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55)
- 2023(10992)
- 2022(9917)
- 2021(9615)
- 2020(7897)
- 2019(18616)
- 2018(18734)
- 2017(36381)
- 2016(19979)
- 2015(22229)
- 2014(22329)
- 2013(21972)
- 2012(20220)
- 2011(18007)
- 2010(17978)
- 2009(16042)
- 2008(15308)
- 2007(13052)
- 2006(11339)
- 2005(9687)
- 学科
- 济(75090)
- 经济(75016)
- 管理(53532)
- 业(50413)
- 企(42326)
- 企业(42326)
- 方法(34811)
- 数学(29988)
- 数学方法(29611)
- 农(20211)
- 中国(19341)
- 财(18355)
- 学(17802)
- 地方(17222)
- 业经(16594)
- 理论(14348)
- 制(13490)
- 农业(13447)
- 和(12752)
- 贸(12665)
- 贸易(12658)
- 易(12201)
- 务(11885)
- 财务(11821)
- 教育(11808)
- 财务管理(11802)
- 环境(11674)
- 技术(11457)
- 企业财务(11144)
- 划(10165)
- 机构
- 大学(273705)
- 学院(271492)
- 管理(108111)
- 济(101570)
- 经济(99159)
- 理学(94439)
- 理学院(93288)
- 管理学(91647)
- 管理学院(91149)
- 研究(89040)
- 中国(63786)
- 京(58954)
- 科学(57302)
- 财(45298)
- 所(44300)
- 农(41509)
- 业大(40922)
- 研究所(40708)
- 中心(39981)
- 范(39489)
- 师范(39147)
- 江(38786)
- 北京(37222)
- 财经(37068)
- 经(33644)
- 院(32657)
- 农业(32450)
- 州(31953)
- 师范大学(31938)
- 经济学(29589)
- 基金
- 项目(190722)
- 科学(149125)
- 研究(141633)
- 基金(136319)
- 家(118033)
- 国家(117012)
- 科学基金(100546)
- 社会(86439)
- 社会科(81579)
- 社会科学(81553)
- 省(74971)
- 基金项目(73810)
- 自然(66120)
- 教育(65960)
- 自然科(64517)
- 自然科学(64504)
- 自然科学基金(63345)
- 划(63283)
- 编号(59273)
- 资助(55668)
- 成果(48382)
- 重点(42459)
- 部(41727)
- 课题(40831)
- 发(40396)
- 创(39321)
- 创新(36546)
- 项目编号(36350)
- 科研(36228)
- 大学(36065)
- 期刊
- 济(110277)
- 经济(110277)
- 研究(80315)
- 中国(49341)
- 学报(43095)
- 科学(39799)
- 管理(38076)
- 教育(37589)
- 农(37007)
- 财(33806)
- 大学(32460)
- 学学(29926)
- 农业(26057)
- 技术(24250)
- 融(19259)
- 金融(19259)
- 业经(18092)
- 财经(17266)
- 经济研究(16915)
- 图书(16889)
- 问题(14665)
- 经(14646)
- 理论(13612)
- 科技(13371)
- 业(13089)
- 实践(12697)
- 践(12697)
- 资源(12617)
- 版(12400)
- 技术经济(12341)
共检索到3863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文智
"后概念重建"是描绘新世纪北美课程研究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的一种尝试,指的是课程学者在概念重建运动逐渐远去之后面对新一轮专业危机所做出的理论应答。它的意义需要通过梳理它和概念重建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本文选取后结构女性主义课程史作为后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实例进行考察,阐释了"后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多个子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及"后"理论的全面渗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汪霞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理解课程是课程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也是目前国际课程研究领域独具特色的理论流派之一。研究者把女性及其有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女性的知识和经验,以女性自身的特点建构和发现意义。提出“关怀”是女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是教育最原始的职责,并建议采取关怀的而非技术的思维方式来修正和组织教育,倡导整合的思维模式,建立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研究关系。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课程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汪霞
概念重建是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概念重建活动开拓了课程研究 的新疆界,激发了课程学者的想象力。本文首先探讨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基本特点,其次从思 想渊源、理论观点等方面揭示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在此基础上对概念重建课程研 究的利弊得失予以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
后现代 概念重建 课程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黄清 靳玉乐
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研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特点在课程领域独树一帜,它从社会性别入手所开创的课程研究新视野以及所宣扬的反实证主义、反男性霸权、关注女性经验、倡导平等对话等方法论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女性主义 课程 方法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霞
概念重建活动兴起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概念重建推动了课程研究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化。本文着重探讨概念重建活动的背景、作为概念重建活动第一炮的施瓦布的宣言、课程研究的"第三势力"、概念重建活动的发展以及概念重建活动的涵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桥
西方课程论发展的困境引发了后现代课程的"概念重建运动",也点燃了重建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的学术争鸣。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21世纪以来传统主义和重建主义的三次交锋,得出结论:西方课程论发展的困境实质是研究者自身的困境;"概念重建运动"没有解决问题,而是逃避了问题。我国课程论不应效仿西方后现代课程的"概念重建运动",而是要扎根课程开发的实践,努力研究和开发出更高效的学校课程。
关键词:
课程论 概念重建 重建主义 传统主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胡振京 杨昌勇
女性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特点是特别关注课程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女性主义课程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对性别偏见的合理性 它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教育思潮 课程观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黄忠敬
女性主义理论不仅批判了课程文化中的男性霸权 ,而且批判了主流课程文化的认识论 ,对课程中存在的对女性的省略、忽视、刻板化和歪曲进行了揭露 ,对男性中心课程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
女性主义 课程 性别问题 霸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文杰 周克元 杨劲松
分析后现代的"去中心"、脱域性、多元化、虚拟化等基本理念对现有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模式中的主体定位、师生角色转换、课程纵向结构、横向结构、课程组织手段等多个方面转型的影响,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课程模式将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主流。
关键词:
后现代理念 大学英语 课程模式转型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甘永涛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传统女性主义教育持两种妇女观,一是“父权制”妇女观,二是“父权制”批判妇女观。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两种态度:一是激进女性主义的态度。二是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态度。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仍旧没有走出两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于传统女性主义教育的批判性重建,还必须从后现代文明中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需求借鉴。只分析性地找出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女性主义教育类型地一般特征与具体表现还是不够地,女性主义教育学更重要的使命,是要整合这三种教育资源,女性主义教育建构尚需要实现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野的“视界融合”。
关键词:
女性主义 传统 现代 后现代 整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秀
英国当代女性作家费·维尔登的小说创作从未脱离过父权社会的现实,她笔下所创作的"邪恶"女性形象成为后现代主义现实生活中的缩影与超越。进入21世纪后,维尔登通过女性书写诙谐而幽默地揭露出女性视角下的社会道德判断标准,所创造的女性人物以邪恶幽默的态度看待世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甘永涛 王新华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出发,分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缘起,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后现代教育学的概念表述、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中唯本论、建构论等派别的观点,最后介绍了其他派别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批判性观点。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后现代 教育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小玲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多方面有其契合之处。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研究女性主义翻译既可以研究性别差异、翻译的忠实概念、被父权压制的翻译、译者及女性译者身份的光复,又可以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的干涉策略、权力政治意识、语境意识、语言策略、翻译修辞的修正,以及身体翻译等女性主义翻译的恒常性话题,有利于从另一角度廓清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体系的全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文军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源于英语 ,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①这一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 ,从18世纪现代主义开始盛行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女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 ,否定了经典女性主义“男女平等”的概念 ,从“平等”观走向“差异”观 ,承认男女之间的差异 ,以此为基础 ,分析男女性之间的关系 ,从女性的独特性出发 ,来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本文拟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本质论与构成论的观点进行简要述评
关键词:
后现代 女性主义 教育学 本质论 构成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岳刚德
现代课程概念的重建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历程。以赫尔巴特、杜威和布鲁纳为代表,其关于课程概念之内涵或意义的阐释和发展,经历了从知识、经验到结构的历史演进,凸显了现代课程概念之重建的理路、轨迹和脉络,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教中学"到"做中学",再到"发现中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