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52)
2023(12557)
2022(10867)
2021(9872)
2020(8525)
2019(19285)
2018(19058)
2017(37401)
2016(20121)
2015(22846)
2014(22738)
2013(22624)
2012(21283)
2011(19799)
2010(20230)
2009(19491)
2008(19035)
2007(17276)
2006(15604)
2005(14275)
作者
(60858)
(51114)
(50672)
(48472)
(32211)
(24366)
(23246)
(19728)
(18834)
(17990)
(17322)
(16812)
(16140)
(16116)
(15828)
(15766)
(15275)
(15066)
(14815)
(14522)
(12783)
(12626)
(12312)
(11685)
(11466)
(11385)
(11206)
(11069)
(10338)
(10037)
学科
(103721)
经济(103641)
管理(59637)
(53075)
(41199)
企业(41199)
方法(40710)
数学(36234)
数学方法(35949)
中国(25746)
(25083)
(22469)
地方(22413)
(20783)
业经(19382)
环境(18562)
(18084)
(17264)
贸易(17255)
(16708)
农业(16444)
(14961)
银行(14923)
(14883)
地方经济(14354)
(14353)
(14169)
金融(14167)
(13271)
财务(13240)
机构
学院(306530)
大学(305092)
(137313)
经济(134569)
管理(113269)
研究(107379)
理学(96648)
理学院(95560)
管理学(94037)
管理学院(93471)
中国(82212)
科学(64990)
(64323)
(62252)
(56206)
研究所(50842)
(50578)
财经(49571)
中心(47967)
(46167)
(44687)
经济学(43840)
业大(43288)
北京(40834)
农业(40026)
经济学院(39444)
(39386)
师范(39031)
(37818)
(36751)
基金
项目(193735)
科学(151103)
研究(141657)
基金(139472)
(121494)
国家(120538)
科学基金(101627)
社会(90914)
社会科(86173)
社会科学(86145)
(75653)
基金项目(73277)
自然(63840)
教育(63821)
(63461)
自然科(62134)
自然科学(62114)
自然科学基金(60977)
编号(58190)
资助(57975)
成果(46941)
重点(44401)
(44100)
(43149)
课题(39569)
(39536)
国家社会(37802)
创新(37206)
科研(37162)
教育部(36575)
期刊
(158595)
经济(158595)
研究(92483)
中国(56154)
(47593)
学报(46448)
(45563)
科学(42802)
管理(40833)
大学(33876)
学学(31997)
农业(30894)
(28494)
金融(28494)
经济研究(26908)
教育(26131)
技术(25860)
财经(25365)
业经(24972)
(21991)
问题(21150)
(17334)
技术经济(17143)
(16146)
统计(15886)
资源(15839)
商业(15254)
理论(14802)
国际(14332)
图书(14250)
共检索到462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苑清敏  张文龙  冯冬  
笔者将资源投入和非期望产出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采用SBM测度方法,对我国在2001年~2011年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并将其与基于传统方法的海洋经济效率对比,分析资源环境约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ML指数,测算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生产率及其分解构成。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以后,海洋经济资源环境效率虽逐步超越传统经济效率,但仍有提升空间;沿海省区市中除上海、福建、广东外,其余省区市海洋资源环境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海洋经济生产率呈增长态势,技术进步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则有所降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蓉蓉  耿弘  时正杰  
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视角,本文运用Super-SBM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2010-2015年的技术效率,并检验其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地区间技术效率差异明显,低水平集聚特征明显。利用固定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区域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研发投入对技术效率产生负作用,第三产业占比、人力资本水平、外商投资和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裴兆斌   韩立民   姜义颖  
以2009—2018年11个沿海省份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泰尔指数分别测算了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水平、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的协调性和区间差异指数。结果显示:(1)海洋环境质量水平呈显著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差距大,南、北部差距小”的分布格局。(2)海洋经济质量水平呈波浪式上升态势,但海洋经济质量水平整体上较低。空间上呈现“南、北部差距大,东部差距小”的分布格局。(3)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的协调性稳步上升,在空间上呈现“南、北部差距大,东部差距小”的分布格局。(4)区域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协调性的差距明显,但差距在逐步缩小。区域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正由低质量、无序、非均衡向高质量、可持续、均衡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裴兆斌   韩立民   姜义颖  
以2009—2018年11个沿海省份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泰尔指数分别测算了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水平、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的协调性和区间差异指数。结果显示:(1)海洋环境质量水平呈显著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差距大,南、北部差距小”的分布格局。(2)海洋经济质量水平呈波浪式上升态势,但海洋经济质量水平整体上较低。空间上呈现“南、北部差距大,东部差距小”的分布格局。(3)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的协调性稳步上升,在空间上呈现“南、北部差距大,东部差距小”的分布格局。(4)区域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质量协调性的差距明显,但差距在逐步缩小。区域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正由低质量、无序、非均衡向高质量、可持续、均衡转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岳立  钱佩佩  
文章构建2008—2015年50个全国典型城市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反映城镇化效率变动趋势与规律的GML指数,从区域差异、不同行政级别差异、时间变化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城镇化效率变化趋势差异显著,GML及其分解项的累积变化率和平均变化率均呈现出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行政级别相一致的空间格局;技术效率水平低下是阻碍东、中部地区城镇化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导致西部地区城镇化效率水平增长较慢的根本原因则是技术进步;所有城市都应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措施和环境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丁黎黎  郑海红  刘新民  
本文构建了虚拟生产前沿的网络RAM模型,不仅能揭示海洋经济发展中生产与治理阶段的内部联系,而且可解决效率评估为1的决策单元排序问题。利用改进模型测算了2002—2014年中国沿海11地区海洋经济增长的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和综合效率。最后,利用空间面板模型给出了海洋经济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经济生产效率和环境治理效率总体较好,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治理效率最差;陆域工业规模对海洋经济综合效率具有显著负效应;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专业技术水平和海洋管理制度对海洋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谢双喜  李峻  
自然资源是否在长期存在着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这在理论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文章以微观经济理论的分析工具对资源约束、资源价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理论上的分析。指出在既定的自然资源储量水平,以及资源价格扭曲的条件下,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会受到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途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翔  安同良  
本文结合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数特点,发展了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1995—2010年间变化趋势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已成为中国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各区域环境效率由东到西呈现明显的阶梯分布;中国经济增长绩效近年来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下降趋势尤为明显;分析期间各因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顺序依次为产出、污染排放和投入,说明经济高速发展对生产率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从动态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下降主要与近年来要素投入和污染排放有关,效率改善趋缓而非技术进步是导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对提升中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段海啸  
本文首先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长三角的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发现导致环境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在此基础上,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长三角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显示长三角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城市为无锡、绍兴和南通,样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无约束条件下均低于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测算出的值,主要原因是生产效率的提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翔  
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利用1989~2009年省际投入产出数据,分析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整体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1989~2009年间我国整体环境无效率值为0.1684,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无效率值合计为0.1251,约占到环境无效率总量的74.3%,是导致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2)在分析期间我国环境无效率呈现出中间低、两端高的特点,2004年之后与污染排放相关的无效率值出现了大幅度反弹,是导致近期环境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3)区域间经济环境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朋飞  谢国斌  
本文在使用Meta-frontier分析框架下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利用WSBM-Undesirable模型和GMM-SYS方法估计了我国各省市区的经济增长效率,检验了经济结构变迁、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等因素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效率有促进的作用,通货膨胀在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抑制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而外资利用、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表现各异,金融发展也并未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仇娟东  
本文采用SML指数法测算了1998~2011年期间全国各地区的生产率指数和环境技术效率,进而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提出了经济关联、知识关联、规模收益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可能引起效率集聚的因素,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与方式作了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集聚性;有限的技术效率是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短板";中、西部地区具有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方向的粗放增长方式;经济关联、交通运输条件及产业结构等因素成为提升技术效率的"切入点";FDI和资本密集型禀赋结构在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和溢出现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仇娟东  
本文采用SML指数法测算了1998~2011年期间全国各地区的生产率指数和环境技术效率,进而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提出了经济关联、知识关联、规模收益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可能引起效率集聚的因素,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与方式作了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集聚性;有限的技术效率是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短板";中、西部地区具有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方向的粗放增长方式;经济关联、交通运输条件及产业结构等因素成为提升技术效率的"切入点";FDI和资本密集型禀赋结构在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和溢出现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新民  刘广东  丁黎黎  
针对海洋低碳经济问题,本文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视角,将海洋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减排联系起来,把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坏产出纳入到传统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中,采用M-L模型对沿海11个地区2002~2011年海洋低碳经济下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尔后利用Tobit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影响海洋低碳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的因素,并分析了沿海三大经济区域之间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约束后的沿海各省海洋低碳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显著,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技术进步是海洋低碳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技术效率变化不显著;贸易开放程度对海洋低碳经济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静   熊世豪   张倩  
【目的】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水稻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差异,对未来探寻水稻生产效率提升、促进水稻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方法】本文基于2009—2021年中国水稻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的窗口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考虑气候和污染排放的水稻生产效率及提升路径。【结果】(1)全国各类型水稻的生产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粳稻(1.0089)>早籼稻(1.0065)>中籼稻(0.9769)>晚籼稻(0.9380),早、中、晚和粳稻历年生产效率均值达到相对有效的比例分别为77.78%、76.92%、67.13%、58.12%。除此之外,各类型水稻的年均碳排放量呈倒“U”型变化趋势,且氮磷污染指数常年居高不下;(2)总体上,中国六大水稻稻作区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显著,华中、西北和西南稻作区水稻生产效率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和华南稻作区生产效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华北稻作区中籼稻生产效率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粳稻生产效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从组态视角进一步探索,找到了6种提升生产效率的组态,并归纳得到3条提升水稻生产效率的主要路径:技术服务型、市场驱动型和人才引领型。【结论】加大源污染防治力度、发挥高效稻作区优势和提供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服务等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的重要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