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480)
- 2023(22374)
- 2022(19284)
- 2021(18000)
- 2020(15352)
- 2019(35215)
- 2018(34709)
- 2017(65899)
- 2016(35984)
- 2015(40915)
- 2014(40761)
- 2013(40339)
- 2012(37184)
- 2011(33747)
- 2010(33958)
- 2009(31791)
- 2008(31244)
- 2007(27833)
- 2006(24482)
- 2005(21855)
- 学科
- 济(154903)
- 经济(154744)
- 管理(103561)
- 业(96202)
- 企(79264)
- 企业(79264)
- 方法(67163)
- 数学(58092)
- 数学方法(57269)
- 中国(40605)
- 农(40101)
- 财(37664)
- 学(35416)
- 业经(32465)
- 地方(31050)
- 贸(27858)
- 贸易(27843)
- 制(27378)
- 易(27001)
- 农业(26651)
- 理论(24836)
- 环境(24266)
- 和(23928)
- 务(23467)
- 财务(23368)
- 财务管理(23311)
- 银(22403)
- 银行(22320)
- 企业财务(22021)
- 融(21861)
- 机构
- 大学(519696)
- 学院(518239)
- 济(211295)
- 经济(206735)
- 管理(197016)
- 研究(181276)
- 理学(169754)
- 理学院(167771)
- 管理学(164419)
- 管理学院(163495)
- 中国(135874)
- 科学(114304)
- 京(111895)
- 财(95793)
- 所(93944)
- 农(90192)
- 研究所(85668)
- 中心(81318)
- 业大(79624)
- 江(77016)
- 财经(76507)
- 北京(70966)
- 农业(70892)
- 经(69369)
- 范(68507)
- 师范(67808)
- 院(65615)
- 经济学(64224)
- 州(61808)
- 经济学院(57653)
- 基金
- 项目(348465)
- 科学(272170)
- 基金(251839)
- 研究(249326)
- 家(221844)
- 国家(220064)
- 科学基金(187116)
- 社会(156226)
- 社会科(147938)
- 社会科学(147897)
- 省(135800)
- 基金项目(132033)
- 自然(123146)
- 自然科(120244)
- 自然科学(120210)
- 自然科学基金(118058)
- 教育(115325)
- 划(114755)
- 资助(105731)
- 编号(100955)
- 成果(82510)
- 重点(78916)
- 部(76386)
- 发(74378)
- 创(71226)
- 课题(70502)
- 科研(67161)
- 创新(66621)
- 教育部(64759)
- 国家社会(64483)
- 期刊
- 济(233539)
- 经济(233539)
- 研究(151289)
- 中国(101831)
- 学报(88321)
- 农(81241)
- 科学(78970)
- 财(74743)
- 管理(72610)
- 大学(65753)
- 学学(61775)
- 教育(56436)
- 农业(55832)
- 技术(45815)
- 融(42602)
- 金融(42602)
- 经济研究(38534)
- 财经(37374)
- 业经(36480)
- 经(32187)
- 业(30388)
- 问题(29866)
- 图书(27777)
- 统计(26682)
- 技术经济(26066)
- 版(25284)
- 贸(25027)
- 资源(24077)
- 科技(23919)
- 策(23793)
共检索到773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翔 安同良
本文结合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数特点,发展了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1995—2010年间变化趋势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已成为中国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各区域环境效率由东到西呈现明显的阶梯分布;中国经济增长绩效近年来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下降趋势尤为明显;分析期间各因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顺序依次为产出、污染排放和投入,说明经济高速发展对生产率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从动态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下降主要与近年来要素投入和污染排放有关,效率改善趋缓而非技术进步是导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对提升中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段海啸
本文首先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长三角的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发现导致环境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在此基础上,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长三角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显示长三角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城市为无锡、绍兴和南通,样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无约束条件下均低于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测算出的值,主要原因是生产效率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凌霄 赵静敏
采用非参数马姆奎斯特(Malmquist)指数估算我国2000~2009年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分析了人均GDP、人口密度、教育水平、城镇化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给定资源投入情况下,东部的生产率增加值大于中部、西部,同时污染排放还小于中部、西部;人均GDP与TFP呈倒U型曲线,即环境要素生产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关系;教育水平与环境要素生产率正相关,城镇化率和人口密度与TFP负相关。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维国 范丹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20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绿色生产率大于传统生产率,绿色生产率呈现W型波动趋势,主要的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与2009年;从区域差异来看,绿色生产率东部区域最高,其次为东北部、中部,西部最低;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经济增长的分解效应来看,全国的经济增长驱动力量主要来自投入要素的增长效应,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贡献比例仅为5...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丹 应瑞瑶
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很少统筹兼顾资源和环境约束,无法反映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真实绩效。本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水资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因素纳入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测算分析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9年30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研究结果表明:①是否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算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并可能导致政策误判;②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低于传统不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测算结果,我国的农业经济呈现出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③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军
本文通过Mal 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环境因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TFP)分析框架,测算分析了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7年地区工业TFP增长及其成分,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检验。测算结果显示,环境约束下西部地区工业TFP增长最快且波动幅度较大,中部地区增长最慢且较为平稳,东部地区则均介于二者之间;各地区工业TFP增长均主要源自技术进步;东部地区是推动环境技术创新的主要地区。收敛性分析则进一步表明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TFP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学兵 乔娟 李谷成
文章在测算16个主产省生猪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Malmquist-Luen 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了环境约束下中国2001~2011年大规模猪场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实证结果表明:环境约束对中国大规模猪场生产率测度有一定的影响,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技术进步率影响,技术效率变化较为平缓;相比沿海优势区和东北优势区,西南优势区和中部优势区在环境技术效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仇娟东
本文采用SML指数法测算了1998~2011年期间全国各地区的生产率指数和环境技术效率,进而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提出了经济关联、知识关联、规模收益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可能引起效率集聚的因素,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与方式作了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集聚性;有限的技术效率是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短板";中、西部地区具有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方向的粗放增长方式;经济关联、交通运输条件及产业结构等因素成为提升技术效率的"切入点";FDI和资本密集型禀赋结构在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和溢出现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仇娟东
本文采用SML指数法测算了1998~2011年期间全国各地区的生产率指数和环境技术效率,进而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提出了经济关联、知识关联、规模收益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可能引起效率集聚的因素,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与方式作了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集聚性;有限的技术效率是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短板";中、西部地区具有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方向的粗放增长方式;经济关联、交通运输条件及产业结构等因素成为提升技术效率的"切入点";FDI和资本密集型禀赋结构在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和溢出现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李志勇
依据共同前沿理论、序列DEA、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以及SDA分解法,构建了经济增长模式分析框架,对1995-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资源要素投入与环境规制松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推力,以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主要由技术进步主导,技术效率影响甚微;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经济增长率主要经历了"先下降(1995-1998年)、后上升(1998-2002年)、再下降(2002-2012年)"的过程;中国区域经济增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李志勇
依据共同前沿理论、序列DEA、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以及SDA分解法,构建了经济增长模式分析框架,对1995-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资源要素投入与环境规制松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推力,以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主要由技术进步主导,技术效率影响甚微;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经济增长率主要经历了"先下降(1995-1998年)、后上升(1998-2002年)、再下降(2002-2012年)"的过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人力资本、知识资本、要素禀赋结构、经济私有化程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外贸依存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政府干预力度对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外资依存度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闵锐 李谷成
本文利用1978-2010年国内省域面板数据,在使用单元调查评估法计算各省份DMU粮食生产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序列DEA技术,测度了中国粮食生产是否考虑环境因素两种情形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是否考虑环境污染成本对于测算结果有较大影响,这对于政策导向意义重大;两种情形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有限,主要靠技术进步单独贡献,并同时存在技术进步与效率损失并存的现象,粮食增长成本与代价相对高昂;从经济增长、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程度来看,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表现最优的同时,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扮演了"双重恶化"与失衡的角色。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柴志贤
利用2001—2009年我国3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Matlab软件,分别测算了不考虑环境约束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考虑环境约束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高外资比重行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更高;外资对行业传统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较弱,而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高度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对行业传统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环境管制显著抑制了工业传统生产率的提升,但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现有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入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代价逐渐降低时,经济增长质量都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经济转型期资源环境代价与经...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姬超
过度投资导致了资源使用效率下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鉴于对全国整体的分析忽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结构性问题,本文5个经济特区作为实证对象,从资本密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两个方面对投资效率进行分解,并对这两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加以验证。结果显示:(1)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投资短暂降低了投资效率,但由于制度红利释放的增长效应大幅提高了TFP水平,投资效率随之提高;(2)不同发展场景中的投资效率演变特征有所不同,不应全盘否定投资的积极意义;(3)TFP变化与资本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全国层面体现为倒U形曲线,在区域层面却可能体现为正U形曲线;(4)持续的经济增长在根本上依赖于TFP水平提高,为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变化趋势研究:1980~2006
碳排放约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
环境约束下我国三大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研究——基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一种新的窗式DEA生产率指数的再估计
一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趋势的综合分析方法
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
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000—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和未来增长趋势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