的社会公共责任,但表现出偏重于“心在乡”,德行内容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以协同共治者身份参与乡村治理,构成主体多元广泛等新特征。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其身份的公共属性是内在规定,与公共领域的良性互动则为外在表达。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要承担新乡贤角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具备新乡贤素养特征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少数乡村教师精英,才可能成为新乡贤。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实现,要求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复归与重塑,需要在保持专业性与公共性张力、拓宽公共参与空间、形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创设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相关主体勠力作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君  
新乡贤发挥作用,是农村发展新形势下的客观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实现新乡贤对于乡村治理的合理"嵌入",必须充分利用新乡贤的优势,清除新乡贤治村的障碍,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刘祖云  
公共性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核心属性,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条件,也是未来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向。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体现在可达性高的公共场所、合作参与的集体行动、多元包容的空间理念、混杂复合的社会功能和公益共享的价值追求等五个方面。但处于转型期的乡村,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面临着可达性不足、公共参与的缺失、空间发展理念的迷失、社会功能的弱化以及公共议题的失语等公共性困境,给社会整合和乡村治理带来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共建、共治、共享三个方面共同推进,重塑乡村公共空间公共性。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黄一帆  周福盛  
实现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促进乡村教育公平,是“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乡村学校面临的突出难题。高质量的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追求公平性的教育地位、平等性的实践参与、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共享性的资源使用等教育公共属性,而目前乡村学校课后服务面临着公平地位的失缺、实质平等参与机会提供不均、公益服务力量支持有限、资源开发共享程度不足的公共性困境,需要从保障公平地位的支持条件、落实学生实质平等参与、拓展公益服务支持力量以及开发共享优质资源方面着手,寻求高质量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公共性困境突破,实现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文亮  
我国以乡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过坎坷不平的道路。取消农业税、快速城镇化等等带给乡村自治机遇的同时带来挑战,乡村自治自身实践也遇到"弱治理"的发展滞碍。面对发展困境,要加强自治主体培育、理顺乡村自治中的关系、创造良好的乡村自治法律和外部环境,要为实现乡村自治向民主政治转型打下基础、铺平道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乡村自治需要不断突破困境迎接挑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柏宏媛  
从传统乡贤到现代乡贤的演变是与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制度背景的变化相伴而行的,由此导致二者价值观、结构组成、思维方式、社会功能的重大差异。现代乡贤有利于塑造乡村治理良好格局、巩固拓展乡村优秀文化阵地、搭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然而"理性人"驱动消弭现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乡村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提高了乡村治理难度系数,乡村内部缺乏培养现代乡贤的原生动力,这些是乡村治理中培育现代乡贤困境的主要诱因。应以对现代乡贤合理需求的响应激发其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以系统论思想持续提升现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实效,科学铺就现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路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德荣  陈莹盈  
智慧旅游乡村是我国政府实践层面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明确要求重点加强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国将打造10 000家智慧旅游乡村。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也指出,乡村旅游的智慧化程度影响全国旅游业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广辉  陈鑫泓  
乡村振兴视角下"人、地、钱"的城乡流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农村承包地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其产权制度安排是影响"人"和"钱"城乡之间流动的关键因素。在承包地"两权分置"背景下,承包经营权双重属性导致承包地出现撂荒而利用效率低下、城乡人口流动不足以及社会资本下乡渠道不畅等困境。而承包地"三权分置"背景下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有效解决了"两权分离"背景下承包经营权的双重属性难题,并有利于降低承包地撂荒面积以及提高承包地利用效率,还能够让农民继续流向城市、外出能人返乡以及大学生、城市人才进入农村,并进一步推动社会资本有序下乡,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志艳  林文  
新乡贤是指曾经有乡籍而后来离乡,但心系乡土而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主要包括在外为官而告老还乡,或在外为教而回乡献智,或在外置业而返乡投资,或长期扎根乡间的知识型农民等,愿意为乡里实现美好生活目标而无私奉献的一群人。新乡贤区别于传统乡贤的乡村秩序守护者角色,是乡村治理的推动者。通过新乡贤的集聚力量,深挖乡村产业、乡村教育、乡村振兴人才等资源,对一个区域迈向共同富裕来说很是关键。为新乡贤搭建贡献智慧资源的数字化平台,发挥乡贤在乡村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卓燃  曲政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动力乏力、保障缺失、制度空白、环境制约等困境。鼓励和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必须创新工作新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凝聚新乡贤;创新生活保障机制,便利新乡贤;渲染社会风气,认同新乡贤;创新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