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33)
2023(10428)
2022(8398)
2021(7604)
2020(6065)
2019(13302)
2018(12940)
2017(25278)
2016(13679)
2015(15012)
2014(14940)
2013(14808)
2012(13446)
2011(12339)
2010(12448)
2009(11860)
2008(11643)
2007(10734)
2006(9848)
2005(9023)
作者
(37876)
(32623)
(31911)
(30367)
(20002)
(15489)
(14282)
(12282)
(12195)
(11339)
(11178)
(10787)
(10298)
(10147)
(10116)
(9782)
(9381)
(9349)
(9196)
(9174)
(8151)
(7993)
(7764)
(7520)
(7318)
(7261)
(7213)
(7139)
(6450)
(6417)
学科
(64550)
经济(64463)
(49738)
(48237)
管理(37770)
农业(33262)
(27085)
企业(27085)
业经(22149)
地方(18321)
(17934)
方法(17343)
中国(16914)
(16004)
数学(15164)
数学方法(15067)
(13035)
农业经济(12746)
(12265)
(10520)
银行(10511)
发展(10158)
(10147)
(10112)
(10085)
环境(9766)
(9761)
农村(9741)
(9641)
金融(9637)
机构
学院(198399)
大学(191460)
(88091)
经济(86357)
管理(75701)
研究(68358)
理学(64985)
理学院(64323)
管理学(63481)
管理学院(63101)
中国(54584)
(51302)
(40159)
(39324)
科学(39007)
农业(38412)
(33827)
业大(33759)
中心(32426)
(32328)
财经(30416)
研究所(30114)
(27474)
经济学(26404)
(25714)
师范(25551)
(24709)
(24165)
经济管理(23940)
(23873)
基金
项目(131207)
科学(105403)
研究(102295)
基金(95517)
(81853)
国家(81008)
科学基金(70122)
社会(68665)
社会科(64711)
社会科学(64695)
(53390)
基金项目(50867)
教育(44201)
编号(42822)
(42693)
自然(40909)
自然科(39875)
自然科学(39867)
自然科学基金(39165)
资助(35861)
成果(34256)
(32094)
(31291)
(30450)
(29717)
重点(29482)
国家社会(29014)
课题(28892)
(27703)
(26610)
期刊
(111182)
经济(111182)
研究(59435)
(58563)
中国(45467)
农业(39359)
(30526)
科学(28332)
学报(28296)
业经(25588)
管理(24962)
大学(23432)
(23288)
金融(23288)
学学(22529)
教育(18151)
(17537)
技术(16168)
问题(15830)
农村(15447)
(15447)
农业经济(15346)
财经(15025)
经济研究(14406)
(12904)
(12274)
世界(11989)
经济问题(11671)
社会(10672)
资源(10256)
共检索到308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钟文晶  谢琳  
四川崇州首创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农业共营制”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崇州坚持“共营制”的制度内核,践行了从“农业共营制”到“全域共营制”的新探索,从而重新发现“共建、共营、共享”的制度基因,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启迪价值与示范意义。崇州的新突破在于:第一,从生产共营到链条延伸、从一产共营到三产共营、从农业共营到村庄共营、从村庄共营到全域共营,形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第二,从农户主体到多元主体、从农业领域到林业经营、从产品生产到功能开发、从土地盘活到全域发展,构建了乡村振兴转型升级的核心图景;第三,通过“党建引领、科学规划、绿色发展、改善服务、多元合作、机制保障”,彰显了崇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板价值。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雄  唐乎媞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种背景下,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情况显得尤其重要。基于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万寨乡两个村组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安定镇4个村组共328位农户样本和50位规模承包户样本的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回归分析中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项Logistic模型,分别对农户流转意愿和有流转意愿农户的流转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模型一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家庭务农人口数和农业收入占比与农户流转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家庭非农就业人数和家庭总收入与农户流转意愿呈显著正相关。模型二结果表明:决定农户将农地流转给何种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所能提供的利益期限。年龄较大、家庭务农人口数较多的农户往往更看重短期利益,更倾向于将农地流转给家庭农场;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总收入较多的农户往往更看重长期利益,因此更愿意将农地流转给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对于农业收入占比较高的农户家庭,更愿意将农地流转给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因而获得更高更长远的经济效益。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应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引导、提供更多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在当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对策。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俊强  杨兆廷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论文使用31个省级面板数据,从区域差异和发展趋势两个维度,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进行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晓莺  宁爱凤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中作物种类和耕种收养等方式日益多样化,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也对其发展所需配套的设施用地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发现:现阶段设施用地存在:违规具有难辨性,存在"打擦边球"的隐患;政策标准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选址存在随意性管理缺乏规划引导;基层监管存在责任缺位等问题。提出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用地的对策建议:根据类型差异,制定分类化标准;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合理布局;运用现代手段,创新监管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汤丽丽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农业的农业转型升级则不仅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同时也要服务于整个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转型升级应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取向,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取向,以顺应时代发展为取向。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生产经营主体落后、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就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强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及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云  李京蓉  吴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增信对于金融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内外部融资增信两个层面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增信机制。研究表明,以村社共同体为平台的内部融资增信能够有效融合村集体信用与合作社信用,弥补合作社抵质押担保中模糊化的产权信用缺陷,进而提升村社共同体的信用水平。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部融资增信中,政府部门的守信激励与违约惩罚机制是政府外部融资增信的基础;第三方增信机构通过费率定价机制来强化风险管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权衡融资增信的重要依据;授信银行的融资增信模式创新和金融科技风险防控能力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外部融资增信协同成为促推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和化解信贷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晋   胡良宇   徐鹏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生态主要矛盾变化的应对之策。本研究关注有机农业产业化升级如何撬动地方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目标这一议题,通过学理价值分析与全域有机农业实践案例相结合,得到以下结果:1)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时代的多元价值存在统一关系,其目的即为生态文明时代对乡村多元价值体系的建设。2)有机农业是实现乡村社会发展与村庄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层乡村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3)相较以往农业产业的单一价值诉求,全域有机农业具有多元价值的耦合能力,并在地方实践层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良好的回应性与可复制性。因此,在全面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全域有机农业可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可靠方式方法与基本路径,并有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从“一业”“一域”到“全局”的全面展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高海秀  冯晓龙  王晶晶  
农食系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的重点环节。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毛峰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领,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总部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抓手。乡村全域旅游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新时代乡村全域旅游开发要加强乡村产业规划,重视乡村整体环境改造,统筹乡村产业发展和部门利益,实施全域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拓宽融资渠道,全域美化旅游环境,全链打造特色亮点,全力推进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健康均衡发展,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旭东  杨慧莲  郑风田  
基于5166份全国范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数据,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平台应用及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建设状况。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息需求与获取均呈多元化特征,各主体信息需求及其获取特点与其经营特征高度一致。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供需之间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效率偏低。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水平,应从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获取能力和应用能力、强化农业信息供给与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军  殷雨晗  
长期以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乡村发展的重要痛点,要实现乡村振兴这个发展战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本文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市场主体这一定位,通过对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现行政策的梳理,剖析了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从融资需求端的角度,指出了政策支持引导的方向应由原先的单纯关注融资供方转向增强融资需求方的信用水平,从而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行为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真正减少对支农政策的依赖。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本文重点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水平提升提出了一些应用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爽   李静   刘梦珊  
近些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逐年增多,整体规模也持续提升,能够为乡村振兴带来巨大推动力。相比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融资模式较为复杂,在自身发展中往往会遇到融资问题。本文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如何打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遇到的融资困境,结合现有成熟经验,形成具有可实施性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提高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睿  周应恒  
破解传统农村金融扶持困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微观基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贯彻改革、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的要求,依据融资偏好理论,推导剖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农业现代化企业)对于财政补贴资金(类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分析指出破解财政补贴资金(类股权融资)挤出金融扶持资金(类债权融资)问题的关键因素并建模实证。实证结果表明:融资成本、自由现金流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的收入满足认知均显著影响其债务融资决策。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扶持政策制定的具体内容中,不仅需要考虑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还应考虑还本付息过程中现金流的机制设计以及农业经营主体破产规则的完善,从而加速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专业大户向现代农业企业转变。与此同时,还应升级农村产业供应链、完善农村财务信息体系建设、建立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会计制度,充分发挥金融扶持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的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睿  
政府财政支出难以形成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稳定投入,更多地需要社会资本。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推动力,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有利于从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管理规范等各方面影响农业发展转型。受我国农业发展市场内外环境的影响,尽管政府政策支持具有较强的社会资本投资吸引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瓶颈,需要从多方面探索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推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睿  
政府财政支出难以形成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稳定投入,更多地需要社会资本。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推动力,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有利于从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管理规范等各方面影响农业发展转型。受我国农业发展市场内外环境的影响,尽管政府政策支持具有较强的社会资本投资吸引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瓶颈,需要从多方面探索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推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