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42)
- 2023(4976)
- 2022(4073)
- 2021(3743)
- 2020(2682)
- 2019(6146)
- 2018(5753)
- 2017(10041)
- 2016(5195)
- 2015(5643)
- 2014(5342)
- 2013(5202)
- 2012(5007)
- 2011(4678)
- 2010(4899)
- 2009(4647)
- 2008(4400)
- 2007(4048)
- 2006(3756)
- 2005(2977)
- 学科
- 济(22998)
- 经济(22967)
- 农(21869)
- 业(15215)
- 农业(14683)
- 业经(9012)
- 管理(8130)
- 地方(7564)
- 中国(7376)
- 企(6829)
- 企业(6829)
- 农业经济(6708)
- 发(6213)
- 发展(5375)
- 展(5374)
- 方法(5158)
- 制(5140)
- 学(5085)
- 村(4478)
- 收入(4458)
- 农村(4455)
- 数学(4370)
- 数学方法(4318)
- 建设(4192)
- 融(4027)
- 金融(4027)
- 土地(4009)
- 策(3806)
- 工作(3715)
- 问题(3658)
- 机构
- 学院(76868)
- 大学(74468)
- 济(30105)
- 研究(29953)
- 经济(29420)
- 管理(27629)
- 理学(23803)
- 理学院(23432)
- 管理学(22923)
- 管理学院(22779)
- 中国(22169)
- 农(19596)
- 科学(19031)
- 京(15579)
- 所(14746)
- 中心(14437)
- 农业(13919)
- 研究所(13628)
- 范(13170)
- 州(13109)
- 师范(13091)
- 业大(13034)
- 财(12609)
- 江(12440)
- 师范大学(10583)
- 院(10471)
- 省(10225)
- 财经(9886)
- 北京(9500)
- 发(9221)
- 基金
- 项目(55462)
- 科学(44550)
- 研究(41001)
- 基金(40937)
- 家(37241)
- 国家(36412)
- 科学基金(30669)
- 社会(27751)
- 社会科(25967)
- 社会科学(25958)
- 省(22533)
- 基金项目(22229)
- 自然(19039)
- 自然科(18570)
- 自然科学(18565)
- 划(18409)
- 自然科学基金(18232)
- 教育(17078)
- 编号(16322)
- 资助(14783)
- 成果(13350)
- 发(13192)
- 农(12827)
- 重点(12650)
- 国家社会(11743)
- 部(11593)
- 课题(11537)
- 创(11336)
- 创新(10611)
- 发展(10568)
共检索到118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步青 肖大威 陶金 冀晶娟 卓晓岚 黄翼
以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地图分析,确定村落位置,结合历史文献与历史地图,提取村落建设年代信息,研判村落传统属性;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叠置分析法等方法,从空间和时间两大维度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历史演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山体与耕地是影响村落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为了留出耕地,村落多顺应山体呈线性展开,相对水体而言,与山体依附关系更强;在时间演进上,村落在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状态,但集聚中心持续转移扩散,在此过程中,经济技术发展以及政治军事格局对村落的历史空间演进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莹 王玉顺 肖大威 张圻彬
以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主体,梅州地区为研究范围,构建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据库。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唐代及以前、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为时间节点,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变格局与特征,探讨了其内的影响机制与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梅州客家传统村落在各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明显的集聚模式;2同时存在"轴向延伸、圈层扩展,依地形带状延伸,沿梅江溯江而上"的分布演变特征;3究其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梅州自然地理环境和客家自组织社会特性两个方面,并存在由地域性、需求性到选择性、认同性转变的自发到自觉的时空择址分布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关中美 王同文 职晓晓
以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3、2014和2016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结合Arc GIS软件,分析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时间截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均呈现聚集分布特征,空间结构上呈"双核集聚—网状发展"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2)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异主要受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力不显著。(3)中原经济区传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莹 肖大威 王玉顺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在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几何结构与发生其上的社会文化活动之关联性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借鉴Bill和Julienne提出的空间图论的分析方法,对梅州客家传统村落进行拓扑空间划分,建立空间结构模型。以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为例,通过空间领域、社会结构、活动与公共空间三方面的拓扑空间结构图论分析,以更直观、全面的方式发掘和解释空间建构的社会影响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鲜鲜 何发 张大鹏 杨灿灿 陈智慧 张婷 黄丹妮
选取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演化差异性并探究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淮河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形成期—饱和期—平缓期”,传统村落以农耕生活方式平稳发展。长江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发展期—转变期—鼎盛期”,传统村落以经商生活方式迅速发展;(2)在空间维度,传统村落重心迁移路径均为由北向南,但空间格局特征差异性显著。淮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在耕地密集的淮河北岸但聚集度较低,分布聚集度先减小后增加。长江流域传统村落显著聚集在长江南岸,分布聚集度持续增加;(3)两流域内传统村落均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低坡度、邻水系及气候适宜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长江流域传统村落受高程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内现存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均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内传统村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叶林 陆海云 黄震方 朱志刚
文章选择中国815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传统村落整体上南多北少,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2)从空间分布均衡性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分布的态势,且有较高的集中度。(3)从空间分布密度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大致形成五大集聚区,分别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集聚区、东南沿海及其周边集聚区、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集聚区、云南边境集聚区、青海—甘肃两省交界集聚区。(4)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影响早期传统村落选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传统村落的保留及后期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和民族风俗等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大均 胡静 陈君子 许贤棠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族周 胡希军 钱惠 廖坤富 黄小兵 刘云 韦宝婧
传统村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等重要价值。文章以福建省的49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统计分析和历史文献梳理等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传统村落呈显著的集聚模式,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多中心集聚”分布格局,北部密集、南部稀疏,并以福建省中部为中心向两端逐渐减少,同时沿着古驿道和流域呈多带状分布。(2)福建省传统村落主要形成于元代以前,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随着朝代更替,分布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分布范围扩增且方向性明显增强。(3)传统村落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影响传统村落建村的选址和布局,而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因素则影响其发展和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松 张小军
以徽州地域119个中国传统村落(截止到2016年底)为样本,通过实际调研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过程。根据旅游开发的主体力量,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自主探索(1979—1996年)、外资注入(1997—2011年)、整合提升(2012年至今)三个演变阶段,各个阶段在旅游开发模式、经营组织方式、产品类型、品牌形象、经济效益、利益主体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零星分布(点状)—南北组团(板块)—全域扩散(面状)的演进态势。研究表明,村落自身禀赋作为基础性力量,市场需求作为决定性力量,政府政策和管理作为主导性力量,交通改善、节庆促销、精英人士等支持因素作为促进性力量,共同推动着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目的]传统村落一直以来是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域特色明显、类型突出的单个村落,研究结果多为"地方性知识",缺乏"整体社会知识"的解释,文章分析了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区域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区域资源文化特色,提出古徽州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构想。[方法]选取古徽州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构建了古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数据库,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古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在区域宏观层面基本呈现凝聚分布状态,从县区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但集中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分布在黟县、歙县和婺源,且各县域之间分布不均衡,在进行核密度估计后,发现黟县、徽州区和歙县的密度较高。[结论](1)古徽州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区域环境、地形地貌、交通以及较为滞后的社会经济,成为传统村落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屏障。(2)基于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应当立足于区域徽文化的资源本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提升竞争力,运用系统性思维,形成区域整体性保护发展意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建新 钟庆禄
通过梳理赣南地区客家传统服饰原材料苎麻、葛、棉、蚕桑、蓝靛的生产、销售等历史情况,发现客家传统服饰的制作原材料以苎麻、葛、棉为主料,以丝绸为辅料,染料则以蓝靛为主。明清时期,苎麻、葛、蓝靛在赣南种植规模大,而棉、丝绸仅少量生产,大多是从外地买入。夏布和蓝靛交易非常活跃,对赣南客家传统服饰乃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重大。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服饰 原材料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庆杰
农村空心化所导致的农村产业凋敝、社会散落、文化失序的公共性消解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空间分析路径能够为乡村社会秩序和公共性建构提供一种结构和关系路径。研究发现传统民间文化仪式能够在个体、家庭、宗族、宗族之间、村落之间、跨越省域的空间之间进行有效社会整合,进而建构空间社会网络的公共性。仪式的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制度空间和民间空间中多元参与主体在博弈实践中探索行动边界与合作共识之可能性。因此民间信仰仪式的空间流动拓展、多元参与主体的博弈共识能够形成合力,促进乡村社会公共性的重建。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娟 王刚 刘琴 伍昌友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历史文献查阅法和时间断面法,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时空特征 村落类型 湖北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绪英 蔡军火 刘纯青
以江西12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类型及其与周边山脉、水系分布的关系,并采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的类型与境内主要山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关联性。(2)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传统村落在三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传统村落数量以赣北地区最多,赣中地区次之,赣南地区最低;从市域尺度来看,江西省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为较集中,由高至低依次集中在吉安、上饶、赣州、抚州、景德镇5个设区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