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74)
- 2023(11062)
- 2022(9388)
- 2021(8433)
- 2020(7074)
- 2019(16016)
- 2018(15860)
- 2017(30122)
- 2016(16684)
- 2015(18794)
- 2014(18818)
- 2013(18288)
- 2012(16979)
- 2011(15258)
- 2010(15531)
- 2009(14496)
- 2008(14019)
- 2007(12940)
- 2006(11568)
- 2005(10656)
- 学科
- 济(64821)
- 经济(64723)
- 管理(50112)
- 业(44475)
- 企(35822)
- 企业(35822)
- 方法(27630)
- 数学(24400)
- 数学方法(24168)
- 财(21329)
- 农(18676)
- 中国(18175)
- 制(17814)
- 贸(15907)
- 贸易(15901)
- 易(15590)
- 学(15373)
- 业经(13995)
- 体(13138)
- 出(12580)
- 地方(12476)
- 农业(12019)
- 银(11825)
- 银行(11767)
- 务(11407)
- 财务(11370)
- 融(11337)
- 金融(11330)
- 财务管理(11328)
- 行(11277)
- 机构
- 大学(238278)
- 学院(236063)
- 济(98459)
- 经济(96392)
- 研究(85348)
- 管理(84877)
- 理学(72262)
- 理学院(71420)
- 管理学(70118)
- 管理学院(69697)
- 中国(64689)
- 科学(52168)
- 京(50894)
- 财(49488)
- 农(47430)
- 所(44294)
- 研究所(40017)
- 中心(38679)
- 业大(38590)
- 江(38048)
- 财经(37727)
- 农业(37622)
- 经(34209)
- 经济学(31661)
- 北京(31554)
- 院(31231)
- 范(29177)
- 省(28899)
- 州(28855)
- 师范(28708)
- 基金
- 项目(158984)
- 科学(124340)
- 基金(115529)
- 研究(113034)
- 家(103231)
- 国家(102405)
- 科学基金(85921)
- 社会(72706)
- 社会科(69013)
- 社会科学(68999)
- 省(62566)
- 基金项目(60271)
- 自然(55398)
- 自然科(54123)
- 自然科学(54101)
- 自然科学基金(53193)
- 划(53095)
- 教育(52748)
- 资助(47699)
- 编号(44045)
- 成果(37014)
- 重点(36690)
- 部(35873)
- 发(34081)
- 制(33028)
- 创(32956)
- 课题(32331)
- 创新(31048)
- 国家社会(30985)
- 科研(30572)
- 期刊
- 济(109580)
- 经济(109580)
- 研究(72529)
- 中国(54690)
- 学报(44670)
- 农(43241)
- 财(40466)
- 科学(37840)
- 大学(33718)
- 管理(32891)
- 学学(31911)
- 农业(28592)
- 教育(27252)
- 融(23257)
- 金融(23257)
- 技术(19923)
- 财经(19613)
- 经济研究(18183)
- 经(16947)
- 业经(16469)
- 业(15040)
- 问题(14745)
- 贸(13473)
- 版(12765)
- 业大(12098)
- 国际(11665)
- 科技(11020)
- 世界(10904)
- 技术经济(10835)
- 统计(10558)
共检索到368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庞波
我国体制外经济部门的融资限制有金融抑制理论阐述的原因,也有所有制惯性和市场发育过程的因素;在资金循环的存量、流量规模分析上,地下金融、非正规金融、体制外融资市场、体制外融资行为提供了不同的衡量角度;资金要素配置体系向体制外经济部门的资金溢出渠道包括银行信贷资金的漏出、非正规融资、企业内源融资和开放条件下的资金信用关系;对不同融资渠道的规模估算和前景预测,可以总结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资金要素配置 体制外增长 体制外融资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彭镇华 廖进球 习明明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面板计量动态Arellano-Bond的方法,实证检验了资本配置效率及其与投资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使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只有当投资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才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第二,资本配置效率与投资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第三,投资和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但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小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俊红 王钺 蒋伏心 李婧
本文旨在考察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否通过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理论分析这一机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考虑不同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促进区域之间研发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创新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俊红 王钺 蒋伏心 李婧
本文旨在考察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否通过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理论分析这一机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考虑不同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促进区域之间研发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创新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刚
本文估计了中国的R&D回归方程,重点讨论了制度对R&D效率和R&D溢出吸收效率的影响,主要发现包括:本地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了阻碍作用,本国其他地区的R&D溢出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效应,但却不具有稳健性;外国R&D溢出资本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且贡献远远超过了本国的R&D资本;制度是决定本地的R&D效率和R&D溢出吸收效率的基础性因素,产权制度更完备的地区,不仅当地R&D资本的效率更高,而且当地在利用本国和外国两种R&D溢出资本时的效率也更高。
关键词:
R&D溢出 制度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国庆 张中元
本文利用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1999—2008年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产业中FDI水平溢出效应、前向溢出效应和后向溢出效应以及环境污染排放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FDI的技术溢出最可能发生在后向联系中,FDI水平溢出效应、前向溢出效应不明显;环境污染不利于产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FDI水平溢出效应减缓了环境污染对产业生产率的不利影响,而FDI的前向技术溢出与后向技术溢出对环境污染的边际效应不明显;FDI水平溢出效应降低了各环境污染指标的单位销售额排放量,而FDI后向溢出效应增加了各环境污染指标的单位销售额排放量,因此FDI后向技术溢出中有一部分是向上游产业提供了高污染排放技术而提高...
关键词:
FDI溢出效应 环境污染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管卫华 吴小妮 王浩 张惠 吴连霞
生产要素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基于1990—2020年29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Mann-Kendall方法将中国市域经济增长划分为1990—2012年和2013—2020年两个阶段,进一步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不同阶段生产要素变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经济始终保持增长趋势,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区已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转移到内陆地区,增长格局由明显的“东西”差异向“东西”和“南北”差异并存转变。(2)生产要素变动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资本存量比重大的区域由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连片分布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同时在中西部的核心城市零星分布;从业人员增量格局中东南高、西北低的局面始终存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资本深化水平和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上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深化程度和效率较高的地区仍为几个核心城市群。(3)生产要素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别,两个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主要促进作用的要素分别是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从业人员数。研究结果可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乔颖丽
一、农户生产要素配置的一般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为此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作为要素配置的准则;而在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中的生产者,尽管有各自不同的生产目标,其生产目标也有层次性可分,也不可否认其有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愿望。无论是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杰
“体制外”产出获得持续增长是中国渐进改革得以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问题是,在大部分金融资源被国有银行配置给“体制内”企业的情况下,“体制外”产出究竟是依靠什么获得增长的呢?作者认为,改革初期“体制外”经济本身的低资本需求与内源融资是问题的关键;而当“体制外”经济进入高资本需求阶段时,地方政府又通过一定的金融安排(包括民间金融安排)为其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持。结果,与“体制内”产出的国家金融支持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金融安排的“三元结构”,从而使转轨中的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
关键词:
“体制外”增长,金融安排,金融三元主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维林 程倩 余泳泽
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溢出传导效应打破了技术进步的独立性假设,而以往全要素生产率测算较少考虑网络循环效应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来考察技术进步的网络传导效应,结合“空间—时变”随机前沿参数估计方法和国内国际循环外溢乘数的分解,实证考察了双循环条件下国家和产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其中国际循环的网络效应在金融危机后受全球价值链收缩的冲击较大,而国内循环的网络效应则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内生动力,制造业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对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推动世界技术进步的重要引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天勇
解释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奇迹,应当以其四十余年特长周期的二元体制为分析框架。1978—2018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51%,中国经济广义技术进步TFP年均增长率为1.00%,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的TFP年均增长率为2.49%,也就是说GDP增长部分的26.18%为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的TFP所贡献的。改革TFP从结构上分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的TFP和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所带来的从零到市场价格溢值的TFP;1998年以前,改革TFP来自前者,1998—2018,GDP年均增长率为9%,其中广义技术进步TFP年均增长1.00%,要素市场化改革TFP年均增长0.79%,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TFP年均增长1.37%,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溢值TFP年均增长率占这一阶段总改革TFP年均增长率的63.43%。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增长来源是农村城郊集体土地从征用到有偿和竞价出让从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其中,收入法上,土地出让金部分没有计入政府分配项下;支出法上,却发生了购地投资;生产法上,从数据观察,可能还是按照居民和企业自己居住和使用的住宅、楼宇和厂房给自己交纳地租和物业费的核算规则,计入了房地产业增加值,还有一部分以居民住宅按揭和房地产商开发贷款利息渠道计入了金融业的增加值。这里发生了一个核算上的谬误,政府和居民收入分配占GDP比重,前者太低而后者太高,与财政部和统计调查数据相差太远。1992—2020年,出让土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6.98%,出让价格年均上涨32.99%,地方财政累积收取土地出让金为589 139亿元。但房地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从1997年的1.58%上升到2020年的7.34%。其变动的大部分来自土地资产化从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还存在着巨额的被二元体制扭曲禁锢的生产要素,也存在着巨额的城乡不能够交易的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性土地和住宅。二元体制停止转轨的自然经济增长率到2035年前年均可能在2.50%左右。如果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继续提高体制性剩余要素的利用效率,并且在坚持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原则下放开土地和住宅使用财产权交易,释放资产化改革从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到2035年年均可获得3个百分点左右新的增长潜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世林 葛珺沂
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应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对比在文化体制改革三阶段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动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完全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而考察期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2)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试点涉及较多地区和单位的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3)文化体制改革推广后,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来自于中西部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提高文化产业技术效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天勇
文章分析了1978-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认为其高速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生产率,以及土地有偿出让和城镇住宅商品化改革获得财富溢值。如何使定性的体制能够成为经济分析中的内生变量,是转轨经济学研究至今没有解决的难题。文章从渐进转轨和二元体制视角,寻找生产、不动产、分配和需求各领域中市场经济状态下的标准值,还有计划行政干预下的偏差值,二者相互比较求出差值,分类定义为流量通过大小的闸口连续变量和能不能通过的开关变量,并将其组合入生产函数及其供给-分配-需求联立运算模型之中。以此数理逻辑方法,进行体制改革内生推动经济增长的分析,解释了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动力来源。经仿真测算,中国无论是在供给领域,还是在需求方面,都蕴藏着规模可观的体制剩余和市场潜力。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未来11年可以释放在二元体制中巨大的生产能力、财富潜能和市场需求潜力,使经济增长能够达到平均5.5%的速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启超 王兵 彭睿
人才配置"脱实向虚"倾向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金融业-制造业人才配置的角度,使用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人才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城市和企业变量的前提下,人才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倒U形"影响,金融业-制造业人才配置的拐点是1.10。对于中国283个地级市来说,有273个城市人才配置过度偏向金融业,有限的人才资源过度配置到金融业显著降低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考虑遗漏变量、反向因果以及行业门槛导致的核心解释变量测度误差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并使用房地产—制造业人才配置进行回归和安慰剂检验后,主要结论仍稳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把高质量的人力资本配置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继续增长2.7%,这一结果具有经济显著性。此外,行业异质性分析表明,人才配置偏向金融业对高技术制造业和非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且高技术制造业人才配置拐点左移。据此,文章建议,政府应重视人才配置过度偏向金融业的现象,可以根据高技术制造业和非高技术制造业的异质性来确定不同的子目标,以实现招才引智振兴实体经济。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勇
跨国外包可以通过中间品或资本品的进口、出口及合作研发等多种渠道,并以竞争、示范和模仿等横向机制和产业间关联的纵向机制实现技术知识外溢。本文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构建专利知识溢出方程,分别检验中美外包体系中的进口、出口及合作研发三条技术外溢渠道对中国当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外溢效应显著为负,进口和合作研发外溢效应显著为正,且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合作研发和进口的外溢效应随着行业的技术水平所处位点的提高而显著增大,但二者对中等技术行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却不显著;在中美外包体系中,我国制造业企业已难以通过"出口中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亟待转变中美外包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进口中学"和"合作中学"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
关键词:
中美外包体系 专利知识外溢 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要素配置的市场化:1978-1999
双循环视角下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关联效应
中国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与增长源泉——基于10大行业的经验研究
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力与溢出效应——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特征: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溢出的视角
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服务业FDI技术溢出与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的实证检验
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中国种植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核算、动态演进与空间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