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17)
2023(10041)
2022(7916)
2021(7322)
2020(5690)
2019(12997)
2018(12813)
2017(24351)
2016(13530)
2015(15601)
2014(15628)
2013(15202)
2012(14729)
2011(13614)
2010(13951)
2009(13113)
2008(12679)
2007(11641)
2006(10835)
2005(10213)
作者
(38318)
(31858)
(31679)
(30229)
(20158)
(14978)
(14540)
(12241)
(11975)
(11574)
(10804)
(10406)
(10194)
(10187)
(9774)
(9707)
(9419)
(9218)
(9198)
(9154)
(8206)
(7740)
(7690)
(7309)
(7279)
(7200)
(7183)
(7075)
(6406)
(6258)
学科
(61982)
经济(61928)
管理(32017)
(30926)
中国(24950)
(21276)
企业(21276)
(19500)
地方(19387)
方法(18652)
(17461)
贸易(17447)
(17047)
数学(16470)
数学方法(16371)
业经(15198)
农业(12913)
(12904)
(12871)
(12776)
银行(12766)
(12510)
(12464)
(11743)
(11725)
金融(11724)
地方经济(10888)
教育(10630)
环境(9849)
技术(9141)
机构
大学(195502)
学院(194049)
(84756)
经济(82921)
研究(71597)
管理(67427)
理学(55901)
中国(55502)
理学院(55192)
管理学(54346)
管理学院(53976)
(43174)
(41484)
科学(39777)
(35781)
研究所(31625)
中心(31605)
财经(31467)
(31359)
(29587)
(29427)
师范(29376)
北京(28659)
(28425)
经济学(26906)
(26083)
(25539)
经济学院(24374)
业大(24311)
师范大学(23292)
基金
项目(115586)
研究(93216)
科学(90630)
基金(79477)
(66925)
国家(66249)
社会(59180)
社会科(56106)
社会科学(56095)
科学基金(55634)
(46628)
教育(43631)
基金项目(40861)
编号(39681)
(38855)
成果(34507)
资助(32166)
(31857)
自然(30444)
自然科(29635)
自然科学(29627)
课题(29589)
自然科学基金(29034)
发展(26701)
重点(26304)
(26232)
(26012)
(24726)
(24530)
(23968)
期刊
(104914)
经济(104914)
研究(71371)
中国(47938)
教育(35109)
(29658)
(28874)
管理(26687)
学报(25324)
(24640)
金融(24640)
科学(23625)
大学(21205)
农业(20654)
业经(19167)
学学(18230)
经济研究(17656)
技术(17027)
财经(15651)
问题(14971)
(14393)
(13579)
国际(12307)
图书(10998)
商业(10376)
(10144)
世界(9738)
理论(9600)
技术经济(9451)
(9378)
共检索到325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邬大光  
大学转型发展有其内在的生成和演进逻辑。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或一所大学希冀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时,一般要遵循从"移植"到"改造"再到"创新"的本土化过程。"移植"是引进过程,"改造"是学习和消化过程,"创新"是本土化过程。从历史出发,梳理我国曾经走过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反思我国大学"型态"的基本特征,回溯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嫁接"及成长情况,分析大学转型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完全照搬西方大学模式已无法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尽快走出西方大学的"路径依赖"是实现新时代大学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穆文奇  郝生跃  宋天石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研究我国建筑企业竞争优势及路径依赖。首先回顾我国建筑企业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各自的特点,从中提炼出我国建筑企业在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三方面的路径依赖性,提出建筑企业打破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升级的合理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翼翔  王学渊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现有的文献已对此做过详细的解释。本文认为路径依赖是制约其成长的最大障碍,只有进行制度创新,运用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手段,才能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避免锁定在低效率的状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树华  牟仁艳  汪秀婷  汤俊  
汽车产业是反映国家工业水平的代表性产业之一。我国属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后起国家,起步晚,基础弱,但发展速度迅猛,2004年汽车销量突破500万辆,居世界第四位。然而繁荣的市场背后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作为国家支柱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岳正坤  
20世纪末 ,我国券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呈现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特征。从世界各国来看 ,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现代投资银行相比 ,我国券商就是现代投资银行的机构载体 ,但在资本实力、业务开拓、资产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本文根据我国实际 ,提出了在 2 1世纪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路径 :扩大资本规模——拓展业务范围——完善自身功能——参与国际竞争——有效控制风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吴勇男  
我国民营经济是在传统体制的外围或薄弱环节中成长起来的 ,当其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 ,如果传统体制的核心部分的改革不能取得实质上有成效的突破 ,必然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制度和模式上的制约。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试做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何问陶  邓可斌  
文章构建了较为新颖的理论博弈模型,以研究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与路径依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创新是我国实施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制度创新过程中很可能遇到严重的路径依赖问题;政策及相关信息的高透明度、利益集团间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都是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制度能够顺利实施落实的基础条件,而这些条件在我国尚有待进一步成熟。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周林洁  
本文基于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环境与发展趋势分析,从业务发展和管理规制两个方面对资产管理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发展要件和依赖路径进行了分析。本文指出,资产管理公司应继续优化业务结构,着力发展被动型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发展主动型资产管理业务;积极筹备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继续保持不良资产收购重组的主业优势,不断加强全程全员风险管理,完善经济资本考核监督机制,形成一套符合自身需要的发展策略和依赖路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司金銮  
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中国推行可持续消费行为模式正面临着多项发展路径的选择 ,不仅涉及到消费、流通、生产、分配的整个经济领域以及生态环境领域 ,而且要求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去完善环境政策体系、发展可持续贸易、推行清洁生产、实施绿色GDP核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黎明  
我国金融改革虽然成效显著,但仍未突破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路径,并在存款利率等方面形成新的金融压抑,存贷款利差扩大不利于银行创新改革,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阻碍因素。运用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理论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在实行赶超型金融发展战略中,为不被旧的路径锁定,使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减少金融改革中银行业的风险,必须在既有路径中边发展、边修正改造,调整金融结构,变银行主导型为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政府在金融活动中的职能也应及早转变,促使政府主导的供给型金融向市场主导的需求尾随型金融转变。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颜泽贤  吴超林  
本文从单一路径下我国高等教育卖方市场格局及其成因、高等教育需求条件等方面 ,着重在理论上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问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向民  邱立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资本跨国界流动的加强,一国传统的劳资关系体系面临挑战,未来劳资关系的发展趋同还是趋异,一直是劳资关系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从美国和德国劳资关系发展历程来看,虽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劳资关系带来冲击,但全球劳资关系并不会融合为单一的模式,各个国家劳资关系发展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劳资关系发展的前提是党和政府在三方机制中居主导地位,当前的劳资关系需要进行适时调整,以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劳资关系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萍  
中部地区崛起已从战略启动期进入战略机遇期。从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要求和中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中部地区须探索内源型和外向型相结合,以内源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内源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国内资源、国内技术和国内资本的发展模式,中部地区要将内源型发展和外向型发展有机结合,形成有中部特色的发展模式,最终达到与沿海以外向型为主的发展模式的互补和互动,推进全国发展方式的转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邱成利  冯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严清华  刘穷志  
本文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规律 ,试图阐释新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