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14)
- 2023(4779)
- 2022(4260)
- 2021(3993)
- 2020(3511)
- 2019(7851)
- 2018(7531)
- 2017(13681)
- 2016(8104)
- 2015(9244)
- 2014(9285)
- 2013(9150)
- 2012(8677)
- 2011(8044)
- 2010(8379)
- 2009(7496)
- 2008(7347)
- 2007(6690)
- 2006(5865)
- 2005(5388)
- 学科
- 济(27003)
- 经济(26942)
- 管理(19395)
- 业(18110)
- 企(14334)
- 企业(14334)
- 方法(12129)
- 数学(10842)
- 数学方法(10712)
- 学(9613)
- 制(8936)
- 农(8495)
- 中国(7027)
- 财(6921)
- 教育(6574)
- 度(5360)
- 制度(5325)
- 业经(5322)
- 农业(5228)
- 贸(5123)
- 贸易(5120)
- 易(4972)
- 体(4867)
- 融(4705)
- 金融(4704)
- 研究(4642)
- 银(4627)
- 银行(4580)
- 地方(4460)
- 生(4388)
- 机构
- 大学(123481)
- 学院(118396)
- 研究(49987)
- 济(43143)
- 经济(42018)
- 管理(38600)
- 中国(34211)
- 科学(34047)
- 理学(33355)
- 理学院(32756)
- 农(32376)
- 管理学(31935)
- 管理学院(31706)
- 所(27988)
- 京(27260)
- 农业(25973)
- 研究所(25850)
- 业大(24842)
- 中心(20814)
- 财(19794)
- 江(19221)
- 院(18273)
- 省(17454)
- 农业大学(17318)
- 范(17139)
- 北京(17004)
- 师范(16841)
- 室(15803)
- 财经(15396)
- 科学院(15187)
- 基金
- 项目(83417)
- 科学(63409)
- 基金(59804)
- 家(56122)
- 国家(55685)
- 研究(53903)
- 科学基金(44709)
- 省(32847)
- 社会(32117)
- 自然(31788)
- 基金项目(31702)
- 自然科(31007)
- 自然科学(30993)
- 自然科学基金(30462)
- 社会科(30284)
- 社会科学(30276)
- 划(29295)
- 教育(25928)
- 资助(24602)
- 编号(20313)
- 重点(20312)
- 计划(18653)
- 部(18286)
- 发(17480)
- 成果(17172)
- 科技(17059)
- 创(16990)
- 科研(16858)
- 创新(16050)
- 课题(15826)
共检索到181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华国 姜金林 李元喜 符文俊
采用放射化学法 (RC)与放射免疫法 (RIA)分别测定了被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寄生的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卵内保幼激素酯酶活力与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结果发现 ,被寄生的卵内 ,保幼激素酯酶活力和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玉米螟赤眼蜂从卵到蛹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体内激素的动态变化 ,与玉米螟卵内激素变化显著不同。说明早期被寄生的玉米螟卵内进行的是玉米螟赤眼蜂的个体发育 ,而亚洲玉米螟的胚胎发育受到了抑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元喜 戴华国 姜金林 符文俊 孙智婵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 (T dendrolimi)等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 :以米蛾卵为寄主时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均为 10 0 % ,其中寄生卵粒数、子代蜂数及子代蜂的羽化率以松毛虫赤眼蜂最高 ;蜂的死亡率以玉米螟赤眼蜂最高 ,达 10 4 2 % ,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蜂 ,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著低于其...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米蛾 赤眼蜂 寄主适合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从经 戴华国 符文俊
测定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 5龄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 ,以研究寄主昆虫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 (ROS)与抗氧化酶的关系。结果表明 :被寄生后 ,寄主幼虫体内应激产生大量ROS ,从而诱导SOD、CAT、POD活性明显上升 (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延峰 蔡浩 张帆 李元喜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裴思慧 落继先 邹恩民 孙敏 刘娜 井维鑫 王兰
为探索摘除眼柄对河南华溪蟹蜕皮机制的影响,采用灼伤挤压法摘除眼柄后,运用ELISA技术检测了河南华溪蟹血淋巴中蜕皮激素的含量和表皮组织中几丁质酶的含量,同时用比色法测定了表皮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β-NAGase)的活性。结果显示,摘除眼柄后河南华溪蟹血淋巴中蜕皮激素的含量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总趋势,在摘除眼柄96 h时,血淋巴中蜕皮激素含量上升到最大值[♂:(23.25±4.56)ng/L;♀:(35.75±7.15)ng/L]。表皮中几丁质酶的含量在摘除眼柄后亦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摘除眼柄48 h达到最大[♂:(16.29±3.91)ng/L;♀:(30.49±5.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满囷 李周直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了鞭角华扁叶蜂 (Chinolydaflagellicornis)末龄幼虫及滞育预蛹血淋巴中保幼激素 Ⅲ (JHⅢ )的滴度。结果表明 ,末龄幼虫血淋巴中JHⅢ的滴度虽呈明显下降趋势 ,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17ng·mL- 1 ) ;滞育预蛹血淋巴中JHⅢ的滴度达 2 0ng·mL- 1 左右 ,而在化蛹前一天则可达 30ng·mL- 1 以上。表明JH对鞭角华扁叶蜂预蛹滞育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
鞭角华扁叶蜂 保幼激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从经 戴华国 武淑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灿星 张青文 徐静 熊延坤 周明■
利用 3株转 Bt cry1A(c)基因的抗虫工程菌 ,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进行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在相同浓度下 ,工程菌对玉米螟的杀虫活性均高于 Bt野生菌株 ;幼虫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 ,体重、体长与浓度呈负相关 ;工程菌 RPT4 0、RPT5 0、RPT5 5和野生型 Bt菌株 HD- 73对玉米螟的 L C50 值分别为71.2 6 ,36 .33,84 .71和 172 .36μg.g-1。在以 RPT5 0注射接种的活体生测中 ,处理株对玉米螟具有明显的抗性 ,虫体重减轻 2 4 .5 %~ 5 2 .3% ,体长降低 2 2 .6 %~ 6...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子正 韩召军
利用RACE技术,根据已有的三化螟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引物对三化螟的蜕皮激素受体(EcR)和超气门蛋白(USP)基因进行克隆,获得了三化螟EcR和USP基因的全长序列。EcR基因全长2857bp,氨基酸序列包括545个氨基酸。USP基因全长共2082bp,氨基酸序列包括40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后发现,三化螟EcR和USP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EcR和USP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与二化螟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4%和97%。序列分析表明,三化螟EcR和USP序列具有昆虫EcR和USP基因的特征结构:DNA结合域和2个锌指结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丽娟 李靖 梁竟宇 王学贵 朱新成 李彬 李涌泉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的室内毒力,通过3地田间药效试验测定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并采用盆栽法测定印楝素对3个品种高粱植株的安全性。[结果]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的LC_(50)为6.44 mg·L~(-1),室内活性较强;3地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株防效和虫防效分别为80.07%~89.26%和73.51%~87.31%,与对照药剂相比防效更好;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18 g·hm~(-2)处理对3个品种高粱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有效成分4.5、9 g·hm~(-2)处理;药后14 d, 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18 g·hm~(-2)处理时3个品种高粱均有1株出现边缘褪绿现象,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9 g·hm~(-2)处理时高粱‘赤杂16号’有1株出现边缘褪绿现象,但3个高粱品种生长均正常,对高粱安全。[结论]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有较好的室内活性与田间防治效果,对高粱植株相对安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虎威 宁格 李正跃 张立敏 陈斌
为探明素乔球螋(Timomenus lugens Bormans)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控制效能,室内测定了其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3龄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素乔球螋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3龄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捕食功能反应II型,拟合获得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别为Na=0.9970N1+0.010469N、Na=0.82669N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丛林 蒋玄赵 杨文佳 许抗抗 豆威 冉春 王进军
【目的】蜕皮激素(ecdysone)是昆虫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参与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并且能对环境胁迫进行响应。研究旨在明确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ecdysone synthesis pathway gene)的分布和特定条件下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开展橘小实蝇变态发育与抗逆胁迫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蜕皮激素合成通路基因Bd Cyp302a1、Bd Cyp315a1和Bd Cyp314a1,利用实时定量PCR(q PCR)技术检测该合成通路基因Bd Nvd、Bd Cyp306a1、Bd C...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华国 程薇 吴晓毅 武淑文
稻褐飞虱保幼激素酯酶活性的测定戴华国程薇吴晓毅武淑文(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95)DETERMINATIONOFJUVENILEHORMONEESTERASEACTIVITYINTHEBROWNPLAN...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从经 戴华国 符文俊
利用昆虫酚氧化酶原 (PPO)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 ,采用RT PCR方法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扩增了一段 5 2 2个核苷酸的cDNA片段 ,编码 174个氨基酸。经Blastp分析表明 ,该段氨基酸序列同鳞翅目和双翅目中PPO的相同区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 39%~ 6 3% )。其中与烟草天蛾PPO的相似性最高 ( 6 3% ) ;与家蚕、大蜡螟、惜古比天蚕蛾PPO也有较高的相似性。在该片段中含有 1个该类酶原中保守的 2个铜离子结合位点之一 (含 4个组氨酸残基 )。据此推断克隆的片段为PPO基因片段。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酚氧化酶原 基因克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文梅 臧连生 张俊杰 祁颖慧 阮长春
【目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是目前生物防治中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寄生性天敌。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其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论文旨在明确两种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及数值反应参数,为不同地理种群赤眼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松毛虫赤眼蜂黑龙江种群(Td-hlJ)和江苏种群(Td-JS),以米蛾卵为供试寄主,研究两个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功能反应与数值反应,并利用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控制作用指数(iiPc)对两个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功能反应结果表明,Td-hlJ和Td-JS种群的寄生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