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3)
2023(1730)
2022(1509)
2021(1444)
2020(1213)
2019(2601)
2018(2565)
2017(4616)
2016(2687)
2015(3135)
2014(3178)
2013(3160)
2012(3111)
2011(2722)
2010(2646)
2009(2490)
2008(2487)
2007(2260)
2006(1831)
2005(1667)
作者
(8538)
(7170)
(7092)
(6585)
(4611)
(3507)
(3247)
(2743)
(2733)
(2570)
(2451)
(2434)
(2342)
(2307)
(2266)
(2234)
(2200)
(2180)
(2019)
(2002)
(1832)
(1780)
(1765)
(1690)
(1646)
(1566)
(1557)
(1556)
(1493)
(1479)
学科
(7667)
经济(7654)
管理(6746)
(5300)
企业(5300)
(5121)
(3823)
文化(3819)
方法(3549)
(3343)
理论(2937)
业经(2717)
中国(2659)
(2476)
教育(2389)
产业(2123)
(2115)
市场(2069)
(1998)
数学(1907)
数学方法(1843)
文化产业(1776)
文化市场(1776)
地方(1631)
经济理论(1629)
环境(1603)
(1584)
金融(1580)
企业经济(1519)
(1502)
机构
学院(39278)
大学(38910)
研究(13867)
管理(10911)
(10384)
科学(10340)
中国(10107)
经济(10048)
理学(9012)
(8854)
理学院(8840)
管理学(8552)
管理学院(8477)
(8411)
(7958)
研究所(7175)
农业(7084)
业大(6908)
(6627)
(6394)
师范(6315)
中心(6140)
(5799)
北京(5353)
(5280)
(5230)
(5079)
师范大学(4979)
技术(4825)
财经(4536)
基金
项目(26258)
科学(19168)
研究(18191)
基金(17575)
(16214)
国家(15960)
科学基金(12397)
(10854)
社会(10653)
社会科(10008)
社会科学(10006)
(9254)
基金项目(9004)
教育(8332)
自然(8277)
自然科(7964)
自然科学(7959)
自然科学基金(7812)
编号(7646)
资助(7179)
成果(7035)
重点(6040)
课题(5580)
(5403)
(5394)
计划(5266)
(5111)
科研(4988)
项目编号(4890)
科技(4857)
期刊
(13539)
经济(13539)
研究(10505)
学报(10441)
中国(8975)
(8683)
科学(7985)
大学(7189)
学学(6831)
教育(6110)
农业(5767)
(4719)
管理(4402)
(3340)
(3129)
图书(2965)
(2918)
金融(2918)
财经(2653)
业大(2623)
业经(2514)
书馆(2452)
图书馆(2452)
林业(2321)
(2295)
技术(2265)
科技(2091)
农业大学(2052)
问题(1984)
资源(1946)
共检索到59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帆  谭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展现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对地方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非遗项目开发的商业化、传承人缺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困境。文章在梳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著作权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探究依托立法,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韩玉唯  孙巍巍  李书锐  
赫哲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有“鱼皮部”之称,其鱼皮制作技艺和桦树皮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赫哲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甚理想,这些非遗的当代价值挖掘不充分、不深入。赫哲族技艺类非遗项目价值的挖掘,有助于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有助于文旅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助于非遗研究的推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娜仁图雅  
内蒙古东部地区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在于确立科学的保护模式和落实有力的保护措施,通过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传承等措施,尊重历史的原汁原味生态环境及技能的价值;通过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举措,重塑当代人的行为,建构保护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模式。我们应以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和社会保护的系统工程,确立完整、规范的法律保护体系,特别是注意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权,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在建设和振兴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为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当代人的努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祥贵  李金玉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正处在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青少年缺乏传承激情和动力、部分项目教育传承功能萎缩、传承场地建设面临困难等困境中。要打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现实困境,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工作的法律保护,在教育传承立法体系与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法律法规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史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长期性、集体性、无形性等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辽宁省虽然颁布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但是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本文结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省市的立法经验,尝试构建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以利于促进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海鹏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内蒙古蒙古族体育类非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保护和利用蒙古族体育文化的相关策略,为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与政策制度相结合是保护蒙古族体育类非遗资源的保证;与民族博物馆相结合是保护蒙古族体育类非遗的手段;与民族乡镇文化相结合是开发利用蒙古族体育类非遗的土壤;与民族节庆文化相结合是开发利用蒙古族体育类非遗的深化。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集合了作者苑利与顾军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非遗以及如何保护非遗。该书包括5编、48篇文章,内容主要有:"非遗"保护的逻辑起点:"非遗"存在的问题;传承人:中华文明的"二传手";政府在"非遗"中的定位;遗产活用:见人、见物、见生活。该书针对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明确了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高科技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VR技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仿真技术十分适合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吉林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亟需依法规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为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利用应遵循保护第一、保持本真性、尊重权利主体的精神权利以及惠益分享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性利用必须确定私权主体,其权利应授予来源群体与代表性传承人。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可通过合同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分所有制度来实现。权利主体与利用人之间应建立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相结合的利益分享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文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阚如良  汪胜华  梅雪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梅  苏喆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为复杂的法律特征,应从其特点和难点出发,探索一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政保护与权利主体民间保护相结合的新思路,充分调动权利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立法上宜采取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在具体方法上应实施登记式版权保护。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兆林  张宪昌  
民间资本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但学术界对其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本文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民间资本的概念、特点、研究价值、角色及作用等开展研究,力求实现民间资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效能的最大化。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程焕文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最大成就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到2011年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再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