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5)
- 2023(2292)
- 2022(1933)
- 2021(1852)
- 2020(1586)
- 2019(3748)
- 2018(3569)
- 2017(7449)
- 2016(3925)
- 2015(4395)
- 2014(4391)
- 2013(4397)
- 2012(3976)
- 2011(3388)
- 2010(3485)
- 2009(3209)
- 2008(3295)
- 2007(3147)
- 2006(2799)
- 2005(2749)
- 学科
- 业(16648)
- 管理(15873)
- 企(15446)
- 企业(15446)
- 济(15296)
- 经济(15275)
- 财(9196)
- 务(7714)
- 财务(7712)
- 财务管理(7697)
- 方法(7528)
- 企业财务(7468)
- 制(7280)
- 银(7157)
- 银行(7155)
- 融(7030)
- 金融(7030)
- 数学(6914)
- 数学方法(6895)
- 行(6878)
- 体(4730)
- 体制(4423)
- 中国(4128)
- 市场(3916)
- 贸(3579)
- 贸易(3574)
- 易(3463)
- 制度(3151)
- 度(3151)
- 业经(2984)
- 机构
- 大学(54365)
- 学院(53704)
- 济(25870)
- 经济(25303)
- 管理(22582)
- 中国(18711)
- 理学(18495)
- 理学院(18367)
- 管理学(18242)
- 管理学院(18137)
- 研究(16933)
- 财(15738)
- 财经(12080)
- 京(11214)
- 经(11059)
- 融(9482)
- 金融(9312)
- 中心(9299)
- 财经大学(9294)
- 银(9192)
- 银行(8662)
- 经济学(8510)
- 所(8281)
- 江(8255)
- 行(7841)
- 经济学院(7636)
- 人民(7629)
- 北京(7470)
- 科学(7184)
- 商学(7018)
共检索到91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唐涯 朱菲菲 徐建国
中国资管市场现状规模和机构截至2016年底,我国资管市场总规模已达104.2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额(74.41万亿元)的140.09%,与2012年底相比,资产规模翻了4.63倍,年均增速46.68%,远超同期GDP增速。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释:从基本面上看,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存款总额呈快速增长状态,从6.43万亿元增长至2016年末的60.65万亿元,财富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唐涯 朱菲菲 徐建国
中国资管市场现状规模和机构截至2016年底,我国资管市场总规模已达104.2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额(74.41万亿元)的140.09%,与2012年底相比,资产规模翻了4.63倍,年均增速46.68%,远超同期GDP增速。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释:从基本面上看,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存款总额呈快速增长状态,从6.43万亿元增长至2016年末的60.65万亿元,财富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赵英杰
证券监管套利是市场主体为规避监管的主动性市场行为。本文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实际,从原因、形式、积极意义与合法性等方面对证券监管套利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不应简单否定证券监管套利行为,而应当充分利用证券监管套利行为的激励作用,促进证券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规范证券监管套利行为,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
资本市场 证券监管 监管套利 监管协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于秋丽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化的重要环节,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资源配置均衡化的同时,企业的异质性特征会更加明显,也会存在更多的监管套利空间。本文以2000年到2018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通过行业(银行业、非银行业)分组和企业性质(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分组,实证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监管套利和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缓解了资源配置的约束程度,但也给银行业带来了更多的监管套利机会,提升国有企业获利能力的同时,也加剧了非国有企业的竞争程度。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监管套利 资源配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时辰宙
监管套利是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之一,也是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重要原因。通过本次危机,监管套利对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套利行为的盛行已将监管体系的漏洞暴露无遗。对监管套利进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改革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还是对避免今后类似危机的重演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以监管套利的内涵与实质为起点,分析了产生监管套利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性地探究了减少监管套利机会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金融监管 监管套利 监管体系 监管差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卢海峰 刘子宪
经济脱实向虚近来备受关注。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的最大主体成分,其在"脱实向虚"浪潮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本文从商业银行与监管当局的套利博弈出发,梳理了商业银行套利博弈下的四大资金空转模式及其蕴含的风险,对套利博弈下的信用创造机制的异化进行了阐述,运用GVAR模型对套利博弈下信用创造异化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套利 信用创造 货币政策效果 监管优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红贵
本文对监管套利的内涵,特别是当前基层商业银行监管套利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揭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综合监管、平台监管、依法监管和责任监管的四大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
基层银行 监管套利 监管规则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百花
监管资本套利产生于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框架的缺陷,其根源是银行最优资本和监管资本要求的不一致。在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仍然面临监管资本套利的问题。监管资本套利在对银行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应从短期、中期和长期对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管理和监管分阶段进行改革。
关键词:
监管资本套利 巴塞尔协议 证券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庆劼
监管套利是市场主体利用制度间的差异性或制度内部的不一致性,为降低成本或获得利润而设计的一系列交易。近年来许多重要的金融事件,无论是对冲基金掀起的金融风暴,还是资本玩家设计的借壳上市,都可以从监管套利这一角度找到逻辑支撑。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性契约,监管套利正是在监管契约自身内在特点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其有五种模式:从一个监管主体转到另一个监管主体;从一种市场主体身份转为另一种市场主体身份;从一种业务形式转换成另一种业务形式;从一个时间段转移到另一个时间段;从一种核算制度转入另一种核算制度。
关键词:
监管制度 监管套利 不完全契约 法律规避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思翀 肖振拯 冯晓健
本文基于全球95个国家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银行监管与外资银行进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监管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机制,同时探讨金融开放对二者关系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外资银行倾向于进入监管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进行监管套利。换言之,严格的银行监管抑制了外资银行进入。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国的金融开放水平越高,银行监管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程度越大,即金融开放在银行监管套利的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银行监管主要是通过减少绿地投资这一中介渠道抑制外资银行进入。
关键词:
监管套利 金融开放 外资银行 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万晓莉 郑棣 郑建华 严予若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高速发展已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监管套利的视角,以商业银行为主线,结合相关金融监管措施与影子银行的业务数据,就中国影子银行套利模式的演变路径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单一通道与多重通道模式,并详细剖析了其监管套利的动因。研究发现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套利模式的演变是与监管措施不断博弈的结果,但根本动因体现为监管资本套利、存贷比套利以及信贷额度和投向套利,最后本文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影子银行 监管套利 演变路径 套利动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路 陈珏津
什么力量驱动了中国影子银行活动在2011年后的高速发展?本文从地方债务和商业银行监管套利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2008—2010年的“四万亿”财政刺激时期向商业银行借入大量债务。2012年债务逐步到期后,面临日益严格监管的商业银行选择通过影子银行业务继续为融资平台提供融资,从而推动了影子银行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中国商业银行和融资平台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1)商业银行在财政刺激时期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敞口越大,2012年后进行的影子银行活动的规模越大;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银行样本中。(2)在面临严格监管的情况下,融资平台更多地通过影子银行工具进行融资,以偿还到期债务。(3)非国有银行积极从事影子银行的现象体现在区域性经营样本、高市场化程度地区样本以及东中部地区样本中。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影子银行运行规律、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制订相应监管政策具有理论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国绪
存贷比监管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商业银行具有巨大影响。目前,无论是从货币供应量控制角度而言,还是从流动性的微观审慎监管角度而言,存贷比监管的意义都已经较为有限。由于存贷比分子中的贷款并不包括表外业务、同业业务等非贷款科目,而资产在不同科目之间的转移成本又相对有限,所以存贷比指标约束下的监管套利难以避免。在西方国家,监管套利的主要对象是资本充足率;但在我国,监管套利的主要对象是存贷比。本文旨在分析存贷比监管套利的运作模式与运行逻辑,并对制度的矫正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庆劼
监管资本套利,产生于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框架的缺陷,是一种利用资本监管制度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制度内部的不协调性,运用某种手段在不改变实际风险水平的情况下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的行为。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探讨: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所获得的收益在银行与资金需求方之间的配置比例;针对某种资产的监管资本套利,对其他资产供求双方所产生的隐性套利收益的表现形式及其归属程度;由商业银行异质性所导致的监管套利顾客现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市场对于套利者与非套利者的逆向选择等等,认为银行监管部门应适当引导符合政策意图的套利行为,提高政策引导调控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