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94)
2023(18168)
2022(15926)
2021(14724)
2020(12672)
2019(29493)
2018(29428)
2017(57122)
2016(31201)
2015(35662)
2014(35697)
2013(35413)
2012(32962)
2011(29930)
2010(30163)
2009(28082)
2008(28073)
2007(25005)
2006(21899)
2005(19471)
作者
(93731)
(78288)
(78005)
(74056)
(49815)
(37594)
(35501)
(30618)
(29559)
(28045)
(26581)
(26216)
(24894)
(24677)
(24223)
(24084)
(23811)
(23124)
(22508)
(22481)
(19473)
(19364)
(19157)
(17815)
(17521)
(17424)
(17405)
(17358)
(15887)
(15646)
学科
(129842)
经济(129694)
管理(92338)
(87174)
(71390)
企业(71390)
方法(61921)
数学(54021)
数学方法(53327)
(35386)
中国(33532)
(33210)
(29332)
业经(28321)
地方(25661)
(24073)
贸易(24064)
(24030)
(23323)
农业(23308)
环境(22116)
(21272)
财务(21187)
财务管理(21135)
理论(21065)
(20945)
企业财务(20038)
技术(19733)
(19725)
银行(19663)
机构
大学(463777)
学院(461332)
(183728)
管理(180015)
经济(179687)
理学(155929)
理学院(154171)
研究(153221)
管理学(151302)
管理学院(150459)
中国(113391)
(99108)
科学(97274)
(84851)
(78572)
(77230)
研究所(71683)
业大(70467)
中心(69626)
财经(68842)
(67567)
北京(62579)
(62387)
(61202)
农业(61065)
师范(60587)
经济学(55695)
(55379)
(54942)
财经大学(51146)
基金
项目(311386)
科学(243426)
基金(225090)
研究(223838)
(196898)
国家(195318)
科学基金(166715)
社会(139571)
社会科(132234)
社会科学(132200)
(121679)
基金项目(119311)
自然(110088)
自然科(107418)
自然科学(107383)
自然科学基金(105451)
教育(103268)
(102840)
资助(94312)
编号(91532)
成果(74312)
重点(69937)
(68797)
(66248)
(63653)
课题(62906)
科研(60007)
创新(59496)
教育部(58436)
大学(57570)
期刊
(198206)
经济(198206)
研究(131281)
中国(81775)
学报(76299)
(69198)
科学(68742)
(64331)
管理(64204)
大学(56848)
学学(53393)
农业(47803)
教育(47193)
技术(39985)
(37091)
金融(37091)
财经(33437)
业经(33220)
经济研究(31395)
(28570)
问题(26788)
图书(25272)
(24554)
技术经济(23050)
统计(22649)
理论(22114)
(22071)
资源(21740)
科技(21391)
商业(20900)
共检索到6650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英明  杨连盛  吕慧君  沈星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相关省级数据,对中国式财政分权(纵向竞争)和地方政府竞争(横向竞争)双重背景下,资源短缺和环境损害是否对工业集聚产生约束作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水土资源短缺不但没有降低工业集聚水平,反而显著提高工业集聚水平。我国的水土资源短缺是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需求主导型的市场短缺,而非资源性枯竭,总体上没有改变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和集聚倾向。(2)水体环境损害对地区工业集聚产生显著的约束作用,其作用弹性达到-0.2074。(3)需求规模对地区工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作用弹性达到0.5513。(4)交易成本对地区工业集聚产生显著的约束作用,其作用弹性至少达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妍云  
工业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本文首先运用各省工业数据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的发展路径,从而得出了工业集聚也是我国目前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次,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工业集聚效应,认为工业集聚会促进集聚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产值的提高,进一步导致各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美岭  
近代中国工业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区位分布也出现了由口岸及沿海集聚向内陆扩散的现象。文章利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工业调查数据,从区位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的角度实证考察了近代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原因。研究表明,不但贸易优势对地区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产业集聚效应也是影响工业发展与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因为地区商品贸易的发展可以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并提高劳动者收入及地区购买力水平,所以发达的贸易可以成为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吸引企业的进入与集聚,从而促进工业发展。然而,产业的过度集聚也会降低工业的区位优势,促使产业向集聚区外扩散。文章的结论可以为当今...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筱乐  
本文将集聚函数引入Copeland和Taylor模型,以市场化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了工业集聚影响环境质量的门限模型,并结合2000-2009年我国30个省市的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方法对工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当市场化水平较低时,工业集聚会导致环境污染,并且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负面影响减弱;当市场化水平跨越更高门限值时,工业集聚会改善环境。本文建议根据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的不同特征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解决环境问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希果  梁彭勇  
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1978~2003年工业集聚与非农产业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2)非农产业就业是影响我国工业集聚的重要原因,而工业集聚没有带动就业非农化;(3)我国地区政府的就业政策加快了非农化进程,引起了非农化过程中的工业集聚效应;(4)我国城市对工业的承受能力较弱;(5)我国的工业集聚只引起了产业产值变化,并没有过多地改变产业就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差,没有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今后的工业化战略应当更加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尹希果  陈刚  潘杨  
通过利用1987 ̄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的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集聚现象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集聚特征日益显著,而这主要又是源于非国有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非国有工业较之国有工业具有更为显著的集聚特征。我们对影响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集聚因素所做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国有企业改制的不彻底,其仍然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负担,使得各种经济因素对国有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仍然很微弱;而非国有工业由于产生并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其生产布局显然受到经济因素的支配,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经济政策因素均对其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素凤  Pascale Champagne  潘和平  冯南平  王洪波  
利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方法,以工业集聚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及其与城镇化的耦合效应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将样本总体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组检验工业集聚环境外部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呈倒U型特征;工业集聚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水平;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环境污染效应的门槛位置有重要影响,在四类地区中,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的门槛值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珍珍  陈功玉  
物流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关键。本文基于1998-2007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利益来源以及物流产业集聚度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经分析得出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存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一些地区由于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而使得该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度高于其他地区,同时这种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地区差异又导致了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发展水平的差异。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曾国平  曾三  梁彭勇  
运用协整检验、因果分析等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78—2005年的工业集聚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二者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工业集聚是影响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原因,而城市化进程对工业集聚的变动也有显著的影响。工业集聚加剧了人口的集聚,构成城市集聚的基础,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的规模越大,人口越多,集聚性越强,对周围地区的工业向心力越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全尤  
文章以山西工业集聚区为例,通过SWOT分析探讨山西工业集聚区建设的基本态势,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突破思想桎梏、龙头项目带动、做好要素保障服务等,为山西紧抓机遇、弥补短板、因地制宜地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路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引入高铁变量,构建了高铁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基于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对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拉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高铁数量的增加而加强;高铁的工业集聚效应只在市辖区人口规模小于50万的城市显著,作用也最强;高铁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工业集聚,对国有企业的工业集聚则有反向作用;高铁通过影响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改变沿线城市工业集聚程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引入高铁变量,构建了高铁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基于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对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拉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高铁数量的增加而加强;高铁的工业集聚效应只在市辖区人口规模小于50万的城市显著,作用也最强;高铁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工业集聚,对国有企业的工业集聚则有反向作用;高铁通过影响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改变沿线城市工业集聚程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剑锋  秦腾  佟金萍  孙冬营  
构建拓展形式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两阶段SYS-GMM方法,实证分析了以工业集聚和城市集聚为特征的经济集聚对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用水量之间存在以0.431位拐点的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只有当工业集聚水平超过这一拐点时,工业集聚对用水量才能显现出正外部性的抑制效应;城市集聚与用水量之间呈现为正"U"型曲线关系,城市的适度集聚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过度集聚则会产生负外部性的"拥挤效应",推动用水量的增长;人口规模、人均GDP、城镇化及技术进步均对用水量增长产生正向的驱动效应,而人力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胤晨  谷人旭  王春萌  杨帆  许树辉  
利用长三角地区131个县域单元的相关数据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2003—2012年间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同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县域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度呈不断增强之态势以及"集聚—扩散—再集聚"的空间演化过程。在空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各县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政策和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县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均有影响,尤其新经济地理因素较为显著。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樊兰  
改革开放让更多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以及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而协调好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是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利用1998-2013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对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影响工业集聚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工业集聚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各省、市、自治区的环境规制强度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边,适当提高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