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76)
2023(15349)
2022(13294)
2021(12730)
2020(10399)
2019(24012)
2018(23660)
2017(45076)
2016(24278)
2015(27260)
2014(26750)
2013(26377)
2012(24094)
2011(21923)
2010(21612)
2009(20126)
2008(19267)
2007(16368)
2006(14338)
2005(12472)
作者
(68181)
(56501)
(56137)
(53405)
(36077)
(27026)
(25412)
(22210)
(21556)
(19853)
(19262)
(19145)
(17772)
(17666)
(17323)
(17226)
(16765)
(16705)
(16142)
(16040)
(13832)
(13747)
(13421)
(12706)
(12564)
(12476)
(12355)
(12343)
(11321)
(11067)
学科
(97741)
经济(97631)
管理(70684)
(62618)
(51799)
企业(51799)
方法(43777)
数学(37828)
数学方法(37457)
中国(30038)
(25171)
(22676)
业经(21168)
(20875)
(19859)
贸易(19843)
环境(19515)
地方(19473)
(19346)
(16891)
(16710)
农业(16706)
理论(16013)
(15340)
技术(14307)
(14100)
银行(14064)
(14015)
财务(13948)
财务管理(13926)
机构
大学(342534)
学院(340256)
(139489)
经济(136596)
管理(135513)
理学(117919)
研究(117026)
理学院(116594)
管理学(114740)
管理学院(114130)
中国(87057)
(73585)
科学(72234)
(60726)
(57752)
研究所(53111)
中心(51748)
(50682)
财经(49888)
业大(48611)
北京(46752)
(46530)
(46096)
师范(45744)
(45650)
(42988)
经济学(42735)
农业(39802)
经济学院(38614)
(38300)
基金
项目(238588)
科学(188546)
研究(175640)
基金(174722)
(152174)
国家(150972)
科学基金(129887)
社会(112450)
社会科(106574)
社会科学(106549)
基金项目(92780)
(90147)
自然(83550)
自然科(81526)
自然科学(81508)
自然科学基金(80037)
教育(79649)
(76850)
资助(71383)
编号(71076)
成果(56970)
(53270)
重点(53216)
(51088)
(49289)
课题(48279)
国家社会(46940)
创新(45963)
教育部(45884)
科研(45276)
期刊
(148404)
经济(148404)
研究(100378)
中国(61709)
学报(52272)
科学(49474)
管理(48207)
(45437)
(43872)
大学(39184)
教育(36629)
学学(36556)
农业(32449)
技术(27353)
(25288)
金融(25288)
经济研究(24715)
业经(23799)
财经(23747)
问题(20743)
(20427)
图书(19479)
(17544)
资源(17508)
科技(16086)
(16049)
技术经济(15819)
理论(15651)
现代(15413)
世界(14652)
共检索到487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丽  牛文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正在不断强化其经济人口中心的关键地位,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合活动的重要载体。由此,基于全空间尺度的城市发展潜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于城市潜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领域,鲜有结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只有通过城市潜力和资源环境条件的结合研究,才能根据资源环境本底判断城市发育情况和发展趋势,从而服务于统筹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本文在构建全空间的城市潜力模型与综合资源环境指数指标的基础上,分别测算出全国城市潜力以及资源环境指数,并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全国城市潜力由东至西呈降低态势;资源环境指数分布与我国的三大阶梯地形布局极为相似;资源环境条件是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屈云茜  朱金福  
航线网络规划是当前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都在积极实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何一条航线都是由城市连接而成。确定网络中存在哪些城市,即节点,是网络规划的重要一步。这些城市的现状和未来都极大地影响航线的收益,进而影响整个航线网络的效益。文章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一些方法对国内主要城市进行分析,对其航空运输业发展的潜力做了一定研究,对航空公司进行网络节点的选择提供一些有效帮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华雄  孟晓晨  
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力,对城市经济及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了探讨高铁对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修正了市场潜力模型并识别出可能利用高铁的产业,计算2012年基于普铁及基于高铁城市各产业市场潜力及变化值,分析高铁对城市产业市场潜力的规模及空间影响特征。得到:1)高铁对制造业的市场潜力规模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批发零售业、交通邮政业、租赁商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科研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对金融业市场潜力影响最小;2)城市规模越大,高铁对其产业市场潜力的影响越大;3)高铁使得制造业、交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海娟  周德翼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化面临的农业和城市社会经济生态问题 ,根据城市和农业的特点 ,以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分析论证了城市农业的需求和供给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苏华  刘升学  
基于2011—2018年1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综合运用FE、系统GMM与BCFE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促进东部城市高新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市场潜力、外地中间品可得性、本地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与固定资本存量;促进中部城市高新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则是固定资本存量、本地和外地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本地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和工资水平对西部城市作用更大,西部城市固定资本和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此外,国外市场潜力的作用十分有限,新兴产业偏离本地比较优势的趋势较为突出,各地风险资本市场发展普遍滞后。国内市场潜力、外地中间品可得性与交通条件均呈现出门槛效应,供给外部性与国内市场潜力均未展现出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萌萌  孟晓晨  
近10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本文从市场潜力角度研究这一影响,根据《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2012.07》统计获得的城市之间平均旅行时间和发车频次数据重新定义市场潜力函数,对比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通铁路和叠加高速铁路之后的市场潜力特征,探讨高铁对城市市场潜力的提升作用,并从中分离出时间压缩效应和频次效应。研究发现:1普通铁路市场潜力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市场潜力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镇群内,以及京广、京沪、京哈等重要铁路线沿线;2叠加高速铁路之后城市市场潜力整体上仍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且多中心结构更为突出;3京沪、沪杭铁路沿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宁波—厦门段客运专线沿线城市的高铁效应最大;4高铁连接的109个城市时间压缩效应的平均值为31.3%,频次效应的平均值为68.7%,频次效应是高铁效应的主要形式。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迎旭  
RCEP为中泰投资深化合作提供了规制保障和机会。中日对泰投资在发展速度、产业布局、项目体量及区位分布上呈现新特征。我国对泰国投资市场占有率出现波动,但投资绩效不断提高。RCEP框架下中泰重点产业投资对接将得到有效推动,并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产生投资促进叠加效应,推动对泰大项目投资以及投资领域的持续拓宽。日本实施从中国到东盟的供应链重组,布局泰国为其近岸供应链网络据点国家,泰国将成为中日产业投资主要竞争市场。中国应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全面布局,提升对泰投资水平和投资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娜  
城市化发展受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约束,这已经是一个普遍共识。但在外商直接投资(FDI)影响下,究竟FDI是拓宽了城市化约束的边界,减少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等对城市化的束缚,还是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致使城市化受阻,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并用现实发展来证明的。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资源与环境综合指数,并构造了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FDI影响下中国城市化与资源与环境综合指数之间呈倒U型关系;FDI的流入也加剧了资源与环境的恶化程度,但是作用效果较小;FDI与城市化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为反方向的,因此削弱了城市化与FDI各自独立的对资源与环境综合指数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迪  郑楚鹏  华诗润  黄宇森  
在碳排放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协调的基础上计算区域碳减排潜力并设计碳减排路径,对于我国更科学地测算区域碳减排潜力以及更合理地制定区域碳减排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1997-2015年29个省级地区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了碳排放效率,并以人均碳排放量衡量区域碳排放公平;基于Markov链框架测算了碳排放公平和效率的俱乐部趋同指数,以分析公平和效率原则在考察我国碳减排潜力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的侧重点,进而在碳排放公平与效率协调的视角下重新测算出各省份的碳减排潜力;在碳排放公平和效率二维矩阵图基础上,基于二者协调的视角设计了碳减排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碳排放公平与碳排放效率的俱乐部趋同程度(固化程度)具有显著差异,碳排放的"长期低效率"比"长期不公平"固化问题更严重。(2)相比于公平与效率相等原则,基于协调原则下的各地区碳减排潜力指数存在变化,这将影响我国碳减排目标地区的划分,进而影响国家碳权分配以及减排责任的分摊。(3)基于各省碳减排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差异,中国大陆29个省级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地区。我国公平效率协调的减排路径是:重点支持"低效低排"型地区,提高其碳排放效率,实施碳排放公平和效率动态协调的碳减排策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T.V.Uskova  陈宁  
一、全球经济增长现状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另一场衰退。2011年生产增加量大幅度衰减。联合国在"2012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中预测:2012-2013年间世界经济将出现增长滞缓现象。2012年的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减缓。欧元区经济下降了0.6个百分点,而美国的经济形势相对复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值从3.5%下降到3.3%。亚太地区经济之前表现出良好动态,现在却表现出明显的反向增长趋势。对中国而言,经济增长率也略有降低。中国媒体曾引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的话,2012年中国GDP增长率为7.7...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冯学钢  王琼英  于秋阳  
旅游产业潜力在不同时态下有不同形式的表现,文章主要研究已转化成为现实竞争力的那部分过去潜力的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的来源及影响程度,并基于演绎法的原理说明旅游产业潜力影响因素及其影响途径。文章从构建旅游产业需求和潜力供给影响因素系统入手,利用数据驱动原理得出各影响因素在过去阶段对旅游产业潜力的影响程度;继而以可衡量的过去旅游产业潜力的显性指标作为因变量,以影响因素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验证了文章对影响因素的定性分类及其权重的量化结论;最后对上述影响因素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腾云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方法对中国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及其提高潜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①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水平一般,且大部分城市要素效率偏低;②导致要素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偏低;③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的提高潜力都比较大,且呈现出明显的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提高的空间分异现象;④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的提高潜力与城市规模等级呈负相关的关系。从要素效率和提高潜力上看,主要特大城市土地等资源紧张的原因主要在于利用效率不高,因此,通过技术进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成为这些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提高要素的效率应成为我国政府主导型特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策略和缓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洪伟  
文章选取中国内地2009年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和能源消耗为评价对象,分别构建基于工业GDP和生态容量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评价方法,以工业贡献系数判断工业经济效益及资源利用率水平,以绿色负担系数判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因子,并将两种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兴芬  张荣  
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斯密式增长,未来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会逐渐被熊彼特式或奥尔森式替代。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2013年间呈现的周期性规律,本轮经济低迷期会持续到2019年左右。本文利用CD函数和LuCas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实证分析出1978~2013年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8和0.32,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扣除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合发达国家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预测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5.48%~9.12%之间。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柯善咨  韩峰  
本文根据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构建城市供求潜力指标,估计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供求潜力,分析和评价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发展潜力差距明显,潜力较大的城市在空间上连片分布;城市供求潜力以重点城市和主要城市群为依托按点—线—面依次推进;我国城市系统空间分布与城市供求潜力显著关联。分析还表明,许多特大和大城市可能已经出现集聚不经济,而大批中小规模的地级城市则有尚未利用的发展潜力。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统计测度,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优先发展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