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09)
- 2023(17657)
- 2022(14640)
- 2021(13585)
- 2020(11130)
- 2019(25649)
- 2018(25196)
- 2017(47788)
- 2016(25614)
- 2015(28954)
- 2014(28757)
- 2013(28281)
- 2012(26590)
- 2011(23986)
- 2010(24354)
- 2009(22515)
- 2008(22392)
- 2007(20316)
- 2006(17776)
- 2005(15834)
- 学科
- 济(112058)
- 经济(111938)
- 业(75849)
- 管理(73581)
- 企(59493)
- 企业(59493)
- 方法(46083)
- 数学(39749)
- 数学方法(39225)
- 农(39104)
- 中国(32589)
- 财(28013)
- 地方(27780)
- 业经(27651)
- 农业(26108)
- 制(21821)
- 学(21710)
- 技术(20434)
- 贸(19423)
- 贸易(19407)
- 银(18753)
- 易(18742)
- 银行(18715)
- 理论(18402)
- 融(18085)
- 金融(18081)
- 行(17995)
- 发(16507)
- 和(16433)
- 务(16431)
- 机构
- 学院(366946)
- 大学(363889)
- 济(151722)
- 经济(148429)
- 管理(140877)
- 研究(123493)
- 理学(120354)
- 理学院(119003)
- 管理学(116973)
- 管理学院(116261)
- 中国(95192)
- 京(76675)
- 科学(74129)
- 财(70267)
- 农(63489)
- 所(61405)
- 中心(58745)
- 江(57497)
- 研究所(55272)
- 财经(54841)
- 业大(53421)
- 范(49909)
- 经(49680)
- 师范(49421)
- 农业(48545)
- 北京(48335)
- 经济学(46314)
- 州(46086)
- 院(44485)
- 经济学院(41719)
- 基金
- 项目(240714)
- 科学(189965)
- 研究(179544)
- 基金(172632)
- 家(149308)
- 国家(147947)
- 科学基金(127622)
- 社会(114354)
- 社会科(108195)
- 社会科学(108170)
- 省(96787)
- 基金项目(90970)
- 教育(83195)
- 自然(80297)
- 划(80036)
- 自然科(78454)
- 自然科学(78434)
- 自然科学基金(77002)
- 编号(74059)
- 资助(69622)
- 成果(60402)
- 发(56054)
- 重点(54298)
- 部(52828)
- 创(52166)
- 课题(51646)
- 创新(48767)
- 国家社会(47082)
- 科研(45660)
- 教育部(45543)
- 期刊
- 济(174544)
- 经济(174544)
- 研究(107810)
- 中国(79651)
- 农(62255)
- 财(55456)
- 学报(54245)
- 管理(53068)
- 科学(51526)
- 教育(44914)
- 大学(42331)
- 农业(41678)
- 学学(39623)
- 融(37088)
- 金融(37088)
- 技术(35337)
- 业经(31645)
- 财经(26990)
- 经济研究(26710)
- 经(23283)
- 问题(22835)
- 业(21194)
- 技术经济(18804)
- 图书(18411)
- 版(18188)
- 统计(17355)
- 科技(17161)
- 贸(16978)
- 商业(16962)
- 理论(16609)
共检索到559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岳晓文旭 王晓飞 韩旭东 周立
本文结合中国乡村发展实践,对浙江省鲁家村、何斯路村和陕西省袁家村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围绕能人自我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和集体成员赋权,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赋权理论分析框架。本文梳理了基于赋权理论的中国乡村新内源发展机制:一是“外发促内生”,乡村能人自我赋权带来的社会资本能够引入外部资源进而启动乡村产业发展,推动组织赋权;二是“内联促外引”,通过乡村发展资源集聚和关系网络建立,提升乡村产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增强乡村社区所有成员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参与积极性,带动社区赋权;三是“内外相融合”,通过社区内外主体互动生成地方制度,最终在乡村社区整体发展过程中实现所有集体成员赋权。中国乡村赋权实践丰富了赋权理论,基于城乡良性互动的新视角呈现了一个可行的新内源发展行动方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燕凌 陈梦雅
大数据时代运用数字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成为新趋向。文章运用案例分析法,构建“数字赋能-自主治理”解释性分析框架,探究“映山红”数字治理变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可推广之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从公共话语体系的重塑、双向监督机制的完善、公共资源的统筹协调三个维度赋能,为乡村自主治理提供外源动力;外源动力促进村民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与评议权的增强,形成内源动力;外源动力与内源动力融合催生互动-信任-互惠的社会资本,形成混合动力;三重动力共同作用破解自主治理的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三大难题,形成以制度的有效供给破解集体行动困境,从而实现数字赋能促进乡村自主治理。数字赋能乡村自主治理的关键在于识别主要问题,实现精准赋能;强化主体能力,实现个体赋能;契合地域特色,实现“现代性”与“乡土性”的匹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燕凌 陈梦雅
大数据时代运用数字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成为新趋向。文章运用案例分析法,构建“数字赋能-自主治理”解释性分析框架,探究“映山红”数字治理变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可推广之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从公共话语体系的重塑、双向监督机制的完善、公共资源的统筹协调三个维度赋能,为乡村自主治理提供外源动力;外源动力促进村民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与评议权的增强,形成内源动力;外源动力与内源动力融合催生互动-信任-互惠的社会资本,形成混合动力;三重动力共同作用破解自主治理的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三大难题,形成以制度的有效供给破解集体行动困境,从而实现数字赋能促进乡村自主治理。数字赋能乡村自主治理的关键在于识别主要问题,实现精准赋能;强化主体能力,实现个体赋能;契合地域特色,实现“现代性”与“乡土性”的匹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沈国琪 陈万明
在乡村地区林地、耕地、水域等资源禀赋空间差异显著的现实背景下,总结乡村产业发展领先地区的实践经验,给其他地区启发和示范,对全面带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浙江省44个未来乡村创建示范点为研究案例,采用“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技术、组织、环境等维度下不同要素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及其组合形态。研究发现:(1)所有要素一致性水平均低于0.90,不构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产业融合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同的路径中有着一定的普遍性。(2)技术、组织和环境等维度下不同要素组合,形成4类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样化组态,且总体解的一致性水平为0.93,大于阈值0.90,表明这些要素组态形式是未来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3)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组态模式可以概括为生产组织创新型、政策支持引导型、政府主导推动型、数字技术赋能型4大类,分别能够解释37.70%、32.90%、25.60%和28.40%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数。文章拓展了基于要素组态视角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不同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有针对性地强化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发挥现有优势要素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充分激发要素活力、因地制宜制定支持政策等政策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孟庆渡
实现乡村振兴必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村社集体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基于陕西省和县方村的个案研究,结合新内源性发展理论,本文试图从新内源性发展视角呈现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村社本位的乡村产业发展经历了“启动—探索—发展—集聚”的渐进式实践过程,具体表现为社会力量助推、能人型村干部示范、村社统筹和小农户组织化经营等实践样态。村社本位的乡村产业发展是外部环境撬动村社内生发展动力与村社内生发展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村社集体基于内外制度—社会环境的约束形成内在产业调整的驱动力。在乡村精英的带头示范下,村社集体通过制度嵌套、资源统筹和创新网络提升组织统合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主体创新能力。村社本位的新内源性发展实现了产业聚集和关系聚合双重经济与社会效益,最终引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杨铭宇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4)文化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点是价值重塑,文化应当从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剥离出来,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文化空间治理,维护民众文化权益,布局文化产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杨铭宇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4)文化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点是价值重塑,文化应当从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剥离出来,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文化空间治理,维护民众文化权益,布局文化产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常咏梅 危齐敏 李杰丽
为了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解决乡村教师研修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视角,探索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对乡村教师研修的支持作用,并基于活动理论提出了平台支持的可持续专家引领研修模式、平台支持的规模化同伴互助研修模式和平台支持的常态化自主反思研修模式,或将成为乡村教师开展研修的新路径。最后,本文剖析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能为三种研修模式提供科学、专业、客观评价的可行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郑娟尔 苏子龙 王世虎 周伟 贾立斌
土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三资一体属性,这决定了其对乡村振兴具有持续性、关键性作用,土地的资源属性、资本属性和资产属性随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贵州三变、安徽金寨和贵州湄潭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广西集体土地发展旅游产业3个案例进行了佐证。未来的土地管理要更多发挥土地的融资和撬动功能,在清晰界定产权基础上,构建一套保障和促进产权交易的有效机制,探索农民从土地开发、保护、流转中获取更多财产性收入,促进土地"三资一体"转变。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资一体 土地制度改革 三变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任卫红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决策部署应用于解决农村问题之中。林业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下的具体措施之一,其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林业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将其发展成为联结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将会为乡村林业资源和产业振兴搭建起双向互通的桥梁。由高岚、林超和郑彬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一书,以林业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为思路,梳理了林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收录了诸多经典案例,为我国林业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一明 温涛
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破解传统的信贷约束和金融排斥,增强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进而促进产业发展。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和稳健性分析均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在促进程度上,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比数字化程度更明显,并且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分维度的数字化程度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并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扩散效应,推动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助农的生态圈,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的机械和灌溉等物质生产条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现。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唐鑛 刘华 柴静
现阶段,党和国家将创新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工会作为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工会对企业生产创新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对于企业工会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目前学界尚未有清晰和深入地解释。本文基于“嵌入—赋能”视角对4家制造型企业进行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构建出工会促进企业创新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工会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是由外部组织嵌入激活工会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外部力量和内生力量之间的高效联合,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给予“政策”、“思想”、“资源”的支持,又要立足工会自身优势与职能的发挥,对员工进行参与赋能、技术赋能与精神赋能,以此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素质,促进企业创新。此外,技术赋能是工会助力企业创新实践的核心维度,其重要性应给予高度地重视。通过深入挖掘企业工会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不仅有助于丰富现有工会助力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推进工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建章 周立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本文使用扎根理论和纵向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在浙江省“千万工程”20年实践中,如何通过选优配强促进人才振兴,以及由此带来强村富民的累进性成效。研究发现,“千万工程”20年3个阶段的实践,主要是对乡村人才选优配强,实现3个阶段的“强人强村”。依托扎根理论和“过程-事件”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解释性框架: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政府启动“千万工程”,通过选优配强破解了“谁来强村”的瓶颈;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带头人通过村庄经营,运用企业家思维,探索了“怎么强村”的路径;在迈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村集体通过业态营造实现公地培育,回答了“为谁强村”的问题。“强人强村”的实践逻辑表明,政府将村庄能人“引回来”是前提,能人在村庄经营中“有作为”是关键,村集体重视产业公地培育“能带动”是结果。由此,本文从村庄能人视角提出“强人强村说”,对话了“乡村精英说”、“经营村庄说”和“赋权增能说”这3个竞争性解释,为“千万工程”20年实践提供了一个精英再生产的“吸纳-赋权”新解释,也为推动“千万工程”在全国进一步立起“千村引领”之标杆,形成“万村振兴”之势头,提供强村先育人、富民需强村、强村终富民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夏心军
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是其根本目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依赖教育行政资源配送和学校教育机制建设,更应拓展路径赋予教师专业能量和专业能力,实现教育赋能强师,这也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样态。教育赋能应探寻教师专业发展内需,明晰教育赋能的内在教育机理,解析影响赋能效益的影响因子,探寻实施教育赋能新样态,理性面对教育赋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积极完善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支持,厘清教育赋能乡村教师逻辑,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优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教育赋能 乡村教师 专业发展 新样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费伟
为了更好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问题,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英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英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和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英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及优势,进而在赋权理论的纵向放权与横向能力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上,从个人赋权、组织赋权以及社区赋权3个层面提炼出英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
赋权理论 乡村振兴 振兴机理 治理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