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81)
- 2023(4698)
- 2022(3990)
- 2021(3668)
- 2020(3098)
- 2019(6951)
- 2018(6693)
- 2017(12828)
- 2016(7268)
- 2015(7886)
- 2014(7809)
- 2013(7855)
- 2012(7514)
- 2011(6882)
- 2010(6872)
- 2009(6252)
- 2008(6277)
- 2007(5685)
- 2006(4842)
- 2005(4547)
- 学科
- 济(26445)
- 经济(26393)
- 管理(19651)
- 业(19382)
- 企(16444)
- 企业(16444)
- 方法(12870)
- 学(10928)
- 数学(10678)
- 数学方法(10531)
- 财(7426)
- 农(6888)
- 中国(6641)
- 制(6010)
- 业经(5898)
- 理论(4885)
- 融(4771)
- 金融(4771)
- 银(4757)
- 体(4744)
- 银行(4715)
- 务(4673)
- 财务(4667)
- 财务管理(4652)
- 农业(4581)
- 技术(4571)
- 企业财务(4533)
- 行(4523)
- 贸(4371)
- 贸易(4367)
- 机构
- 大学(109200)
- 学院(105848)
- 研究(43618)
- 济(38775)
- 经济(37939)
- 管理(35667)
- 科学(31035)
- 理学(31030)
- 中国(31022)
- 理学院(30546)
- 管理学(29798)
- 管理学院(29618)
- 农(28723)
- 所(24928)
- 京(23719)
- 农业(23456)
- 研究所(23166)
- 业大(21138)
- 中心(18738)
- 财(18521)
- 江(16818)
- 院(15920)
- 省(15112)
- 室(14841)
- 财经(14788)
- 农业大学(14572)
- 北京(14559)
- 经(13664)
- 业(13614)
- 实验(13442)
- 基金
- 项目(76055)
- 科学(58579)
- 基金(56426)
- 家(53680)
- 国家(53305)
- 研究(47026)
- 科学基金(43251)
- 自然(31564)
- 自然科(30889)
- 自然科学(30871)
- 自然科学基金(30354)
- 社会(29088)
- 省(29027)
- 基金项目(28958)
- 社会科(27470)
- 社会科学(27460)
- 划(26481)
- 资助(24289)
- 教育(21623)
- 重点(18283)
- 计划(17575)
- 部(16758)
- 编号(15999)
- 发(15969)
- 科研(15786)
- 科技(15687)
- 创(15617)
- 业(14804)
- 创新(14740)
- 性(13687)
共检索到158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蠡 黄剑南 翁少萍 王云新 刘付永忠 张海发 何建国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患病赤点石斑鱼苗,呈Beta诺达病毒阳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病鱼的脑、视网膜、脊髓有空泡。在脑部,空泡主要分布在端脑、间脑和小脑。受感染的细胞明显收缩、致密变化和嗜碱性。包涵体常为圆形,大小不一。透射电镜下,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可观察到含有病毒粒子的致密体。病毒粒子呈等面体,无外膜,直径为25~28nm,随机分布在细胞质或在致密体内排列成晶格状。致密体大小不一。偶尔观察到较大致密体的外膜已破裂,病毒粒子被释放到细胞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楠 吴斌 李苗苗 王巧煌 林国清 樊海平 林克冰
对福建省漳州市某水产养殖场发生的疑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病鱼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从出现疑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症状的石斑鱼苗上取眼部、脑部组织进行研磨,将匀浆液接种到条纹月鳢细胞系(SSN)细胞株SSN-1及其克隆细胞株E-11,两株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细胞肿胀变圆,呈空泡化并脱落,E-11细胞较SSN-1细胞更早出现细胞病变,且病变更明显.将病鱼眼部、脑部组织的研磨液、细胞培养上清进行RT-PCR检测,均检测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VNNV)的特异性条带,目的片段大小为427 bp,序列比对结果提示该病原为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GNNV).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上清中存在直径约30 nm的病毒颗粒,细胞质内大量病毒颗粒聚集成团,细胞器受损,细胞结构被破坏.将分离得到的VNNV进行温度、酸碱度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50℃下处理30 min后该病毒滴度明显下降,60℃处理30 min后病毒失活;在pH为3、11的条件下病毒滴度均明显下降.
关键词:
石斑鱼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分离 鉴定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晋 史成银 王胜强 粟子丹
本研究依据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RNA2的序列,在其3′端设计反转录引物,在5′端设计PCR扩增引物,构建了一种可以评价RNA链相对完整性的RT-PCR方法,命名为LR RT-PCR(Left reverse transcript Right amplify RT-PCR),并对该方法的引物浓度、Mg2+浓度、d NTPs浓度、退火温度4个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LR RT-PCR反应体系为:引物浓度0.2μmol/L、Mg2+浓度4 mmol/L、d NTPs浓度0.5 nmol...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崇明 刘英杰 王秀华 李赟
2000~2002年,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技术对AVND发生期间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各主要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光镜观察显示,除生殖腺、闭壳肌外,濒死栉孔扇贝的外套膜、鳃、肾、消化腺和肠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变化。病灶主要出现在上述各器官的结缔组织以及上皮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细胞核肿大、固缩、破裂,核染色质边缘化或空泡化,受感染细胞崩解、脱落,留下大片均质无结构的空白区域,形成凝固性坏死,结缔组织细胞质中有嗜碱性包涵体样颗粒存在。电镜观察显示,在病灶出现的组织细胞内,细胞核染色质异常凝集和边缘化、核膜周隙扩张或溶解。细胞器病理变化明显,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剑南 林蠡 翁少萍 何建国
Viral nervous necrosis (VNN) is a worldwide disease among teleost fish.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VNN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2 species of hatchery-reared groupers, Epinephelus akaara and E. coioides. In the present stud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larvae of E. akaara with signs of VNN in Dayawan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桂菊 陈健光 喻达辉 曾令兵 龙华
利用Invitrogen公司的在线生物学软件分析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CP基因,设计针对CP基因不同位置的小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序列[其结构特征为正链(19 nt)-环(4 nt)-负链(19 nt)]。化学合成这些序列,并退火连接为双链干扰片段,将双链干扰片段定向克隆到干扰载体pENTRTM/U6中,构建shRNA干扰载体pshRNA-124、pshRNA-896和pshRNA-NNV。然后,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3种shRNA干扰载体和pEGFP-CP基因共转染导入黑头呆鱼(FHM)肌肉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强度,分析荧光抑制效率,Real-...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晓艳 何建国
将含有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OGNNV)的主衣壳蛋白(main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重组质粒pET32a-MCP转入大肠杆菌BL21后,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用柱层析纯化表达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MCP融合蛋白的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抗血清的效价,用Western-blot检测抗血清的特异性。结果显示,获得的抗血清稀释1∶22 000倍时仍呈阳性,并能有效中和OGNNV,实验组的相对...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 主衣壳蛋白 抗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方军 高隆英 何俊强 江育林
收集福建某渔场的患病石斑鱼苗制备组织切片,同时将患病石斑鱼苗组织匀浆后接种到条纹月醴细胞系(striped snakehead,SSN-1),对发生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s,CPE)的SSN-1细胞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纯化负染,并制备细胞超薄切片,借助SSN-1细胞系从患病石斑鱼苗中分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iral nervous necrosis virus,VNNV)。试验结果表明:在病鱼脑和视网膜中可见大量的空泡,接种SSN-1后2~3 d出现CPE,PCR检测可扩增出VNNV特异性带,提示这是VNNV病毒。负染及SSN-1细胞超薄切片的电镜...
关键词: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 分离 病毒特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方永强 林秋明 齐襄 洪桂英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legel)是我国名贵海产经济鱼类。近几年来,因盲目钩捕,在东南沿海资源日益减少。因此,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赤点石斑鱼性腺发育进行周年研究,并开展了人工繁殖和育苗试验。然而,由于此鱼雌雄同体,雌性先熟,在六龄鱼才转变为雄鱼。由此常见因缺少雄鱼无法开展人工繁殖。所以,作者在非繁殖季节,试图用外源性雄激素拌入饵料中,喂低龄和高龄赤点石斑鱼,目的在于诱发其性逆转,现已取得显著的效果,这对于解决雄鱼困难,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广丽 刘晓春 林浩然
采用腹部埋植方式,用17α-甲基睾酮(17-αMT)以10mg.kg-1剂量处理2龄雌性赤点石斑鱼(每4周埋植1次,共埋植2次),检查埋植前后性腺结构、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水平以及脑和性腺芳香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一次埋植17-αMT即可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不同程度的性逆转,性腺成熟系数(GSI)明显下降,性腺中卵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出现大量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性逆转雄鱼精巢的组织结构与正常雄鱼精巢相似,部分鱼转变为功能性雄鱼,经轻微的腹部挤压可排精,精子活力与正常雄鱼相似。赤点石斑鱼埋植17-αMT后前脑、中脑的芳香化酶活性明显提高而后脑的芳香化酶活性降低,但性腺芳香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信忠 苏亚玲 龚艳清 黄丽莎 俞秀霞 苏永全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necrosis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malabaricus)、青石斑鱼(E.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郑乐云
对云纹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3种线粒体基因(COⅠ、16S rDNA、Cyt b)和核基因Tmo-4c4进行序列分析,其中16S rDNA序列中有明显的插入缺失位点,而其他3个基因序列无插入缺失变异。在12个分析样本中,COⅠ同源序列(387 bp)中共检测到41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16S rDNA(529 bp)中有21个核苷酸多态位点,Cyt b(383bp)中有49个核苷酸多态位点。Tmo-4c4(467 bp)有8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序列差异分析和遗传距离比较结果显示,正反杂交子一代的3个线粒体基因序列与母本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都为100%,与父本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CO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婧宇 李赟 任伟成 蔡玉勇
研究常见浮游微藻对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V)的黏附和携带,探讨微藻作为病毒水平传播媒介的可能性,进而了解AVNV的水平传播途径。我们选取培养17种海区常见浮游微藻,在微藻生长的指数增长期混入AVNV病毒粗提液,用PCR等分子检测法定期对试验微藻携带AVNV的情况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杜氏藻、四爿藻、中肋骨条藻和小新月菱形藻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携带AVNV,占到实验微藻总数的35.3%。用携带AVNV的6种微藻投喂试验栉孔扇贝以分析其致病力,结果表明,试验扇贝表现出典型的急性病毒性死亡症状,在试验的9d时间内,6组感染组试验扇贝的累积死亡率均显著(P<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荭 史秀杰 高隆英 何俊强 江育林 陈焕春
从GenBank中查找出乙型野田村病毒组中海水鱼类各病毒的序列,并用Sequencher多重序列比较软件将其分到条纹神经坏死病毒(stripedjacknervousnecrosisvirus,SJNNV)组、条纹星鲽神经坏死病毒(barfinfloundernervousnecrosisvirus,BFNNV)组、红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groupernervousnecrosisvirus,RGNNV)组和虎斑东方神经坏死病毒(tigerpuffernervousnecrosisvirus,TPNNV)组4个基因型的组别中。用DNAsis序列比较软件比较同一基因型各...
关键词: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 基因型 鉴别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超 孔祥迪 李炎璐 宋振鑫 贾瑞锦 于欢欢 翟介明 马文辉 庞尊方 刘江春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