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02)
2023(11089)
2022(8985)
2021(8437)
2020(6777)
2019(15631)
2018(15215)
2017(29340)
2016(15225)
2015(16872)
2014(16445)
2013(16119)
2012(14465)
2011(13112)
2010(12787)
2009(11417)
2008(10571)
2007(8906)
2006(7500)
2005(5727)
作者
(39634)
(33709)
(33149)
(31601)
(21117)
(16199)
(15102)
(13219)
(12960)
(11522)
(11485)
(11239)
(10300)
(10231)
(10176)
(9890)
(9866)
(9824)
(9601)
(9493)
(8045)
(7929)
(7899)
(7792)
(7584)
(7512)
(7141)
(7099)
(6637)
(6614)
学科
(65903)
经济(65834)
(45657)
管理(43809)
(33925)
企业(33925)
方法(30018)
(29330)
数学(27349)
数学方法(27012)
农业(19925)
(17413)
业经(17381)
中国(16395)
地方(13162)
(11793)
(10613)
财务(10578)
财务管理(10556)
(10230)
贸易(10224)
企业财务(10132)
(10072)
(9913)
环境(9510)
(9398)
技术(9314)
(9269)
(8921)
(8625)
机构
学院(207190)
大学(204361)
(87310)
管理(85948)
经济(85647)
理学(75723)
理学院(75043)
管理学(73860)
管理学院(73457)
研究(63333)
中国(47846)
(39489)
(38175)
科学(36608)
(35667)
中心(31894)
财经(31405)
业大(30656)
(28996)
(28924)
(28505)
经济学(27201)
农业(26499)
(26194)
研究所(26036)
师范(25967)
经济学院(24793)
财经大学(23695)
北京(23473)
经济管理(23379)
基金
项目(152663)
科学(121939)
研究(114084)
基金(113090)
(97531)
国家(96680)
科学基金(84924)
社会(75922)
社会科(71904)
社会科学(71886)
基金项目(60351)
(59532)
自然(53295)
自然科(51978)
自然科学(51965)
教育(51771)
自然科学基金(51011)
(48841)
编号(46490)
资助(44691)
成果(35862)
(34494)
重点(33605)
(33094)
国家社会(32550)
(32241)
教育部(30346)
(30183)
人文(30054)
创新(30053)
期刊
(91888)
经济(91888)
研究(51717)
(38528)
中国(37146)
学报(29619)
(29203)
管理(28946)
科学(28307)
农业(25782)
大学(23683)
学学(22458)
业经(19329)
技术(18388)
(18344)
金融(18344)
教育(17389)
财经(14844)
经济研究(12954)
(12728)
问题(12434)
(11042)
资源(10990)
(10926)
图书(9988)
农村(9666)
(9666)
理论(9247)
农业经济(9217)
技术经济(9144)
共检索到2870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龙  张新文  
乡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资源赋权-村社再造”的分析框架,对烟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进共同富裕的微观运作机制进行解构发现:资源赋权与村社组织再造合塑了乡村共同富裕的资源基础与主体能动性,其中,国家资源的嵌入性赋权以项目、精英、制度等资源理性嵌入性赋权的方式形塑了村社组织的政治统合机制,再造了村社组织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组织轴心,有利于促进乡村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分配正义;乡土资源的内生性赋权通过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与乡土空间内部的文化网络等赋权方式聚合了村社组织的社会动员机制,重构了村社组织与乡土社会之间的利益、文化维度的关联网络,激活了村社成员参与乡村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市场资源的发展性赋权借由资本与人才赋权方式缔造了村社组织的经营村庄机制,在村企共建与联动式发展的过程中撬动了乡村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动能。因此,乡村共同富裕既需要国家、乡土社会与市场的协同参与和有效赋权,也需要建构以村社组织为本位、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公共利益为旨归的发展模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龙  张新文  
乡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资源赋权-村社再造”的分析框架,对烟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进共同富裕的微观运作机制进行解构发现:资源赋权与村社组织再造合塑了乡村共同富裕的资源基础与主体能动性,其中,国家资源的嵌入性赋权以项目、精英、制度等资源理性嵌入性赋权的方式形塑了村社组织的政治统合机制,再造了村社组织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组织轴心,有利于促进乡村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分配正义;乡土资源的内生性赋权通过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与乡土空间内部的文化网络等赋权方式聚合了村社组织的社会动员机制,重构了村社组织与乡土社会之间的利益、文化维度的关联网络,激活了村社成员参与乡村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市场资源的发展性赋权借由资本与人才赋权方式缔造了村社组织的经营村庄机制,在村企共建与联动式发展的过程中撬动了乡村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动能。因此,乡村共同富裕既需要国家、乡土社会与市场的协同参与和有效赋权,也需要建构以村社组织为本位、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公共利益为旨归的发展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万莎  沈迁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具备经济职能,还具有一定的治理职能。山东烟台市W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村民自治提供了组织化平台和治理有效的抓手,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通过治理目标的融合、治理结构的互嵌和治理技术的统合,合作社嵌入村级组织,实现村集体再造。合作社与村集体的互嵌形成了以集体治权为依托的村庄治理样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依托集体治权,实现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权和分配权,通过“统分结合”的治理机制实现村集体对村庄的治理有效。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使得集体治权复归,再造村集体和重塑村级组织与村民互动关系,成为后税费时期“悬浮型”政权落地的一种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凤霞  
本文以农村经营方式转变为切入点,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切实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主要论述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二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实现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勇  
在促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一条重要途径。从组织运转过程角度来看,合作社是一种"积极性组织",能够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节本增效。实践中,该类合作社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提升了村党支部的影响力。但是这类合作社也会出现诸如认识存在误区、压力传导机制不合理、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工作的展开,这类合作社将呈现出数量先增后减、类型多样化、以多种形式参与竞争、影响力提升等趋势。在政策方面,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发挥组织优势,突出"领"和"办"的行为,促进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并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考虑和推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永康   张新文  
党委统领合作社模式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和农业合作化进程的有益尝试,揭示了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能路向。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鸭池镇“两包一干”的实践经验,对该模式的出场情境、实践历程和运作机理进行剖析。集体经济升级转型困难、村际发展失衡及治理效能低下形塑了党委统领合作社的出场逻辑。在具体实践中,乡镇党委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要素有效深化了合作社的生计资本,依托党建引领推动村社组织再造和主体利益联结,进而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并通过统筹市场开发降低合作社分散交易的制度成本和生计脆弱性,显著提升了合作社的生计输出。立足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地方政府应摆脱资源输入的路径依赖,以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生计能力为政策导向,加快构建整体性政策帮扶体系,同时以跨村联营为着力点,建立更高水平的合作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将农民组织起来,引领全体农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迈向共同富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永康   张新文  
党委统领合作社模式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和农业合作化进程的有益尝试,揭示了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能路向。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鸭池镇“两包一干”的实践经验,对该模式的出场情境、实践历程和运作机理进行剖析。集体经济升级转型困难、村际发展失衡及治理效能低下形塑了党委统领合作社的出场逻辑。在具体实践中,乡镇党委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要素有效深化了合作社的生计资本,依托党建引领推动村社组织再造和主体利益联结,进而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并通过统筹市场开发降低合作社分散交易的制度成本和生计脆弱性,显著提升了合作社的生计输出。立足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地方政府应摆脱资源输入的路径依赖,以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生计能力为政策导向,加快构建整体性政策帮扶体系,同时以跨村联营为着力点,建立更高水平的合作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将农民组织起来,引领全体农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迈向共同富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永康   张新文  
党委统领合作社模式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和农业合作化进程的有益尝试,揭示了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能路向。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鸭池镇“两包一干”的实践经验,对该模式的出场情境、实践历程和运作机理进行剖析。集体经济升级转型困难、村际发展失衡及治理效能低下形塑了党委统领合作社的出场逻辑。在具体实践中,乡镇党委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要素有效深化了合作社的生计资本,依托党建引领推动村社组织再造和主体利益联结,进而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并通过统筹市场开发降低合作社分散交易的制度成本和生计脆弱性,显著提升了合作社的生计输出。立足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地方政府应摆脱资源输入的路径依赖,以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生计能力为政策导向,加快构建整体性政策帮扶体系,同时以跨村联营为着力点,建立更高水平的合作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将农民组织起来,引领全体农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迈向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涛   宋加山   所丹妮   黄寰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和实现路径。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在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会随着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而增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乡村创新和乡村创业来促进共同富裕;门槛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受到乡村创新双重门槛和乡村创业单一门槛的影响,当乡村创新和乡村创业处于更高的门槛区间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共同富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燕舞  
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分析,发现党支部领办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成功的上层建筑保障,而实化的集体地权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成功的经济基础保障。党支部领办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分配、协调和监管环节,既可以让合作社经营所产生的农业剩余不溢出村庄,又可以为合作社应对各种风险提供坚实支持。党的领导和集体地权实化加上合作社与市场的具体对接,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特征。研究认为,新时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定位应是服务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将农民纳入现代职业体系,重新组织农民和再造农村社会,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柏杨  樊家军  
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可以全面发挥基层党建优势,推动新时期农地流转工作开展,大力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还有助于区域粮食增收,为农村经济建设带来积极影响。但该模式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支部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制度建设的约束机制不强,合作社普遍实力不强等。因此,需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党员发展规范体制机制,发展基层党组织内生动力,积极解决三大难题,吸引工商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赋能加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东建  余劲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以村党支部领办型合作社为向心主体,重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利益共同体,形成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为底色的乡村社会秩序,是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体系的有益尝试。本文沿着党组织以政治动员低成本整合治理资源,集体经济重建乡村内部联系,制度建设清晰多元共治网络中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公共服务传播现代化意识的思路探索了村党支部领办型合作社的基本治村逻辑。然后运用留坝县案例对这一逻辑进行现实检验发现,实现治村逻辑需要注意的是,村党支部领办型合作社构筑的多元共治网络依赖于乡村自治组织的深度参与,需要对不同类型村民进行差别激励;发展集体经济应兼顾效率与公平,创造持续收益稳固利益共同体,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整体变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兴锋   王力   董伟萍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途径。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共同富裕与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均在上升,且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但中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明显;(2)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其促进共享富裕的“分好蛋糕”效应强于促进总体富裕的“做大蛋糕”效应;(3)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通过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创业活力和农村产业融合三种渠道促进共同富裕;(4)在空间异质性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婉婷   卢秀茹  
【目的】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间的机理关系,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富裕”和“共同”两维度选取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建共同富裕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从数字设施建设、数字平台建设、数字金融建设三方面选取5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①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②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的驱动效果最为显著,东部地区次之,但没有证据证实对中部地区共同富裕有影响。③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④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随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强   李冬   徐生霞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其如何有效赋能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考虑到政策重视程度差异,对PP-IPM模型测算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同时,从经济发展和收入差异两个方面对共同富裕进行测度,分析二者的演进特征。进一步,探究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并从不同发展程度和区域差异两个层面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样本期内,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和共同富裕程度均呈现上升态势,且二者均体现出东、中、西地区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有赋能效应,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程度的提升,而在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直接影响效应更强,在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间接影响效应更强;最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振兴对低程度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可有效赋能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基于研究结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激发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要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医疗教育保障,逐步实现富民增收;要针对东、中、西三大区域,因地制宜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