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35)
2023(13000)
2022(11439)
2021(10507)
2020(8720)
2019(20082)
2018(19869)
2017(39479)
2016(21201)
2015(23806)
2014(23463)
2013(23508)
2012(21520)
2011(19405)
2010(19013)
2009(17142)
2008(16643)
2007(14414)
2006(12724)
2005(10929)
作者
(60559)
(50227)
(49975)
(47598)
(32045)
(24144)
(22559)
(19752)
(18994)
(17905)
(17392)
(17081)
(15993)
(15671)
(15489)
(15411)
(15013)
(14995)
(14497)
(14137)
(12356)
(12205)
(12078)
(11394)
(11245)
(11113)
(10931)
(10917)
(10077)
(9822)
学科
(85992)
经济(85900)
管理(68582)
(59350)
(50051)
企业(50051)
方法(43477)
数学(38383)
数学方法(38046)
(26076)
(21782)
环境(21283)
中国(20949)
(20870)
税收(20339)
(20169)
(18970)
业经(17811)
地方(17123)
(15978)
(15779)
财务(15712)
财务管理(15689)
(14996)
贸易(14991)
企业财务(14964)
(14783)
(14512)
农业(14058)
技术(13608)
机构
大学(302291)
学院(300123)
管理(124091)
(120145)
经济(117638)
理学(109073)
理学院(107958)
管理学(106301)
管理学院(105772)
研究(94788)
中国(69295)
(63062)
(59747)
科学(59683)
财经(48084)
(46506)
业大(44099)
(43846)
(43773)
中心(42702)
研究所(42386)
(42022)
北京(39636)
(37445)
师范(37124)
经济学(36640)
财经大学(35939)
(34773)
农业(34326)
(34276)
基金
项目(212879)
科学(168155)
基金(156975)
研究(154495)
(136337)
国家(135293)
科学基金(117527)
社会(98722)
社会科(93819)
社会科学(93796)
基金项目(84112)
(81670)
自然(77197)
自然科(75295)
自然科学(75280)
自然科学基金(73949)
教育(69442)
(68894)
资助(64812)
编号(62437)
成果(49128)
(47260)
重点(46833)
(44515)
(43978)
国家社会(41121)
课题(41072)
科研(41024)
创新(41015)
教育部(40780)
期刊
(121130)
经济(121130)
研究(89103)
中国(48819)
学报(47560)
(43621)
科学(42341)
管理(42202)
(37522)
大学(35096)
学学(33021)
教育(27387)
农业(26588)
技术(23909)
财经(22205)
(21108)
金融(21108)
经济研究(19841)
业经(19371)
(18710)
图书(16974)
问题(16050)
(15636)
(15440)
资源(15391)
理论(14720)
科技(14328)
技术经济(14313)
税务(13901)
(13622)
共检索到421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庆琦  赵嵩正  肖伟  
在分析能源价格等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设置了10个相关研究假设,并采用1988~2010年时序数据和层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研究能源价格对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我国能源价格的变化未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建议政府综合采用多种政策手段,从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角度入手,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和行为引导达到建设低碳交通系统的目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庆琦  赵嵩正  肖伟  
能源税对我国交通运输能源强度降低的作用效果一直存在争议。为对此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将能源价格设置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交通运输能源强度的影响,以及对交通运输结构、经济的交通运输依存度和技术进步的调节作用。研究选取198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价格的提高对交通运输能源强度降低作用微弱,也未发现其对交通运输结构、经济的交通运输依存度和技术进步存在显著调节作用。我国交通运输能源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柴建  邢丽敏  周友洪  魏宝来  汪寿阳  
近年来愈发严重的雾霾天气,使得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中国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研究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影响效应。在考虑别国交通运输行业结构变化对我国交通节能减排示范效应以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9902011年公路、铁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和交通碳排放量的数据,构建以中国、美国、欧盟以及日本为截面个体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对于结构减排效应最明显的日本和欧盟来说,日本铁路周转量占比每提高1%,本国的单位周转量碳排放减少3.63%,欧盟水运周转量占比每提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柴建  邢丽敏  周友洪  魏宝来  汪寿阳  
近年来愈发严重的雾霾天气,使得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中国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研究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影响效应。在考虑别国交通运输行业结构变化对我国交通节能减排示范效应以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990~2011年公路、铁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和交通碳排放量的数据,构建以中国、美国、欧盟以及日本为截面个体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对于结构减排效应最明显的日本和欧盟来说,日本铁路周转量占比每提高1%,本国的单位周转量碳排放减少3.63%,欧盟水运周转量占比每提高1%,单位周转量碳排放将减少22.11%。而我国对应的这一数字分别为0.38%和0.06%,表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在结构性碳减排方面潜力很大。最后基于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结合本文研究结果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泽   肖玲颖   任阳军  
文章在测度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片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并运用变异系数和固定效应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较为接近,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而黄河流域呈现扩大趋势;就贡献率而言,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是黄河流域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绝对差异均呈缩小趋势,而黄河流域的地区绝对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此外,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存在σ收敛特征,黄河流域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三大区域都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瑾  袁继婷  字丰军  
基于2004—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通过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对交通运输效率的碳减排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中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旅客周转效率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交通运输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随货物周转效率的提高而显著降低,旅客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随旅客周转效率的提高而显著增强;不同水平的经济发展规模下,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旅客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减排效应随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而持续降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瑾  袁继婷  字丰军  
基于2004—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通过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对交通运输效率的碳减排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中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旅客周转效率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交通运输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随货物周转效率的提高而显著降低,旅客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随旅客周转效率的提高而显著增强;不同水平的经济发展规模下,货物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旅客周转效率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减排效应随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而持续降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田泽  肖玲颖  刘超  王雨璇  任阳军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土地、经济多维度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惯性”:(1)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都对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要大于短期影响,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推动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城镇化对相邻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分区域来看,人口城镇化会显著抑制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但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而东、中、西地区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3)分阶段来看,两个阶段城镇化(人口、土地和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长期影响均普遍高于短期影响,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宗刚  陈鸣  韩建飞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LMDI分解法,对1997—2010年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其5个子行业能源消耗进行测算,并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碳排放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起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将直接碳排放变动分解为能耗效率、行业规模等3种效应,将间接碳排放变动分解为完全消耗系数、行业规模等4种效应。结论表明,行业规模是导致直接、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完全消耗系数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能忽视,累积贡献率达到52.42%。而能源结构调整的抑制效应不明显,累积贡献率只达到间接碳排放的-26.61%,只依靠能耗效率提高不能抑制碳排放的快速增加。所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应建立新的节能机制,通过进口、产业升级等多个手段减少中间环节能耗,减少碳排放。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兰梓睿  张宏武  
以中国区域交通运输业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效率分析的前提下,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对各个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率在样本期间呈现出上下起伏不稳定的态势;全国和四大经济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率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凹"型走势,其中东部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晓红   郭依凡  
基于扩展的STIRPAT方程,利用2011—2020年中国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降低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在替换被解释变量、缩短样本期、内生性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的碳减排效应在中部、东部地区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于总体50%分位的地区更加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缓解交通拥挤的方式来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庆琦  赵嵩正  肖伟  
量化分析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耗、排放与需求,以及面临的能源、排放约束。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交通运输模式的特性及其比较优势,结合各管理部门规划中的节能减排方案,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基于体系结构优化的交通业节能减排路径和对策。该路径与对策能够充分挖掘不同交通运输模式的潜力,更具经济和时间优势。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钟明春  阙林志  练国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业已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部门,识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对于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方差分析法对福建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效能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交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次之,运输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存在交通效能和运输结构的显著交互作用。基于此,为了促进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议重点围绕着交通效能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对于交通运输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洁  张晓明  王建伟  李琳娜  
引入"重心"概念和分析模型,采用1996~2010年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终端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数据,计算出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的地理坐标,并通过15年间的重心演变轨迹分析全国碳排放和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移动轨迹均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中西部衔接区域,东、西部区域差异均大于南、北方区域差异;两组重心移动轨迹都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相关性不显著;碳排放重心总体上往西南移动,与地理几何中心相比,东、西部区域差异在缩小,南、北方区域差异在扩大,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无明显的方向性发展趋势,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良杰  吴威  苏勤  杜志鹏  蒋晓威  
通过自上而下的计算方法,测算了江苏省1995~2010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并结合行业自身发展特点,扩展了Kaya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法进行分解分析。同时,在上述基础上采用Tapio模型对江苏省交通碳排放与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江苏省交通碳排放量与人均碳排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石油制品类能源消费碳排放表现突出;(2)正向驱动交通碳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为经济产出、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负向驱动因素为交通能源结构和交通能源强度。其中,拉动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产出规模的扩大,而促使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交通能源强度的降低,相对于正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