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36)
2023(17456)
2022(15035)
2021(13697)
2020(11618)
2019(26377)
2018(25904)
2017(50125)
2016(27296)
2015(30451)
2014(30240)
2013(30152)
2012(27822)
2011(25454)
2010(25445)
2009(23856)
2008(23206)
2007(20594)
2006(18388)
2005(16352)
作者
(82247)
(68724)
(68326)
(64798)
(43671)
(33050)
(30691)
(26817)
(26068)
(24422)
(23454)
(23180)
(22056)
(21763)
(21290)
(21052)
(20463)
(20404)
(19707)
(19522)
(17225)
(16995)
(16605)
(15553)
(15382)
(15234)
(15121)
(14954)
(13960)
(13394)
学科
(126199)
经济(126042)
管理(83957)
(75890)
(62799)
企业(62799)
方法(52462)
数学(45908)
数学方法(45505)
(31212)
(29916)
中国(29393)
地方(26991)
(26388)
业经(25940)
(24110)
农业(20370)
(20042)
贸易(20031)
(19341)
环境(19114)
(18662)
财务(18590)
财务管理(18554)
(18223)
企业财务(17662)
(17518)
金融(17514)
(17391)
银行(17324)
机构
大学(403575)
学院(399670)
(168228)
经济(164836)
管理(155469)
研究(138475)
理学(134858)
理学院(133317)
管理学(131138)
管理学院(130416)
中国(101518)
科学(85722)
(85434)
(77210)
(70571)
(68892)
研究所(64346)
财经(61978)
业大(61965)
中心(61377)
(58285)
(56261)
农业(54175)
北京(53810)
经济学(52168)
(50728)
师范(50152)
(49534)
经济学院(46825)
(46634)
基金
项目(273860)
科学(214379)
基金(200122)
研究(194951)
(176359)
国家(174972)
科学基金(149197)
社会(125365)
社会科(118919)
社会科学(118889)
基金项目(106330)
(105607)
自然(97674)
自然科(95284)
自然科学(95259)
自然科学基金(93604)
(89180)
教育(88385)
资助(82349)
编号(77273)
成果(62450)
重点(61453)
(60605)
(58362)
(56462)
课题(53006)
创新(52868)
国家社会(52422)
科研(52353)
教育部(51843)
期刊
(187324)
经济(187324)
研究(119042)
中国(74311)
学报(69180)
(62090)
科学(60752)
(58610)
管理(57207)
大学(51386)
学学(48777)
农业(41898)
教育(36612)
(34358)
金融(34358)
技术(32226)
财经(31676)
经济研究(30681)
业经(28279)
(27094)
问题(24258)
(21214)
技术经济(20204)
科技(19256)
图书(18916)
(18885)
理论(18726)
资源(18067)
(17858)
现代(17458)
共检索到5872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詹江  鲁志国  
本文利用异质性资源错配模型,研究中国各省之间资源错配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阐述了该机制导致的中国经济地区差异。得到的结论是中国要素市场扭曲导致TFP损失随着改革进程逐步下降,自1992年以来,要素市场扭曲包括资本和劳动扭曲程度大幅度减小,中国经济差距的影响也逐步加大。到2016年,扭曲的减少带来的显著影响是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至少25%,造成地区差异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中央政府通过高度自主的国有部门向不同地区重新分配资本的干预过程有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明生   郑玉璐   姚笛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该作用的有效发挥与地区的比较优势息息相关。文章采用2006—2019年中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整体上会显著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但从阶段变化上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呈现出第一阶段缩小、第二阶段扩大的变化趋势。机制分析表明,虽然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提高地区技术比较优势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但是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降低地区劳动力和资本比较优势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加明显,同时生产率比较优势的渠道作用在现阶段不能有效发挥。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较高、配套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尤为突出。文章结论对于在工业机器人应用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建华  邹凤明  
本文就资源错配的实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资源错配的影响因素及其测度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述评,着重分析了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资源在产业部门间的错配及其影响、金融扭曲引发资源错配等领域的问题,探讨了资源错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未来资源错配问题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的新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平忠  
由于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技术条件的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推动肯定是不相同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分别考察具有不同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引入了一个包含异质型流动人口变量的函数,并对1985-1990年期间我国分地区流动人口的素质状况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仅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就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大约72.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价值;而分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也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对中部来说,在此期间的流动人口不管是从对劳动力数量的增长贡献上,还是从对本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贡献上,都对本地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何艳  安增科  
本文通过泰尔指数将地区经济差距和投资差距量化,并对两者之间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投资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大于地区经济的不均衡,而且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动趋势,到90年代后期则出现背离。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力资本等带来的投资效率提高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区经济差距是投资数量与效率的地区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何艳  
中国地区投资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大于地区经济的不均衡,而且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动趋势,到90年代后期则出现背离。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力资本等带来的投资效率提高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区经济差距成为地区投资数量与效率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传勇  刘学良  
本文创新性地从房价上涨的视角对我国地区经济收敛趋缓现象做出解释。文章首先提出房价会影响劳动力流迁和企业选址决策进而影响地区经济收敛的理论机制,接着采用2000—201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以大中城市为样本的中国经济发展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趋势,高房价会抑制这一趋势并拉大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不考虑时间效应时,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为0.129%;而考虑时间效应时,经济增长收敛速度会提高0.194%。受房价因素的影响,地区经济收敛趋势依赖于与房价的共同作用,经济增长本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传勇  刘学良  
本文创新性地从房价上涨的视角对我国地区经济收敛趋缓现象做出解释。文章首先提出房价会影响劳动力流迁和企业选址决策进而影响地区经济收敛的理论机制,接着采用2000—201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以大中城市为样本的中国经济发展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趋势,高房价会抑制这一趋势并拉大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不考虑时间效应时,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为0.129%;而考虑时间效应时,经济增长收敛速度会提高0.194%。受房价因素的影响,地区经济收敛趋势依赖于与房价的共同作用,经济增长本身不再收敛,甚至呈现出发散的趋势;且这一效应存在明显的时间段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何艳  彭仁星  
文章基于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的数据,采用传统收敛和空间收敛两种模型探讨了对外开放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经济总体上趋于绝对收敛,并且在空间关联作用下开放兼具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快经济收敛的效应,有效缩小了地区经济差距;对外开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在全面扩大开放的同时,既要实施差异化开放策略,又要强化开放联动,才能更好地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霞  荆林波  
文章考察了网络零售对我国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在采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统计指标对网络零售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揭示了网络零售影响地区差距的机制,并利用2013-2016年全国及各省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内部省际差异最大,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是区域网络零售差异的主要来源;(2)网络零售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内在机制在于电商发展的技术外溢效应,网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网络消费带动投资、劳动力就业而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以及消费外流而造成的漏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裴延峰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特征及其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方法: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高度化两个层面,测度2000~201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采用Theil指数测度其空间差异,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阶梯式”的分布格局,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分时期考察结果则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逐步提升并超过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分地区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不同,东部地区应注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则应该两者并重,西部地区应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上发力。研究创新:从关系数据视角,应用二次指派程序揭示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价值:从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为理解地区经济差距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石磊  高帆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渐趋拉大与经济整体的高速增长同样引人注目,本文基于结构转变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实证性地讨论了中国31个省份1978 ̄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性原因。结果显示:以1990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有一个先缩减、后增加的“U”型变化轨迹。1978 ̄1990年的差距缩小主要源于东部高收入地区的内部收敛,而1990 ̄2004年的差距扩张主要源于中部中等收入地区和东部高收入地区的省际发散。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导致上述变化的是地区之间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程度的同步性有所变化;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海利  
2006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简称"新机制"),在义务教育投入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公平。本文采用200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评估了这一财政改革的实施成效,对其在缩小地区间投入差距的成效进行了严谨的社会科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新机制"政策的实施使全国义务教育投入水平出现了整体增长,但西部地区增长率高于非西部地区的显著水平并不高,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在缩小地区间投入方面的成效仍需提高。原因主要在于以"中央大规模增加转移支付"为特征的"新机制",挤出了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本身对教育投入的努力,西部地区政府教育偏好的提高并没有因为"新机制"的实施而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吕承超  索琪  杨欢  
研究目标: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背景下,探究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1978~2017年省际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总体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和地区内差距分别为"东中西"和"南北"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东西"方向地区之间经济差距大于"南北"方向。全样本QAP回归结果表明,人均资本、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数量型因素是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主导力量,而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等质量型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分时期、分年度和分地区的QAP回归结果存在异质性。研究创新:从"东中西"和"南北"两个视角,全面、系统地测度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变化趋势,并识别差距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价值:揭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趋势和差距来源,为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远东  裴馨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中国政府当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投资方向,其将如何影响地区收入分配格局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04—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区位、互联网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程度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宽带中国”战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第三,在东部、互联网发展水平高、交通基础设施发达地区,“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明显。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并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