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36)
- 2023(4110)
- 2022(3506)
- 2021(3168)
- 2020(2493)
- 2019(5502)
- 2018(5220)
- 2017(9706)
- 2016(5331)
- 2015(5853)
- 2014(5947)
- 2013(5651)
- 2012(5387)
- 2011(5018)
- 2010(4788)
- 2009(4412)
- 2008(4248)
- 2007(3646)
- 2006(3263)
- 2005(3005)
- 学科
- 济(26011)
- 经济(26003)
- 管理(15250)
- 环境(10492)
- 地方(10448)
- 业(10378)
- 方法(9120)
- 学(8807)
- 企(8150)
- 企业(8150)
- 数学(8004)
- 数学方法(7915)
- 地方经济(7145)
- 划(5843)
- 资源(5607)
- 农(5562)
- 中国(5471)
- 规划(4762)
- 环境规划(4595)
- 和(4402)
- 财(4290)
- 土地(4132)
- 业经(4130)
- 域(4001)
- 区域(3997)
- 生态(3975)
- 发(3909)
- 农业(3829)
- 贸(3208)
- 贸易(3206)
- 机构
- 学院(77768)
- 大学(77067)
- 研究(30855)
- 济(28778)
- 经济(28129)
- 管理(27729)
- 理学(24250)
- 理学院(23886)
- 管理学(23322)
- 管理学院(23205)
- 科学(22636)
- 中国(22116)
- 所(16674)
- 京(16594)
- 农(16580)
- 研究所(15712)
- 中心(13886)
- 业大(13799)
- 农业(13378)
- 院(12135)
- 江(12098)
- 范(11987)
- 师范(11812)
- 财(11659)
- 北京(10059)
- 省(9857)
- 科学院(9830)
- 师范大学(9746)
- 研究院(9673)
- 州(9566)
- 基金
- 项目(60280)
- 科学(47885)
- 基金(44366)
- 家(41082)
- 国家(40829)
- 研究(39940)
- 科学基金(34278)
- 社会(25955)
- 社会科(24636)
- 社会科学(24629)
- 省(24093)
- 基金项目(23882)
- 自然(23624)
- 自然科(22967)
- 自然科学(22962)
- 自然科学基金(22501)
- 划(20989)
- 资助(17378)
- 教育(16843)
- 重点(14702)
- 编号(14696)
- 发(14551)
- 计划(12842)
- 部(12567)
- 科研(12180)
- 创(12178)
- 创新(11615)
- 科技(11495)
- 国家社会(11299)
- 发展(11094)
共检索到111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余为 方星楠 陈新军 张忠
为探究海洋经济物种栖息地空间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和开发渔场,利用2012—2018年我国鱿钓渔船在赤道海域的捕捞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a,Chl-a)、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和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7个环境因子以月为单位建立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分析赤道海域茎柔鱼栖息地的月间时空变化及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各月最大熵模型模拟精度AUC值较高,均超过0.8。适宜栖息地的月间时空分布特征显著,1~8月份适宜栖息地向东南海域移动,随后月份逐渐转向西北海域。环境因子贡献率表明各月间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分布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关键环境因子对模型的累计贡献率均超过60%。整体来看SST、NPP、PAR和EKE是影响茎柔鱼栖息地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关键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呈现出明显的月间变化。各月茎柔鱼分布对SST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且海流和涡旋可能会茎柔鱼渔场分布具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赤道海域茎柔鱼栖息地存在明显的月间分布特征,环境因子对栖息地分布影响具有明显差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韩飞 陈新军 林东明
头足类生长速度快、寿命短,生长发育对栖息环境波动变化的敏感性高。组织能量积累是衡量生物体内能量储备及其与环境效应的重要指标。为了掌握茎柔鱼(Dosidicus gigas)生长发育及其对栖息环境的适应性,本文利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和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方法,对赤道海域茎柔鱼肌肉和性腺组织的能量积累及其与环境因子的效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茎柔鱼雌雄性个体肌肉组织能量积累随个体生长发育显著增加,主要受到地理纬度和海表温的影响。性腺组织能量积累在性腺成熟前后差异性显著,能量积累过程与地理经纬度、海表温和叶绿素浓度等关系密切。以上结果表明,赤道海域茎柔鱼肌肉和性腺组织能量随着生长发育不断积累。两者的能量积累与环境因子关系存在组织特殊性,海表温是肌肉组织能量积累的重要环境效应因子,而性腺组织能量积累同时受到海表温和叶绿素浓度变化的影响。此外,雌性个体性腺组织能量积累随着经度自东向西增加显著,表明这些个体具有显著的离岸索饵育肥洄游习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陈芃 刘必林 申丰源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富,约占我国远洋鱿钓总产量的50%以上,角质颚形态稳定,在头足类的种类、种群划分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2017年2-4月调查期间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角质颚样本,观测分析其角质颚形态特征、茎柔鱼个体生长对角质颚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个体间角质颚的各形态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赤道海域 茎柔鱼 角质颚 生长特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飞 陈新军 林东明 宣思鹏
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为匀速生长,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766 g,雄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479 g。雌、雄个体的空胃率低,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随着月份推移,个体的体征质量逐步趋好,在性腺发育阶段最差。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2.26%±1.33%,缠卵腺指数平均值为34.34%±18.62%;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1.31%±0.35%。雌、雄个体二者的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性腺发育,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胃饱满度等级增加,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茎柔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生长,生殖投入倾向于外源性,肌肉组织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生殖发育所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章寒 郑基 虞聪达 许永久
根据中国远洋鱿钓船于2018年2—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110°W~114°W、2°40’S~2°N)作业期间现场取样的1200尾茎柔鱼(Dosidicusgigas)样本进行研究,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2—4月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的分布,并通过拟合求出了胴长-体重的关系和初次性成熟胴长。根据采样海域的遥感温度,讨论了茎柔鱼不同月份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 2—4月雄性茎柔鱼优势胴长依次为26~28 cm (19.33%)、30~32 cm (26.46%)、28~30 cm (31.82%),雌性分别为24~26 cm (16.8%)、28~30 cm (24.95%)、26~28 cm (21.79%); 2—4月雌雄茎柔鱼优势体重均依次为400~600 g (28%、20.67%)、600~800 g (29.14%、28.25%)、600~800 g (25.64%、31.82%)。协方差表明3月雌性茎柔鱼与同月雄性茎柔鱼以及2月、4月的雌性茎柔鱼生长模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_3<0.01,P_(3-4)<0.05)。2—4月雌、雄性茎柔鱼摄食等级均以1~2级为主,高摄食等级占比逐月降低。雄性茎柔鱼性腺发育均以Ⅱ期为主,性成熟比例逐月升高,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2.72cm;雌性性腺发育缓慢,各月发育均以Ⅰ期为主,未成熟比例占97%以上,茎柔鱼胴长和体重随性腺等级的提高呈逐级增长状态。综合判断雄性茎柔鱼性成熟比雌性早,性成熟雄性个体或因交配正在离开赤道海域开始向美洲沿岸洄游。
关键词:
茎柔鱼 渔业生物学特性 东太平洋赤道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余为 金鹏超 朱桂忠
为了研究温度变动对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度和栖息地的分布的影响,利用2006—2015年秘鲁外海春夏季节(9月至翌年2月)茎柔鱼渔业捕捞数据结合中上层垂直水温数据(0 m, 50 m, 100 m和150 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以及栖息地的时空分布。通过计算适宜栖息地内的茎柔鱼资源量占比,并用2014—2015年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基于垂直水温因子和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可以较好模拟出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秘鲁外海水域各水层水温与栖息地适宜性呈现负相关关系。茎柔鱼的CPUE和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相对平稳,没有明显的年间和月间差异,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柔鱼的渔场重心和栖息地重心存在显著的年间和月间变化,均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同时春季适宜栖息地面积与夏季相比明显减少。茎柔鱼渔场的经纬度重心的月间和年际变化与栖息地经纬度重心的移动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研究表明,茎柔鱼的资源丰度与适宜栖息地密切相关,其适宜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年间和月间变化,这可能是造成秘鲁外海茎柔鱼时空分布变动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崔佳楠 金鹏超 余为 陈新军
为探究东南太平洋不同海域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差异,本研究利用东太平洋2016—2018年赤道海域、秘鲁外海与2015—2017年智利外海3个海域茎柔鱼渔业生产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a,Chl.a)、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DO)等7个海洋环境因子,建立最大熵模型以探究不同海域夏、秋两个季节内茎柔鱼适栖息地分布情况以及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各海域不同季节最大熵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大于0.8,实际捕捞位置与模型拟合的适宜栖息地范围重合。3个海域适宜栖息地的变化情况如下:赤道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110°W~120°W、1°N~3°S海域范围内;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97°W~117°W、1.5°N~1.5°S海域范围内,栖息地分布向东延伸。秘鲁外海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6°W、15°S~20°S海域范围内;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4°W、15°S~20°S海域范围内,夏季到秋季最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智利外海夏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3°W~85°W、20°S~30°S;秋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5°W、20°S~28°S海域,夏季到秋季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北缩减。最大熵贡献率结果显示,影响赤道、秘鲁和智利海域茎柔鱼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分别为SSH、Chl.a、SSS、SST;SSH、MLD、DO、SST和SSH、SST、Chl.a、MLD。研究表明,不同海域影响茎柔鱼分布的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温健 余为 陈新军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环境敏感型头足类,气候的多元变化促使茎柔鱼栖息地发生变动。本研究利用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A)两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分析1950—2015年不同气候模态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果发现,PDO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较高;而PDO暖期栖息地适宜性较低。相较于PDO冷期,PDO暖期下茎柔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向东南移动。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位置与适宜的SST和SSHA的重叠区域重合,表明两个关键环境因子与栖息地分布显著相关。此外,适宜栖息地指数距平值与PDO指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春季茎柔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高于冬季,且冬季适宜栖息地的分布相较春季偏东南方向。茎柔鱼渔场6~11月适宜的SST和最适宜的SST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春季(9~11月)最适宜的SST分布逐月向西北方向移动;冬季(6~8月)最适宜的SST分布逐月向东南方向移动。推测不同气候模态下茎柔鱼栖息地季节性分布差异,可能是由于最适宜的SST显著的月间分布差异所致。研究表明,不同PDO时期下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具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其差异可由环境因子的月间变动来解释。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田炳辉 王金牛 汪沐阳 石凝 罗栋梁 张林 吴宁 朱牛 张宁 盖艾鸿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明确其栖息地的潜在分布和影响因子有利于其种群的保护,进而缓解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利益冲突,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研究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及东、中、西喜马拉雅等藏原羚分布整体范围内开展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和野外科考共收集藏原羚物种分布数据150个,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预测藏原羚潜在栖息地,结合Linkage Mapper以生态源地计算潜在生态廊道。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情景下,藏原羚的适宜生境总面积为88.05×10~(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23%。青藏高原适宜生境面积最大、横断山区次之,其余依次是西喜马拉雅、东喜马拉雅和中喜马拉雅。(2)藏原羚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横断山区北部和喜马拉雅北部。三江源国家公园、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色林错自然保护区是适宜生境最大保护区,其中有47.71%的适宜区位于保护区外。影响藏原羚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年平均温度(Bio1)、坡度和海拔。(3)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46个、共构建108条潜在生态廊道,平均长度为163.6 km。本研究从宏观尺度分析了藏原羚栖息地现状和生态廊道,有助于优化栖息地格局,促进种群迁徙扩散,对藏原羚种群长期监测、管理和保护区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余为 金鹏超 朱桂忠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短生命周期的头足类,对气候事件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其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会产生变化。本研究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利用0、50、100和150 m4个水层关键水温因子,计算1950—2015年秘鲁外海基于垂直水温的适宜性指数(SI)以及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分析长时间序列下茎柔鱼渔场垂直水温环境以及适宜栖息地在不同PDO时期的变动规律。结果发现,PDO暖期内秘鲁渔场内4个水层水温明显高于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与PDO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DO冷期内秘鲁海域的垂向水温变冷,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高的茎柔鱼栖息地,导致栖息地适宜性上升,适宜的水温向西北方向移动,适宜栖息地面积扩张且向西北方向迁移;PDO暖期时垂向水温升高,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差的茎柔鱼栖息地,栖息地适宜性较低,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南方向缩减。此外,茎柔鱼适宜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相对春季,夏季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高,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北海域扩张。研究认为,茎柔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与PDO位相转变驱动的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变化密切关联,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芃 陈新军
根据2008—2010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海域得到的生产数据及海洋环境数据(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chl.a),利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分析捕捞主渔汛期间(1—4月)阿根廷滑柔鱼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同时与实际作业位置相比较,结合海洋环境因子分析不同年份分布差异的原因。模型运算结果显示:阿根廷滑柔鱼潜在分布区域的变化与实际作业位置变动基本一致;南北方向上,2008年和2009年的潜在分布区域较为广泛,而2010年的潜在分布区域较为狭窄,且主要分...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茉 方星楠 余为 刘连为
基于2006—2015年9—11月西北太平洋(36°N~48°N和150°E~170°E)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生产捕捞数据并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SSHA),构建各月单因子不同权重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 HSI),按照模型性能筛选出每月最优模型并加以验证。此外,利用最优模型预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程度,并比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评估柔鱼生境质量与资源丰度、渔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9—11月各月最优HSI模型的单因子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SI_(SST)和SI_(SSHA)权重比例分别为9月0.9∶0.1、10月0.7∶0.3、11月0.8∶0.2,显然每月SST贡献率都是最高的,表明水温对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最为关键。对比分析厄尔尼诺年份(2009和2015年)与拉尼娜年份(2007和2010年)柔鱼的生境质量、资源丰度和渔场纬度重心可知,相较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柔鱼的生存,促使其适宜生境范围扩大,产量提升。柔鱼偏好的水温向北移动驱使渔场位置同样北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龚彩霞 陈新军 高峰
为模拟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潜在栖息地分布,分析柔鱼渔场时空变化和环境变化规律。利用2011—2015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获得的柔鱼渔业生产数据,结合该海域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a (Chlorophyll-a, Chl a)浓度、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 MLD)及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采用最大熵模型对柔鱼潜在栖息地进行模拟,并利用ArcGIS软件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7月柔鱼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39°N~43°N, 150°E~163°E。8月柔鱼最适宜区向东移动,较适宜区向北扩张至46°N。9月柔鱼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向西缩小,主要集中在40°N~46°N, 150°E~160°E。10月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向南移动,主要分布在40°N~45°N,150°E~165°E。各月影响柔鱼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所差异,7—8月为SST,9月为MLD和SST,10月为NPP和SST。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分布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时空变化明显,最大熵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
关键词:
柔鱼 最大熵模型 潜在分布 海洋环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茉 方星楠 余为 刘连为
本文基于2006—2015年9—11月西北太平洋(36~(o)N~48~(o)N和150~(o)E~170~(o)E)海域柔鱼(Ommastrephesbartarmii)生产捕捞数据并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anomaly,SSHA),构建各月单因子不同权重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HSI),按照模型性能筛选出每月最优模型并加以验证。此外,利用最优模型预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程度,并比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评估柔鱼生境质量与资源丰度、渔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9—11月各月最优HSI模型的单因子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SI_(SST)和SI_(SSHA)权重比例分别是:9月为[0.9:0.1],10月为[0.7:0.3],11月为[0.8:0.2],显然每月SST都是贡献率最高,表明水温对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最为关键。对比分析厄尔尼诺年份(2009和2015年)与拉尼娜年份(2007和2011年)柔鱼的生境质量、资源丰度和渔场纬度重心可知,相较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柔鱼的生存,促使其适宜生境范围扩大,产量提升,柔鱼偏好的水温向北移动驱使渔场位置同样北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金岳 陈新军
利用栖息地指数模型准确地预测了秘鲁外海茎柔鱼的热点区。根据2008-2010年1-12月期间我国鱿钓渔船在秘鲁外海的生产数据,结合实时的海表温及海表面高度数据,分别建立以作业次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基础的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数模型建立基于海表温和海表面高度的栖息地指数模型,并利用2011年生产及环境数据对栖息地指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以作业次数为基础的适应性指数符合正态分布,而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基础的适应性指数显著性检验不显著,因此,只建立以作业次数为基础的模型。结果表明,以作业次数为基础的栖息地指数模型都高估了茎柔鱼热点区的范围,但大体范围基本一致,这说明其能较好地预测茎柔...
关键词:
茎柔鱼 栖息地指数 热点区 秘鲁外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