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80)
2023(11395)
2022(9146)
2021(8432)
2020(7041)
2019(15887)
2018(15673)
2017(30707)
2016(17133)
2015(18933)
2014(19035)
2013(18727)
2012(17018)
2011(14958)
2010(15269)
2009(14130)
2008(14612)
2007(13040)
2006(11933)
2005(10863)
作者
(48190)
(40113)
(39708)
(38576)
(25608)
(19092)
(18350)
(15339)
(15176)
(14624)
(13818)
(13443)
(13010)
(12942)
(12813)
(12281)
(12028)
(12012)
(11446)
(11436)
(10236)
(9864)
(9771)
(9200)
(9103)
(9010)
(8867)
(8856)
(8151)
(7940)
学科
(65888)
经济(65834)
管理(56842)
(52729)
(42694)
企业(42694)
(35789)
方法(25989)
数学(23045)
数学方法(22768)
(21913)
(21701)
中国(21167)
税收(20469)
(20302)
(18753)
财务(18721)
财务管理(18671)
企业财务(17843)
(16758)
业经(15595)
财政(15452)
地方(14895)
农业(13931)
(12776)
(12590)
(12427)
(11986)
(11238)
银行(11207)
机构
学院(236479)
大学(234107)
(99617)
经济(97561)
管理(88818)
研究(81677)
理学(75696)
理学院(74891)
管理学(73659)
管理学院(73210)
中国(64366)
(59878)
(49598)
科学(49124)
财经(42302)
(42192)
(40517)
(38548)
(38252)
研究所(37421)
中心(36787)
业大(33577)
农业(31538)
北京(31246)
经济学(30982)
财经大学(30878)
(29552)
(29369)
(29078)
师范(29044)
基金
项目(151637)
科学(119569)
研究(111614)
基金(110413)
(96379)
国家(95584)
科学基金(81926)
社会(71827)
社会科(68341)
社会科学(68321)
(58892)
基金项目(57113)
自然(51803)
自然科(50492)
教育(50479)
自然科学(50479)
自然科学基金(49625)
(49070)
资助(45927)
编号(45793)
成果(38613)
重点(34484)
(33784)
(33251)
课题(31302)
(30688)
国家社会(30444)
(29829)
创新(28835)
教育部(28797)
期刊
(112756)
经济(112756)
研究(77780)
(51172)
中国(49229)
学报(36586)
(36525)
管理(32464)
科学(32393)
大学(27384)
学学(25776)
农业(24807)
(23357)
金融(23357)
教育(22551)
财经(20849)
经济研究(19160)
技术(19074)
(18187)
(17922)
业经(17711)
(15967)
问题(15098)
税务(14199)
(13372)
财会(12831)
会计(12496)
(11995)
技术经济(11403)
(11214)
共检索到372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香菊  高锡鹏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财税政策结构化影响的多部门竞争均衡资源配置模型,提出了“降错配、提质效”的三种财税政策结构化调控机制。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统计数据测度、分析省域资源错配变动特征,实证检验了资源错配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和财税政策结构化调控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1)中国当前处于资本过度配置、劳动力和公共品配置相对不足的错配状态,存在资本无序扩张、劳动力流动约束和公共品供给不足且非均等化等问题。(2)资本过度配置程度加剧抑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和公共品由配置不足向适度配置转变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3)税制结构、直接税结构和财税收支结构等财税政策结构化调控机制能够分别有效缓解资本、劳动力和公共品错配困境,从而间接推进宏观经济效率提高。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国碧  
文章探讨了财税激励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并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分析其中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讨论不同性质企业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财税激励政策有效提高了企业的价值;对其中的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财税激励政策可以正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企业价值;基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组检验,发现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更显著。本文研究丰富了财税激励政策的相关文献,同时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验证了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曹婧  
随着地方政府土地融资模式从土地财政转向土地金融,土地的金融属性成为评估“以地谋发展”经济贡献的关键变量。本文使用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土地融资数据,基于土地和金融资源双重错配的视角,考察土地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融资平台债务扩张引致的土地金融化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一效应在土地价格扭曲严重和非标债务占比较高的地区,以及非国有企业样本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土地金融化一方面通过强化土地引资竞争,造成低生产率企业以低成本购置大量工业用地;另一方面使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具有信贷优势的国有企业和以低成本占用土地的低生产率企业,由此产生的土地和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本文不仅拓展了已有文献关于土地出让影响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损失的研究,也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屹山  胡茜  
本文在对投入要素质量进行刻画的基础上构建资源错配模型,得到对全要素生产率更为细致的因素分解,利用中国1996-2012年八大行业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各行业资本和劳动错配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正负作用,并考察了要素质量提升对经济增长的相对影响。我们发现:要素错配变动效应和要素质量提升对经济增长影响重大,其中工业的资本错配变动效应最大,是经济中资本错配变动效应的主要来源;农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劳动错配变动效应最大;相比于资本错配状态的大幅度改善,各行业劳动错配状态仍存在改善空间。因此,继续增强对各投入要素市场的改革力度、进一步降低资本和劳动的流动障碍将会促进要素配置效率和要素质量的提升,进而释放新的增长动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西贝  李海燕  
以创新要素为切入点,构建资源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框架,通过计算2010—2020年中国第二产业A股上市公司实物资本、劳动力和创新要素的配置水平与加总TFP,对两者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第二产业要素市场存在明显错配,创新要素配置失衡水平显著高于实物资本和劳动力,且创新要素对实物资本和劳动力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能够有效降低两者的扭曲程度。要素配置水平和TFP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产业发展初期能够通过对要素的偏向性配置提升TFP水平,但长期持续的资源配置扭曲则会抑制TFP的增长。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三种要素的配置状况在行业、股权性质以及地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有效性。故中国应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结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星媛  白俊红  
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从生产要素动态流动的视角,分析了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影响资源配置,进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大陆分省区面板数据,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有助于改善资源的错配,并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采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不同的生产函数以及要素流动测度方法之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区域间的要素流动,通过效率机制和价格机制,促进了资源错配的改善。本文结论为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改善资源错配,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静婷   杨默如  
文章利用手工收集测算的2011—2020年285个地级市政府税收努力数据匹配上市企业数据,分析税收努力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税收努力显著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第二,税收努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税收努力对于非沿海企业、财政支出占比和税收返还比例较高城市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市属国企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效应。第三,税收努力通过缓解资源错配有效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上述结论表明,应充分发挥政府财税政策资源配置职能、建立健全政府税收征管机制和增强地方财政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铠豪   王依冉   郝云飞  
在我国供给侧的传统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的背景下,探讨减税政策能否提供关键的税制动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借助2008年“两税合并”减税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运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了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国际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税合并显著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影响企业的研发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两税合并通过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了企业的出口表现并增加了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规模,即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减税政策、适当降低行业集中度、切实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以“内部减税降费”应对“外部加征关税”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  牛泽东  
研究目标:以2008~2017年中国工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测算资源错配所造成的各所有制、地区、行业层面以及工业总体层面TFP损失,分解工业总体TFP损失,明确类型(所有制、地区及行业)内和类型间的具体贡献。研究方法: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刻画生产要素配置偏离等边际产出原则对不同层面工业TFP的多维度影响,基于反事实分析,进一步分解类型内与类型间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资源错配程度高于其他所有制;地区的资源错配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东部和中部的资源错配程度较低;制造业的资源错配程度相对高于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如果达到美国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标准,中国工业上市公司总体TFP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0.35~0.9倍;不同类型(所有制、地区或行业)内部资源错配与不同类型(所有制、地区或行业)之间资源错配大约分别可以解释总体工业上市公司TFP损失的一半,且不同行业之间的错配程度大于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错配。研究创新:在Hsieh和Klenow (2009)提出的资源错配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将所有制、地区及行业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同时考虑了类型内和类型间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价值:为进一步推动工业结构改革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传喜  王修梅  
采用Hsieh等的模型方法,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模型及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模型测算不同地区和行业2006—2017年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地区层面,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扭曲程度较严重,东、中部地区总体扭曲程度较严重。在行业层面,农垦和畜牧业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相对过剩、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种植业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配置不足、人力资源配置相对过剩。从农业的TFP发展潜力看,如果有效消除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每个地区和每个行业的TFP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申烁  李雪松  党琳  
本文探寻了我国省级层面融资成本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降低融资成本对提升企业TFP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融资成本与企业TFP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助于提升企业TFP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处理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融资成本主要通过影响资源错配作用于企业TFP。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融资成本对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非高新企业以及非僵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该类型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金融“脱虚向实”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少辉  余泳泽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还有显著的提升空间,而目前的地方政府财税体制可能是阻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制度约束。那么,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究竟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何种影响?文章利用2004-2013年2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研究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上涨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真实影响,并以此为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提供新的解释。研究表明:(1)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中心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扩张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土地出让过程中,地方政府抬高商服住宅用地价格以"横向补贴"工业用地低价出让的模式,导致土地价格和土地要素资源配置的扭曲,进一步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土地出让收入的扩张对全要素生产率各组成部分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土地出让收入上涨既带来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也明显地抑制了城市的技术进步(TP)和技术效率水平(TE)。(3)微观机制检验表明,过度依赖以土地出让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导致行业和城市层面的"资源错配"效应,进而抑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文章既揭示了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扩张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也为地方政府的行为约束及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展  
基于涵括全部行业的中国经济行业生产率数据库,Jorgenson增长核算模型被运用于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重新配置效应被纳入核算框架以考察其对TFP的影响。随后,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效应被分解为要素投入增长率与服务价格两项以探索其行业来源及其成因。测度结果显示,1978—2018年,中国TFP年均增长率为0.90%,其中0.32%来自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的净效应,后者贡献了36%的中国TFP增长率。将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效应分解至行业层面,结果显示,中国资本市场存在错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量资本流入回报率较低的服务业部门,劳动配置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劳动从回报率较低的农业部门流入回报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邓翔  李德山  李双强  朱高峰  
通过引入要素相对价格来研究价格扭曲、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采用Cost-Malmquist指数模型将CM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分配效应和价格效应。研究发现:制约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首要因素是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扭曲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东部地区生产率增长率最高,受要素价格扭曲影响程度最大;市场化率的提高可以减少价格扭曲,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对外贸易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反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邓翔  李德山  李双强  朱高峰  
通过引入要素相对价格来研究价格扭曲、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采用Cost-Malmquist指数模型将CM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分配效应和价格效应。研究发现:制约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首要因素是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扭曲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东部地区生产率增长率最高,受要素价格扭曲影响程度最大;市场化率的提高可以减少价格扭曲,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对外贸易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反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