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1)
2023(691)
2022(649)
2021(621)
2020(590)
2019(1019)
2018(1010)
2017(1851)
2016(990)
2015(1092)
2014(1036)
2013(1047)
2012(1050)
2011(906)
2010(934)
2009(839)
2008(695)
2007(629)
2006(514)
2005(484)
作者
(2458)
(2116)
(2074)
(2049)
(1362)
(1023)
(958)
(777)
(723)
(705)
(692)
(681)
(673)
(651)
(648)
(628)
(619)
(602)
(589)
(517)
(490)
(480)
(479)
(469)
(462)
(439)
(435)
(433)
(400)
(399)
学科
(6471)
(5935)
贸易(5935)
(5911)
(5107)
出口(5106)
出口贸易(5106)
(5014)
经济(5011)
方法(2804)
数学(2717)
数学方法(2711)
管理(1885)
(1751)
(1629)
进出(1258)
进出口(1258)
进出口贸易(1258)
财政(1247)
概况(1218)
中国(1216)
(1211)
(1171)
企业(1171)
(1165)
支出(968)
财政支出(851)
地方(805)
关系(778)
技术(740)
机构
大学(13794)
学院(13473)
(8205)
经济(8119)
管理(4990)
研究(4535)
理学(4421)
理学院(4386)
管理学(4349)
管理学院(4328)
中国(3595)
(3420)
经济学(3225)
经济学院(3049)
财经(2835)
(2655)
(2652)
(2262)
科学(2189)
中心(2121)
财经大学(2089)
(2051)
(1947)
研究所(1869)
(1847)
国际(1714)
业大(1703)
(1665)
商学(1605)
商学院(1591)
基金
项目(9664)
科学(7744)
基金(7688)
研究(7211)
(6540)
国家(6507)
科学基金(5576)
社会(5347)
社会科(5179)
社会科学(5179)
基金项目(3929)
资助(3297)
(3294)
教育(3245)
自然(3134)
自然科(3071)
自然科学(3070)
自然科学基金(3027)
(2693)
编号(2599)
国家社会(2584)
(2584)
中国(2390)
教育部(2349)
人文(2218)
(2201)
社科(2116)
重点(2094)
大学(2070)
(1986)
期刊
(7238)
经济(7238)
研究(4231)
(3011)
国际(2534)
(2359)
中国(2326)
学报(1823)
(1708)
贸易(1708)
(1707)
经济研究(1619)
大学(1531)
问题(1497)
国际贸易(1463)
学学(1451)
管理(1448)
科学(1443)
世界(1438)
财经(1381)
农业(1288)
(1228)
(1101)
金融(1101)
经贸(923)
业经(922)
技术(916)
(835)
技术经济(769)
统计(767)
共检索到20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   李稻葵  厉克奥博  陈大鹏  吴舒钰  
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呈现疫后复苏态势,前三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2%,基本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同时,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基础设施投资疲软和房地产投资增速迅速下滑,成为拖累实体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消费也有所放缓,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边际减弱。展望2022年,GDP增速将处于4.9%~5.8%的增长区间。实现较为乐观的5.8%的增速预期,有赖于有效防控疫情反弹、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释放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活力以及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短期任务和长期目标。
[期刊] 改革  [作者]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  徐翔  吴舒钰  李稻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是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全面完成疫后恢复。2021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强度,特别是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与此同时,外贸出口与经常账户的顺差强势反弹,但缺乏可持续性,随着欧美疫情的逐步稳定,中国外贸、外资、人民币汇率等方面很可能出现压力。为此,建议2021年保持"六稳六保"政策的连续性,力争下半年从根本上完成国内经济的疫后恢复,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中之重。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预计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预计2021年全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刘晓光  闫衍  
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特征。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稳定、外资外贸的景气持续、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期间的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常态化、房地产和碳减排等结构性调整政策的同步实施、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及平台整顿引发的社会舆情变化,使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自2021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扬,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负向产出缺口有所扩大,前高后低的态势明显放大。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一方面,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部分延续2021年宏观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结构性政策与总量性政策、逆周期政策与跨周期政策之间寻找到新的平衡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苏伟豪  
科学应对2019年末湖北武汉等地突发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形势,严峻考验着我们党和国家驾驭社会经济的能力。综合分析认为,此次突发疫情事件将会对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向好趋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事件持续时间长短和国家防控程度。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影响必将是短期性的、结构性的、区域性的。通过精准施策,梯次推进复工,有序组织市场,我国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蒋震  刘洪娇  
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主要是短期性、暂行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基本面良好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短期影响中,居民消费增长,特别是服务消费增长,受到疫情的剧烈冲击,疫情对投资的影响要小于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全球疫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疫情对进出口的影响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要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将"补短板"和"稳增长"相互结合,注重经济政策的差异化,做好促进消费、稳定投资的政策储备,将疫情防控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创新措施常态化、制度化,为疫情之后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东航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进入到一个“不确定”时代,2019年底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流行与爆发更是让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特征愈发凸显。本文以2022年上海疫情治理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因素为例,分析其超出常人认知范围的特征,文章认为,在充斥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必须改变已有的“求稳”思维模式,树立起韧性治理、差异化、自主性和复线发展观思维。同时,应急事件的策略和机制也必须基于纷繁变化的情势做出必要调整,才能从容面向未来“无常”的挑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东航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进入到一个“不确定”时代,2019年底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流行与爆发更是让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特征愈发凸显。本文以2022年上海疫情治理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因素为例,分析其超出常人认知范围的特征,文章认为,在充斥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必须改变已有的“求稳”思维模式,树立起韧性治理、差异化、自主性和复线发展观思维。同时,应急事件的策略和机制也必须基于纷繁变化的情势做出必要调整,才能从容面向未来“无常”的挑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少安  李少星  汪意成  
新冠肺炎疫情在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使疫情防控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出现紧急状态下的爆发式增长。但随着后疫情时期的到来,这些"疫情产业"开始面临市场需求的快速调整,急需通过前瞻性和针对性政策推动其健康平稳发展。本文基于需求的应急性、需求的直接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三方面基本特征,对"疫情产业"的概念及其范畴进行了界定,并以口罩这一典型产品为例,探讨了"疫情产业"增长的空间不均衡性等实际特点以及后疫情时期的分化态势。为了避免"疫情产业"应急性增长的后遗症,中国应按照"淘汰退出一批、高标准建设一批、整治改造提标升级一批、多种形式整合一批"的总体思路,尽快引导和促进"疫情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此,笔者提出,应推进常规防疫产品和企业的分类调控、构建新型防疫产业生态、加大对高端战略性防疫产品的支持力度和加强"疫情产业"的国际合作。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疫情产业"的规范定义,指明了后疫情时期"疫情产业"的分化趋势与政策框架,对公共卫生危机影响下的"疫情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具有一般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沙晓君  张玮  
如同非典时期一样,此次新冠肺炎首先对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造成影响,且随着复工时间的延长,大有向第二产业蔓延的态势。2019年一季度,我国第二产业GDP当季实现8.12万亿元。2020年春节后的一周,发电数据明显低于历史同期。从均值角度出发,节后一周的第二产业有将近0.29万亿元"消失",叠加食品饮料同比下跌80%、旅游下跌85%,预期当前的实际影响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汤铎铎  
我国"保六"之争和意大利"反对无意义产出缺口"运动,其核心都在潜在产出的理解和测度。以实体均衡、货币中性为基础的潜在产出框架,遭到菲利普斯曲线平坦化和低利率的挑战,开始从严谨的均衡论转向灵活、务实的可持续观点。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保六"之争做了全面回应。我国宏观调控的原则更偏向可持续观点,金融稳定是其重要目标,宏观杠杆率是重要观测指标。从其传播范围和持续时间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不能简单视为短期外部冲击,其影响正在朝着更加不确定和不可控的方向发展。我国在进一步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对冲力度的同时,仍需要坚持"房住不炒"政策,稳定宏观杠杆率。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辛自强  李哲  杨之旭  
本研究以全国30个省份的1 074名公民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公众经济信心、财经价值观(包括财富价值观和财经伦理观)与支出行为意愿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发现:(1)疫情期间公众经济信心呈现短期信心低迷但长期信心向好的特点,同时短期与长期经济信心分别在性别、户籍、婚姻情况、出生代际等人口学特征以及收入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2)公众财经价值观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一方面表现为年龄更小、未婚配者较之更年长、已婚配者更为重视财经伦理,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出生年代与财富价值观呈V型关系。(3)公众的支出行为意愿在性别、户籍、代际、学历、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支出类目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4)收入水平、长期经济信心、财富价值观及财经伦理观对公众各类支出行为意愿有不同预测作用。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唐宜红  陈伟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之意  刘世锦  
新冠肺炎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覆盖面之大、经济活动影响之剧烈,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尤其是对处于转型升级、提质降耗的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不容忽视。短期冲击与政策应对短期来看,当国中国经济的宏观运行处于典型的"突发冲击—政策应对"框架之中。由于严厉的隔离措施,疫情不仅对中国内需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外部需求也出现了较大的下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迅速推出了一揽子计划。为了
关键词: 储蓄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盼盼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持续升温。2月下旬,疫情已主要由集中于中国境内转向全球多国爆发,目前境外疫情的严重程度迅速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3月9日CET时间上午10点发布的新冠疫情状况日报,在过去24个小时,中国新增确诊案例45例,全球其他地区新增确诊案例3948例,其他地区新增案例已为中国新增案例的近90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为非常高,并在最近的表述中称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威胁已变得非常现实。疫情的全球流行对世界经济将产生较大冲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