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00)
- 2023(7748)
- 2022(6326)
- 2021(5934)
- 2020(4810)
- 2019(11015)
- 2018(10869)
- 2017(19971)
- 2016(10787)
- 2015(12497)
- 2014(12277)
- 2013(12009)
- 2012(11138)
- 2011(10527)
- 2010(10299)
- 2009(9748)
- 2008(9622)
- 2007(8425)
- 2006(7425)
- 2005(6698)
- 学科
- 济(46239)
- 经济(46188)
- 管理(26971)
- 业(23060)
- 方法(19238)
- 企(17838)
- 企业(17838)
- 中国(16356)
- 数学(16001)
- 数学方法(15911)
- 农(12099)
- 贸(10717)
- 贸易(10712)
- 易(10526)
- 财(10119)
- 制(9808)
- 学(9778)
- 业经(9511)
- 体(8417)
- 农业(7942)
- 理论(7864)
- 银(7833)
- 银行(7820)
- 行(7638)
- 融(7404)
- 金融(7397)
- 环境(7083)
- 地方(6988)
- 发(6855)
- 关系(6847)
- 机构
- 大学(157999)
- 学院(156732)
- 济(69346)
- 经济(68184)
- 研究(61252)
- 管理(55504)
- 中国(47131)
- 理学(47037)
- 理学院(46423)
- 管理学(45733)
- 管理学院(45412)
- 科学(35577)
- 京(35035)
- 财(31059)
- 所(30503)
- 研究所(27967)
- 中心(26017)
- 财经(24875)
- 农(24682)
- 范(23415)
- 师范(23175)
- 北京(22930)
- 经(22866)
- 经济学(22723)
- 江(22226)
- 院(22149)
- 经济学院(20339)
- 业大(19998)
- 农业(19351)
- 师范大学(19018)
- 基金
- 项目(103154)
- 科学(81929)
- 研究(77003)
- 基金(76737)
- 家(67801)
- 国家(67290)
- 科学基金(56426)
- 社会(51183)
- 社会科(48558)
- 社会科学(48551)
- 基金项目(39680)
- 省(37164)
- 教育(35048)
- 自然(34037)
- 自然科(33213)
- 自然科学(33200)
- 自然科学基金(32651)
- 划(32392)
- 资助(32211)
- 编号(29567)
- 成果(24898)
- 部(24028)
- 重点(23609)
- 发(23305)
- 国家社会(22816)
- 中国(22610)
- 课题(21507)
- 创(20950)
- 教育部(20646)
- 创新(19667)
共检索到2417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波
文章采用主客体关系范式,对40多年来中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价值演变予以梳理,旨在为旅游学进一步繁荣提供一个反思性框架。基于文献分析,文章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旅游市场从入境市场“一元”向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三元”的连续发育,中国的旅游研究发生了3个面相上的转换,即从旅游资源到旅游市场再到生活质量的学科核心问题转移,从概念移植到理论引进再到本土化创新的学科技术拓展,从行业指向到学科内部指向再到社会指向的学科传播转向。面相转换隐含从“社会合法性”到“知识合法性”的逻辑进路,体现着旅游学科的自主性诉求,同时引起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分化。与自主化相伴而来的内卷化和碎片化,滋生唯智主义偏见和学究谬误,加剧了旅游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冲突,有碍于旅游学的健康发展。为了创建一个有生命力的旅游学术共同体,借鉴布洛维的社会学类型分析框架,文章提出将旅游学区分为专业旅游学、政策旅游学、批判旅游学和公共旅游学4种有机联系的研究形态,其中,专业旅游学是一切旅游学的基础,其强盛需要其他旅游学的支撑,而发育批判旅游学是实现旅游学术共同体价值弥合的必由之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乔向杰 张斌 黄倩 黄晓波 陈岩英 张凌云
通过与旅游相关的50个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中检索出2003—2020年收录的旅游类学术期刊文章,经查重和筛选最终得到30 005篇旅游学术论文,以此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涉及1143种学术刊物、4220所机构以及25 853名作者。研究发现:(1)2003—2020年旅游类论文和刊载论文的学术期刊数量都呈现出较大的增长,地理学刊物继续保持着显著的优势地位;(2)就机构旅游学术成果产出和影响力看,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依旧保持了各自的优势;(3)从高等院校的排行榜上看,并非综合实力越强的院校旅游科研实力越强;(4)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等3个科研院所在旅游学术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5)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已经开启了代际更替进程;(6)女性学者论文的质量(影响力)比数量贡献更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凌云 韩兰 张燕雪 周晓莹 张嗣
文章以与旅游相关的50个检索词在知网(CNKI)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中检索出2003—2018年收录的旅游类学术期刊文章,经查重和筛选,最终得到26 480篇旅游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分值、h指数与g指数等不同维度对样本涉及的1012种学术刊物、21 854名作者和所属的3618家机构进行评价排名,得出的主要结论:(1)旅游类论文广泛发表在包括地理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体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各类期刊上;(2)虽然头部的前3家院校分别处于东中西部,但从总体看,东部院校比中西部院校在旅游学术成果上表现更突出;(3)师范类院校和地理学科对旅游学术成果的贡献较大;(4)并非综合实力强的院校旅游科研实力更强,许多高职院校对旅游学术贡献也不小;(5)旅游学术成果表现与合作程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旅游学者之间的广泛合作和跨机构、跨学科的交流融合,有利于旅游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6)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代际更替加快,但女性成员占比较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凌云 邓媛元 张斌 黄倩 陈岩英 黄晓波 刘鲁
通过与旅游相关的50组检索词在CNKI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中检索出2003—2022年收录的旅游类学术期刊文章,经查重和筛选最终得到33 106篇旅游学术论文,以此作为研究的总样本框。这些旅游学术论文涉及1167种学术刊物、4727所机构以及29408名作者。文章分别对刊载旅游学术论文的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论文数量(分值、频次)、影响力(h指数、g指数)等指标的评价和排行。在数据处理上,应用了VBA预处理文件格式和编码计算,更加全面准确地进行期刊、学者以及机构的评价,为学术评价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2003—2022年Top 50刊载旅游学术论文期刊”“2003—2022年刊载旅游学术论文h指数≥15的期刊及其g指数”“2003—2022年分值Top 100旅游论文作者”“2003—2022年发表旅游论文h指数≥13的作者及其g指数”“2003—2022年分值Top 100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2003—2022年发表旅游学术论文h指数≥20的机构及其g指数”6个表格中。此外,在研究中还引入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的“三高”论文指标,这个指标是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基于中国知网资源总库,按论文被引频次、引证标准化指数和下载频次遴选出学科前1%(同年度同学科同种文献类型中前1%的论文)的论文即为高被引论文、高引证标准化指数论文及高下载论文,简称“三高”论文,即为高影响力论文。文章基于三大学术论文数据库,以50组检索词为依据,全样本地选取研究对象,较为全面系统地勾勒了2003—2022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成员学术研究的概貌和相关的指标评价及其发展趋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凌云 齐飞 吴平
h指数是一项评价科学家科研绩效的定量指标,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文章对2003~2012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旅游研究者、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的旅游研究成果应用h指数进行测度和评价。h指数的计算兼顾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弥补了单纯以论文数量来测度和评价学术共同体成员(如学术期刊、研究者和学术机构等)成果学术影响力和贡献度的不足,增加了旅游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维度,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成员的科研生产力和学术影响力,更为全面客观地测度和评价了近十年来我国旅游学术研
关键词:
旅游 学术共同体 h指数 学术评价 排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凌云 兰超英 齐飞 吴平
文章应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对2003~2012年收录在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中的16024篇旅游学术论文进行全样本的统计和研究,并对刊载旅游学术论文的期刊、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论文作者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和排序,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近十年来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和分类结构,对于认识和评价我国旅游学术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发现了以往同类研究中未被揭示的现象和问题,为推动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大数据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旅游 学术共同体 学术期刊 大数据 排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宦震丹 王艳平
张凌云等开启了学术共同体视角下旅游研究的新领域,其先后发表两篇文章,分别以论文数量、h指数为测度指标,对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学术机构及旅游研究者)的学术贡献进行了排序与评价。文章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体排序数据进行再分组,尝试了旅游学术共同体范畴内的类型划分工作。设计了可实现聚类效果的分列排序法,依据组内成员的名次排序与论文数量多少要保持一致的原则,通过对学者排序但却不改变总序号及相应论文数量的位置变动,最终得到了11种学术类型。虽然每种类型的内容特征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结果
关键词:
旅游 学术共同体 类型划分 分列排序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方方 王辉 徐红罡
女性旅游学者逐渐崭露头角,但与男性学者在学术产出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然而该方面研究缺乏关注。文章利用混合研究方法,选取2000—2016年《旅游学刊》载文作为样本,对学术成果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女性旅游学者即将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主要群体;女性旅游学者的发文数量比例低于男性学者;目前定量方法已成为中国旅游研究中的主流,擅长定性研究的女性学者在实证主义范式下较难发挥自己的优势;女性旅游学者和男性旅游学者关注的话题差异较大,前者倾向于关注旅游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后者倾向于关注旅游发展实践中的问题。旅游学科发展、就业性别歧视、学业认真程度、旅游教育的性别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旅游研究实践对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容忽视。总体来说,男性在中国的旅游研究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女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快速增长到了稳定发展的阶段,但在学术界仍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必虎 宋治清 邓利华
本文对中国最早创刊的旅游类学术期刊《旅游学刊》自1986年创刊至1999年共14年发表的全部计1435篇文献进行分类和分析讨论 ,研究论文的内容类属及专业和地域背景。试图通过这一研究了解当前旅游研究的现状、特点 ,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
旅游研究 《旅游学刊》 文献分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党宁 代希 吴必虎
随着旅游学术研究日益繁荣,旅游学术共同体不断壮大。文章以中国知网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CSCD数据库作为数据检索源,通过25个旅游相关字段检索了1979—2021年我国学者发表的旅游类文章40 245篇,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图谱等多种方法,从合著网络、学缘关系、学术流派3个维度全面认识和评估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发展概况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核心学者群多达649位成员,马耀峰、陆林、孙根年等学者的科研成果数量多,保继刚、吴必虎、马耀峰、黄震方等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大;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形成核心领导型、领域驱动型、培养带动型、学科交叉型等4种网络发展模式。(2)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是我国旅游学术人才培育的主力单位,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分别是旅游学术人才输出或输入的重要阵地;旅游学术领域目前存在同源驱动型、定向流动型、地缘临近型等3种学缘关系,对旅游学术机构的成果产出有重要影响。(3)在理论范式指导下,旅游学术领域主要有三大传统流派,分别是以陈传康、保继刚、吴必虎等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流派,以谢彦君、樊友猛、龙江智等为代表的旅游体验流派,以张广瑞、张凌云、邹统钎等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流派。该研究为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评估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分析框架,并对旅游学科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团队建设、学术人才培养、学科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旅游 学术评价 学术共同体 社会网络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
中国旅游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研究——基于2001—2017年旅游类SSCI论文统计
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评价——基于2001—2021年SSCI旅游类论文统计研究
地域类型视角下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构建
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与价值取向——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
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分析的中国旅游研究知识体系解析
201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综述
中国旅游研究回顾与新时期旅游研究方法展望——中国旅游学术论坛(CTA)2002泉州会议综述
2019《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分论坛
聚焦中国旅游统计新体系——2015《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