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72)
2023(14446)
2022(12068)
2021(11445)
2020(9711)
2019(22264)
2018(21723)
2017(42093)
2016(22624)
2015(25550)
2014(25427)
2013(24971)
2012(23308)
2011(20663)
2010(20523)
2009(18920)
2008(18788)
2007(17094)
2006(14525)
2005(12823)
作者
(63806)
(53612)
(53227)
(51037)
(33771)
(25627)
(24546)
(21072)
(20236)
(18990)
(18065)
(17928)
(16718)
(16715)
(16558)
(16523)
(16338)
(15892)
(15330)
(15207)
(13145)
(13053)
(13028)
(12273)
(12053)
(12005)
(11771)
(11611)
(10827)
(10747)
学科
(96821)
经济(96720)
管理(66479)
(64990)
(52458)
企业(52458)
方法(45785)
数学(40391)
数学方法(39836)
(28563)
(27619)
中国(23767)
业经(21782)
(20819)
贸易(20810)
地方(20490)
(20315)
农业(19153)
(18474)
(18100)
(15829)
财务(15778)
财务管理(15726)
企业财务(14893)
技术(14744)
(14443)
理论(14053)
产业(13744)
(13735)
(13524)
机构
大学(321016)
学院(320676)
(134153)
经济(131427)
管理(126673)
理学(109867)
理学院(108735)
管理学(106813)
管理学院(106198)
研究(103577)
中国(79100)
(66213)
科学(62757)
(62245)
(52437)
(50796)
中心(50331)
财经(49366)
(48107)
业大(47108)
研究所(46045)
(44894)
经济学(42074)
农业(41008)
(40895)
北京(40763)
师范(40480)
经济学院(38256)
(37790)
(37631)
基金
项目(218450)
科学(172974)
基金(160061)
研究(159326)
(139031)
国家(137874)
科学基金(119213)
社会(103088)
社会科(97841)
社会科学(97813)
(85106)
基金项目(84515)
自然(76273)
自然科(74548)
自然科学(74529)
教育(73593)
自然科学基金(73210)
(71387)
资助(65083)
编号(64122)
成果(51736)
重点(49067)
(49017)
(47103)
(45735)
课题(43502)
国家社会(43408)
创新(42758)
教育部(42484)
科研(41974)
期刊
(142763)
经济(142763)
研究(89318)
中国(59479)
(50767)
学报(49649)
(47769)
科学(45604)
管理(45567)
大学(38569)
学学(36401)
农业(32199)
教育(31181)
技术(29273)
(27744)
金融(27744)
财经(24591)
业经(23794)
经济研究(22975)
(21236)
问题(19579)
(17040)
统计(16947)
(16767)
技术经济(16463)
(16398)
(15390)
图书(14996)
理论(14784)
商业(14365)
共检索到466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姜庆志  
在产业扶贫中,基层政府的治理行为受到科层制逻辑、合作治理逻辑和乡村逻辑的共同作用。基层政府能否从主导者转向引导者取决于其对冲突目标的理性权衡、资源和治权的共享程度以及乡村社会的组织化水平。建始县近十年产业扶贫的案例显示,基层政府的治理转型并不要求每条制度逻辑都处于理想状态,其关键在于在契合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并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权力的有效制衡以及各方收益的绝对增加来保持治理系统的稳定性。其中,实现集中与分权相结合、推动资源网络化流动、嵌入外部治理主体、包容各类制度逻辑是有效的转型路径。在基层政府治理转型具有制度惯性的情况下,这种"分逻辑存在瑕疵而总逻辑达到相对平衡"的权变多重逻辑观为理解该进程提供了一个渐进的观察视角,也丰富了多重制度逻辑框架的理论内涵。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琼  杜义飞  陈兴春  王琪琦  
在更加动态和复杂的背景下,持续性变革取向的价值更加凸显。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一家国有组织20年政企分离转型的过程为分析对象,尝试探究持续性变革的动力来源及过程机制。结合多重制度逻辑理论,研究发现小社会逻辑和市场逻辑是组织政企分离过程中最突出的两种制度逻辑。多重制度逻辑交互关系与持续性变革状态转换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1)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市场逻辑迅速提升对内部小社会逻辑产生挤压,两种制度逻辑之间的冲突显性化促使组织从"解冻"状态进入"冻结"状态,随后转向"再平衡"的变革状态;(2)组织内部小社会逻辑的回顾使得制度逻辑之间的冲突性逐渐减弱,兼容性逐渐凸显,推动组织由"再平衡"状态转向"解冻"状态;(3)多重制度逻辑交互关系的不断转换为组织持续性变革提供情景动力。研究结合组织内外部因素对持续性变革的驱动情景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了组织变革理论研究,同时为当前背景下企业变革和创新实践提供启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邢成举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小聪  吴高辉  李刘兴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围绕连片特困区L县的产业扶贫政策执行过程,旨在探讨县域内产业政策执行行为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县域产业扶贫既是回应县域产业转型的客观行动,也是顺应地方考核的政绩冲动,由此造成"脱节"现象。(2)政策执行中,县委县政府试图运用"超常规施压"和"超常规问责"的双重压力机制推动政策实施;而乡党委、政府以及县直部门则在双重压力机制下陷入三重困境,并引发策略性应对机制;乡政府为了走出困境将扶贫压力向村两委传导,引发村两委干部的选择性阐释机制。(3)政策执行中的多重行为差异根源于政策本身的缺陷、政策执行者的风险规避和自有余地以及行政体系运作特征与乡土社会运作模式的不适应。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郭东旭  
产业扶贫是当前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减贫、脱贫的主要方式。通过对云南省X县产业扶贫的案例研究,分析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扶贫的实践逻辑与作用效果。产业扶贫首先通过基层党支部带动、产业奖补政策和宣传媒介,可以有效调动广大贫困户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随后,通过项目制的形式将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实施。主要包括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乡村精英为主体和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三种模式,各有优势和局限性。最后,针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通过村民会议、监督考核和村规民约的方式进行有效化解。产业扶贫实现了脱贫意识提高、乡村产业发展、人均收入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长久脱贫的良性效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贾永堂  张瑜珊  
从组织衰退及其治理理论的视角来看,在完全可治理的逻辑预设下,当前我国治理弱势高校的整体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政府主导取向。但在缺乏有效市场竞争,尤其是退出机制缺位的促进性治理框架下,现行施策方案的实际治理效果不仅较为有限,甚至不利于弱势高校自主启动真正有效的组织改进。基于此,在弱势高校治理问题上,我国政府首先应该修正治理假设,进而调整单向度的治理格局,另外还有必要增加新的治理工具。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褚庆宜  赵祥云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中县域政府的作为对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柞水县木耳产业转型升级历程中县域政府行为的考察,从“政府-市场-社会”互动的视角提出县域统合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县域政府通过党政统合建立中心工作机制,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营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在项目统合下,县域政府通过打造全产业链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吸引农户广泛参与,完善了乡村产业市场结构;在党政领导和项目资源保障下,乡村产业市场发展中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统合的社会效应,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稳定的社会组织基础。党政统合、项目统合、主体统合构成了县域层面统合治理的重要维度,三者层层推进,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莉  吴文清  
2005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10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鼓励地方政府探索自下而上制度内生的改革模式,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发展并总结攻克共性难题的经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自主性的提高以及区域综合改革本身的复杂化,客观上要求政府决策寻求多领域的知识支持。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政府知识采集的重要来源,理应在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中发挥智库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伟  陆汉文  
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瞄不准或瞄准了但效果不突出的情形,组织场域为揭示其中的奥秘提供了有益视角。Y村的案例表明,在产业扶贫的组织场域内,地方政府与烟草公司在各自领域制度环境的制约下对自身参与产业扶贫的行为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改变了产业扶贫场域内的资讯交换渠道与资源传递方式,进而形成了组织行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隐形运行逻辑。循此逻辑,非正式权力与利益的勾连固化了组织行为主体的权力关系与场域位置,扶贫资源经由村委会与合作社的承接更多流向村干部及种植大户等村庄精英群体,贫困农户则处于
[期刊] 求索  [作者] 田先红  
基层政府间关系是透视基层治理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卸责行为在部分基层政府间关系中存在。在卸责方式上,包括上级向下级卸责、上级职能部门向下级卸责;在卸责策略上,包括事前卸责和事后卸责。卸责行为的滋生与蔓延,将离间基层政府间关系,加剧基层权责失衡。为缓解基层政府间卸责行为,需要建立宽严适度的问责制度,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有效治理基层政府卸责行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磊  吴理财  
在当前精准扶贫进程中,动员式治理成为地方政府扶贫工作的政策工具和治理策略。地方政府在扶贫动员中,常以行政动员来表达政治意志,用利益互惠策略来动员社会参与,以基层动员来实现秩序维系和扶贫目标。这种运作过程内涵了地方政府的国家意志表达和行政意志体现的政治逻辑,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基层实践中的治理规则实现和治理方式转变的治理逻辑。在面对上级政府的政治意志时以及与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中,地方政府在扶贫中的过度化动员会带来地方治理困境,因此,地方政府为推进精准扶贫,需要综合运用回应性与情感式治理等来消解过度动员治理的限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梁小军  胡多  
2020年我国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减贫治理的重点迈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扶贫重点也将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同时面临职业教育之"供"与相对贫困治理之"需"不平衡等问题。其目标转向主要体现在战略导向由"脱贫攻坚"转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功能定位由"技术培训"转向"赋权提能",扶贫对象由"宏观普惠"转向"微观精准"。职业教育在实践上,一是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职教扶贫模式;二是要制度赋能释放发展活力,优化相对贫困治理环境;三是要精准对接相对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要"多元主体"共融共建,构建职教扶贫"共同体"。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训东  欧阳远芬  刘乐峥  乔宝云  
各国政府以及世界组织在实践中积累了可贵的减贫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但发挥了传统的"专业式扶贫"优势,而且通过艰难探索,创造性地实践了"开发式扶贫",实现精准扶贫,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的贫困问题,还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全新的知识。本文从动态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结合委托人的项目管理模式和代理人的执行项目能力,分析了"专业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激励机制,并采用OECD数据库的国际援助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两种模式各具优势,具体的减贫模式应该与扶贫官员的教育水平、政府治理水平和经济增长潜力等特征相匹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上印证了我国精准扶贫的逻辑,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扶贫事业具有借鉴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瑞强  朱述斌  沈墨  
多种相同致贫因素引发的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连片迹象的出现,使得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连片开发扶贫,成为未来扶贫开发路径的必然选择。区域发展理论和空间贫困理论视角下的连片开发扶贫,应从空间上注重区域间发展资源禀赋特征与耦合、发展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外界市场对接以及贫困人口赋能;从时间上促使区域系统朝着突破发展瓶颈、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向进化;从管理体制上明晰各利益相关主体角色,协同整合,形成全方位的大扶贫格局,以促进连片开发扶贫实践向纵深发展,提高连片开发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