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50)
2023(12695)
2022(10819)
2021(10495)
2020(8447)
2019(19905)
2018(20218)
2017(37174)
2016(21251)
2015(24064)
2014(24675)
2013(23279)
2012(21386)
2011(19412)
2010(19468)
2009(17359)
2008(16836)
2007(14718)
2006(12935)
2005(11370)
作者
(59584)
(49174)
(48906)
(46711)
(31334)
(23593)
(22380)
(19493)
(19010)
(17688)
(16971)
(16422)
(15572)
(15546)
(15249)
(15160)
(14851)
(14657)
(14130)
(13995)
(12420)
(12346)
(11857)
(11325)
(11078)
(11016)
(10933)
(10771)
(9927)
(9853)
学科
(73727)
经济(73630)
管理(55124)
(49665)
(42191)
企业(42191)
方法(34063)
数学(28492)
数学方法(28106)
中国(25247)
教育(23516)
(21430)
(19744)
理论(18976)
(18502)
业经(17129)
地方(14775)
(14238)
(13051)
农业(12956)
技术(12709)
(12078)
银行(12032)
(11930)
贸易(11926)
(11704)
金融(11696)
(11532)
(11516)
环境(11282)
机构
大学(294848)
学院(288796)
管理(109744)
(102524)
经济(99834)
研究(99786)
理学(95253)
理学院(94064)
管理学(92255)
管理学院(91709)
中国(67652)
(64998)
科学(63507)
(50367)
(48110)
(47732)
师范(47715)
研究所(46298)
(45697)
中心(43589)
业大(43391)
(42808)
北京(41814)
教育(39039)
师范大学(39029)
财经(38369)
(36550)
农业(35838)
技术(35540)
(34873)
基金
项目(198826)
科学(155931)
研究(151088)
基金(139726)
(121529)
国家(120363)
科学基金(101967)
社会(90301)
社会科(85057)
社会科学(85036)
(79182)
教育(75519)
基金项目(73907)
(68592)
自然(65928)
编号(64389)
自然科(64321)
自然科学(64302)
自然科学基金(63108)
资助(57177)
成果(55173)
课题(47222)
重点(45498)
(44527)
(42745)
(41218)
项目编号(39697)
(38443)
教育部(38433)
创新(38087)
期刊
(111746)
经济(111746)
研究(92196)
教育(64253)
中国(61947)
学报(47833)
科学(42465)
(41015)
管理(39311)
大学(36369)
(35162)
学学(32667)
农业(28786)
技术(28259)
(20205)
金融(20205)
财经(18146)
业经(18139)
图书(17206)
经济研究(17039)
职业(15993)
(15405)
(14483)
问题(14135)
科技(13942)
理论(13864)
(13408)
(13054)
论坛(13054)
实践(12897)
共检索到425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林凌  彭韬  
《论作为教育主要任务的对世界的审美展示》和《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早期的两部作品。在前者中,赫尔巴特完成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进而提示了他对实践哲学和普通教育学的系统设计;而后者,他将其完整地命名为"由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进一步对现代教育的三种作用方式和具体措施做出了规定。通过这两部作品,赫尔巴特确立起了教育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彰显出了普通教育学的自身逻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本纳  
文章论述了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现代特性,即,其目的是培养启蒙哲学所主张的在"独立使用自己理性"的个体,就其手段而言,管理是为了自由、教育性教学是为了促进自我思考、训育是为了促进自我行动,文章最后指出了这种教育学思想对于正在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教育学的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哲学"与"教育学"构成赫尔巴特一生思想发展的两条核心主线,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即以儿童的"道德性格形成"为中介的"实践哲学"与"德育理论"的互动,以儿童的"经验统觉"为中介的"知识哲学"与"智育理论"的互动,以及以儿童的"多方面兴趣"为中介的"审美哲学"与"美育理论"的互动。基于这三重互动关系,赫尔巴特构建起他的"反先验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采  
赫尔巴特主张以伦理学来说明其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文集》为依据,试图进一步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思想,包括其研究教育的基本方法,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以及教育性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并思考其在当代的意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小丽  荀渊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教育不仅关注人的道德问题,而且始终关注通过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康德与赫尔巴特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哲学以及实践性教育。实践哲学的不同理念决定了实践性教育的不同类型。康德为实践性教育制定的“理想方案”与赫尔巴特对教育进行的“科学设计”被认为是相互背离的两条逻辑,产生了“理想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的对立。如果对康德与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与实践性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会发现,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方案只是形式上的对立,其实在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的路径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二人教育思想中对自由、个性的关注对当下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华  
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作者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赫尔巴特文集》的阅读,归纳评析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文章认为,只有对历史投入足够的重视与反思,才能对现实拥有敏锐准确的关注;高度自觉的学科意识、良好的理论素养、强烈的现实及本土意识是做好各项教育工作乃至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派的基本前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元涛  
赫尔巴特提出人的"可塑性",核心旨趣在于批判宿命论和先验主义自由论,论证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合逻辑地导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本纳通过对"可塑性"与"主动性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实践形式的独特性:教育是一种暗含自我否定力量的实践,"教育的自我终结"恰恰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意味着受教育者内在能量的扩充,生存智慧的提升和生命自觉的实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韬  林凌  
本文尝试诠释和重构赫尔巴特在《1802年教育学讲座》中提出的"教育机智"的概念,考察该词作为教育学概念的历史和内涵,并探讨"教育机智"理论作为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的起点与其教育行动理论的关联。在赫尔巴特之后,"教育机智"相关理论不仅得到了赫尔巴特学派和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延续和发展,也得到了当代实证研究者的关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赫尔巴特晚年曾自称是个"康德派",然而在知识论上,他与康德显示出差异。由此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的"康德主义者"。与康德一样,赫尔巴特在知识论上也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不过,调和的结果却是康德知识哲学整体仍偏向了"先验论",而赫尔巴特在延续康德"先验论"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对"经验论"的关注。康德哲学以"三大批判"为核心,集中体现为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反思性判断力"的讨论。"审美理性"是康德整个"反思性判断力"的核心,康德借此实现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赫尔巴特试图在他的教育学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1901-1904年,为赫尔巴特教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其间,中国学界对它的引入,至少有两个不同路径学术著作的翻译和留日速成师范生的听课笔记。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学文本学术著作与讲义纂集。后者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如湖北和直隶对波多野贞之助讲授内容的不同取舍。这种特殊的历史际遇,成就了中国现代教育学在产生之初的特殊学科形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坤庆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统觉”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运用。他试图在“目的——过程——方法”这一思维模式下构建起具有三维结构性质的教育学理论;他的教育学是一种以“目的”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和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为教育学找到了科学基础,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在方法论意义上,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中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研究教育必须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来到中国的。清末民初,"赫尔巴特"有相对统一的译名后,国人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有了学术派别的认识。国人认识赫尔巴特主要不是经由《教育世界》及教育世界社的引介,而是通过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育史教科书。教育学侧重强调赫尔巴特的地位,对其观点则褒贬不一;教育史的介绍相对系统,大都按照"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教育目的(五道念)——教育方法(管理、训育、教授)"的结构描摹赫尔巴特的学说。经历学习和积累后,国人逐渐接受并开始研究赫尔巴特的学说,但总体不脱教育史教科书的范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伟  苏丽娜  
赫钦斯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阐释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及方向,为现代教育的理论形成及实践架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赫钦斯普通教育思想与终身教育价值体系有着高度契合性,是终身教育价值、目标、基础与归宿的直接体现。基于此,在解读赫钦斯普通教育价值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维度与方式进行了思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斌贤  陈露茜  
美国赫尔巴特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旨在通过宣传、研究和实践赫尔巴特和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说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的教育运动。它以德·加谟和麦克默雷兄弟为主要领导人,以伊利诺师范学院为依托,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从教育理论到学校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对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多重影响。尽管这场运动昙花一现,但对美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赵月  
赫尔巴特自19世纪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以来,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教育在长期的传承和实践"教育性教学"理论过程中,由于对"教育性教学"理解的偏差、学科之间的隔断与知识逻辑的断裂以及教学活动与方式的被动和盲目,造成我国教育与"教育性教学"相疏离。要使我国教育回归教育性,必须厘清"教育性教学"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整合学科联系、加强知识逻辑的内在统合,将一些有效的活动方式与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