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40)
- 2023(10883)
- 2022(9006)
- 2021(8530)
- 2020(6652)
- 2019(14736)
- 2018(14263)
- 2017(26097)
- 2016(13827)
- 2015(15392)
- 2014(14322)
- 2013(13933)
- 2012(12482)
- 2011(11559)
- 2010(11239)
- 2009(10683)
- 2008(10092)
- 2007(8528)
- 2006(7615)
- 2005(6784)
- 学科
- 济(57072)
- 经济(57023)
- 管理(40857)
- 业(34872)
- 企(26616)
- 企业(26616)
- 方法(23688)
- 数学(21200)
- 数学方法(21026)
- 中国(19463)
- 农(17361)
- 环境(15189)
- 贸(13433)
- 贸易(13423)
- 财(13201)
- 易(13192)
- 业经(12862)
- 农业(11451)
- 制(10422)
- 划(10199)
- 发(9990)
- 学(9853)
- 地方(9622)
- 和(9271)
- 资源(9184)
- 银(8968)
- 银行(8963)
- 行(8713)
- 融(8436)
- 金融(8433)
- 机构
- 学院(192321)
- 大学(190266)
- 济(87538)
- 经济(86168)
- 管理(71188)
- 研究(70209)
- 理学(61626)
- 理学院(60984)
- 管理学(60112)
- 管理学院(59768)
- 中国(54051)
- 科学(41052)
- 京(40247)
- 财(37204)
- 所(34994)
- 研究所(32178)
- 农(31671)
- 中心(31015)
- 财经(30420)
- 经济学(28742)
- 经(28023)
- 业大(26799)
- 江(26527)
- 经济学院(25940)
- 农业(25257)
- 北京(25210)
- 院(25057)
- 范(24798)
- 师范(24596)
- 财经大学(22757)
- 基金
- 项目(134424)
- 科学(106970)
- 研究(100244)
- 基金(99326)
- 家(87559)
- 国家(86918)
- 科学基金(73911)
- 社会(67342)
- 社会科(64077)
- 社会科学(64062)
- 基金项目(51268)
- 省(50890)
- 教育(44982)
- 自然(44844)
- 自然科(43710)
- 自然科学(43699)
- 划(43111)
- 自然科学基金(42946)
- 资助(40135)
- 编号(39689)
- 发(31095)
- 重点(31085)
- 成果(30929)
- 部(30708)
- 国家社会(29800)
- 创(28712)
- 中国(27329)
- 课题(27301)
- 创新(27000)
- 教育部(26397)
共检索到282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静 熊世豪 张倩
【目的】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水稻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差异,对未来探寻水稻生产效率提升、促进水稻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方法】本文基于2009—2021年中国水稻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的窗口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考虑气候和污染排放的水稻生产效率及提升路径。【结果】(1)全国各类型水稻的生产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粳稻(1.0089)>早籼稻(1.0065)>中籼稻(0.9769)>晚籼稻(0.9380),早、中、晚和粳稻历年生产效率均值达到相对有效的比例分别为77.78%、76.92%、67.13%、58.12%。除此之外,各类型水稻的年均碳排放量呈倒“U”型变化趋势,且氮磷污染指数常年居高不下;(2)总体上,中国六大水稻稻作区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显著,华中、西北和西南稻作区水稻生产效率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和华南稻作区生产效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华北稻作区中籼稻生产效率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粳稻生产效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从组态视角进一步探索,找到了6种提升生产效率的组态,并归纳得到3条提升水稻生产效率的主要路径:技术服务型、市场驱动型和人才引领型。【结论】加大源污染防治力度、发挥高效稻作区优势和提供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服务等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的重要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颖 刘芳 秦安琪
立足水土资源禀赋,分析灌溉和机械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859份调研数据,运用SFA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灌溉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机械投入影响为正且与人均耕地规模相互促进;(2)在东北地区,灌溉和机械投入均具有正向影响,且灌溉投入与水资源条件存在替代作用,耕地细碎化削弱机械投入的影响,机械投入与人均耕地规模表现出互补作用;(3)关于技术非效率,灌溉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分别为正向和负向,且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人均耕地规模影响,东北地区受耕地细碎化影响。因此,差异化投入灌溉和机械要素是提高水稻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颖 刘芳 秦安琪
立足水土资源禀赋,分析灌溉和机械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859份调研数据,运用SFA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灌溉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机械投入影响为正且与人均耕地规模相互促进;(2)在东北地区,灌溉和机械投入均具有正向影响,且灌溉投入与水资源条件存在替代作用,耕地细碎化削弱机械投入的影响,机械投入与人均耕地规模表现出互补作用;(3)关于技术非效率,灌溉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分别为正向和负向,且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人均耕地规模影响,东北地区受耕地细碎化影响。因此,差异化投入灌溉和机械要素是提高水稻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占风 张建
本文通过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来全面反映环境污染非期望产出,运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包含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测算了资源环境约束下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市)的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然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空间Markov链对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工业环境技术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具有集聚特征,呈现"东高西低"非均衡的空间分布格局;工业环境技术效率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的分布状态;资源环境约束下工业环境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整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地区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是造成资源环境约束下工业环境技术效率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工业环境技术效率分布的演变总体上受到邻域空间滞后类型的影响,但在传统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方式下,工业环境技术效率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在1年之内很难实现短期跨越式发展。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瑾
针对石油化工与海洋化工都是耗资源、耗能源、重污染的产业。文章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根据石化、海化产业链规律,从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三方面分析与研究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最大化利用资源、能源,最小化排"三废"的可行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目的,最后提出石化与海化两者融合发展的模式是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大林 陈建国 徐友全
文章基于中国31省区2000~2011年的建筑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利用非径向DEA模型S-SBM测算了各省区建筑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各投入要素的冗余程度,并进一步结合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计算了相应时段内建筑业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效果。
关键词:
建筑业 生产效率 资源约束 S-SBM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月圆 董晋 崔宁波
确保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安全对稳定国内粮食有效供给至关重要。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呈现“高产出”和“高投入”并存的局面,资源环境经过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后已接近承载极限,尤其在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持续增粮与稳步提质、整体统筹与局部发展、政府监管与粮农逐利等多重目标间存在明显冲突。为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与粮食生产的协同,各目标冲突的协同思路在于以资源利用红线、环境承载容量、中长期粮食产能为着力点,保住底线、稳住下限、突破上限,协同推进资源环境与粮食生产扩绿、提质、治理、增收。未来应着重从优扶持、守红线、兴主体、促转型、强监测五个方面发力,加快构建更具效率的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协同体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苑清敏 张文龙 冯冬
笔者将资源投入和非期望产出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采用SBM测度方法,对我国在2001年~2011年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并将其与基于传统方法的海洋经济效率对比,分析资源环境约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ML指数,测算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生产率及其分解构成。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以后,海洋经济资源环境效率虽逐步超越传统经济效率,但仍有提升空间;沿海省区市中除上海、福建、广东外,其余省区市海洋资源环境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海洋经济生产率呈增长态势,技术进步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则有所降低。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翔
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利用1989~2009年省际投入产出数据,分析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整体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1989~2009年间我国整体环境无效率值为0.1684,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所产生的无效率值合计为0.1251,约占到环境无效率总量的74.3%,是导致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2)在分析期间我国环境无效率呈现出中间低、两端高的特点,2004年之后与污染排放相关的无效率值出现了大幅度反弹,是导致近期环境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3)区域间经济环境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静 马潇璨
选取产粮区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种作物,在考虑农业水污染的情况下,利用能够弥补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数量相对不足的窗式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探究产粮区2003-2012年三种作物用水效率及其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三种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有所提高,但明显低于各自的技术效率;用水效率从高至低依次为玉米、小麦和水稻,而技术效率则依次为水稻、玉米和小麦;粮食主产省用水效率均比非粮食主产省高;长期偏低的农业水价并未真正反映水资源的经济价值。依据以上情况,提出产粮区应通过引入先进农业灌溉设备与技术,并根据产粮区粮食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晓利 张洪潮 王泽江
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保障地区经济发展稳定和谐的必然选择。我国现有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阻滞煤炭产业集群向高级化发展的资源、环境、技术等主要约束因素,并以系统战略的观点提出,从规划可持续战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等多条路径实现我国煤炭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煤炭产业集群 可持续 生态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睿劼 张智慧
为了对中国各地区工业进行环境约束下的效率评价,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利用2005~2009年各地区工业的面板数据,对31个省市的工业进行了环境约束下的效率测算,揭示了中国工业效率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各地区间的差异。在进行超效率DEA评价的过程中,利用工业环境影响的社会支付意愿代表环境投入,弥补了过去研究中在处理非期望产出问题上的不足,并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评价结果,反映了环境问题对各地区工业的效率影响程度上的差异。根据效率评价结果,利用投影寻踪方法加权评分,反映了各地区工业效率的综合状况,从区域情况来看呈现东部优于中部与西部,而中部优于西部的态势。最后,根据效率评价结果,对各区域中的特殊省份进行了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人口和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构成中国工业发展的绝对障碍,而且在许多方面中国的资源条件(特别是在总量规模和品种的丰富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度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储量、投资、产能(包括运输能力)、价格(机制和承受力)是工业资源问题的四个基本层面,其中,不同资源产品的价格特征又是资源供求问题的核心问题。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所面临的工业资源短缺性危机,一是价格问题,二是产能和投资问题,三是自然储...
关键词:
资源 环境 工业发展 工业竞争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颜建军 徐雷 李扬
运用向量协整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借助湖南省1995—2014年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从资源约束条件和环境约束条件两个视角,探讨湖南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实证分析表明:(1)从资源约束的视角来看,湖南省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相对稳定的均衡关系,尽管湖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以较高的能源消耗为代价,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综合比较来看,湖南能源消费的"高碳"刚性特征依旧明显;(2)从环境约束的视角来看,湖南在"三废"治理方面,废水治理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取得的成效其次,而工业废气的治理成效却并不十分明显。从研究结论来看,产业生态化发展是湖南省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提出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效率、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发挥生态产业价值链的协同效应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颜建军 徐雷 李扬
运用向量协整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借助湖南省1995—2014年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从资源约束条件和环境约束条件两个视角,探讨湖南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实证分析表明:(1)从资源约束的视角来看,湖南省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相对稳定的均衡关系,尽管湖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以较高的能源消耗为代价,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综合比较来看,湖南能源消费的"高碳"刚性特征依旧明显;(2)从环境约束的视角来看,湖南在"三废"治理方面,废水治理取得的成效最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