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6)
- 2023(10168)
- 2022(8427)
- 2021(7772)
- 2020(6062)
- 2019(13863)
- 2018(13609)
- 2017(25154)
- 2016(13372)
- 2015(14907)
- 2014(14814)
- 2013(14685)
- 2012(13811)
- 2011(12807)
- 2010(12850)
- 2009(11915)
- 2008(11586)
- 2007(10344)
- 2006(9417)
- 2005(8747)
- 学科
- 济(59842)
- 经济(59794)
- 管理(40449)
- 业(36122)
- 企(28608)
- 企业(28608)
- 中国(20311)
- 地方(20119)
- 方法(17569)
- 农(17466)
- 业经(15593)
- 环境(15466)
- 数学(13731)
- 数学方法(13583)
- 学(12336)
- 农业(12180)
- 发(12105)
- 财(12069)
- 和(11242)
- 地方经济(11215)
- 贸(11125)
- 贸易(11111)
- 融(10757)
- 金融(10756)
- 制(10693)
- 银(10685)
- 易(10684)
- 银行(10671)
- 行(10428)
- 划(10059)
- 机构
- 学院(193318)
- 大学(190794)
- 济(79822)
- 经济(78130)
- 管理(72824)
- 研究(72384)
- 理学(61632)
- 理学院(60890)
- 管理学(59889)
- 管理学院(59533)
- 中国(55640)
- 科学(44346)
- 京(42578)
- 所(36957)
- 财(36505)
- 研究所(33323)
- 中心(32968)
- 农(31966)
- 江(30624)
- 财经(28302)
- 范(28281)
- 师范(28034)
- 北京(27339)
- 院(27050)
- 业大(26483)
- 经(25674)
- 州(25021)
- 农业(24609)
- 经济学(23956)
- 师范大学(22483)
- 基金
- 项目(128636)
- 科学(101876)
- 研究(96896)
- 基金(91669)
- 家(80352)
- 国家(79613)
- 科学基金(67903)
- 社会(62016)
- 社会科(58834)
- 社会科学(58822)
- 省(51031)
- 基金项目(47954)
- 划(42877)
- 教育(42387)
- 自然(41925)
- 自然科(40774)
- 自然科学(40765)
- 自然科学基金(40000)
- 编号(39348)
- 资助(36168)
- 发(34181)
- 成果(32029)
- 重点(29621)
- 课题(27794)
- 部(27717)
- 发展(27505)
- 展(27013)
- 创(27001)
- 国家社会(26105)
- 创新(25099)
共检索到307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先鹏 方恺 彭建 刘爱原
将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限度之内,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行星边界框架所秉持的"地球系统观",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提供了新视角,一经提出便在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引发极大关注与热烈讨论。本文系统阐述了行星边界框架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演进,着重论述了该框架在国家、省域、市域和组织等不同尺度的发展与应用,深入探讨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并与传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范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行星边界框架以复杂系统稳态和突变理论为基础,是历史经验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产物。作为对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的有益补充,该框架由全球尺度向区域尺度拓展时,遵循自上而下分配与自下而上整合两条路径。当前行星边界框架中关于生物物理过程的尺度效应与交互机制的阐述较为薄弱,导致其变量选取与边界设置仍存较大争议,在与环境影响评价相整合、向社会经济维度拓展等方面面临方法学挑战。今后应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提升行星边界框架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全球重大公共议题中的政策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李鹏
科学认识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资源环境视角,从基于种群个体最大生物量的生态承载力,到基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资源承载力和基于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环境承载力,再到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源起与发展历程。通过追踪公开发表或可获取的英文文献,同时兼顾中文资料,综述表明:承载力概念最早诞生于1840年代的工程机械领域,之后,在生态学、地理学、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得到了持续但有争议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见于20世纪初期的能量承载力和畜牧承载力研究,1940年代末期以土地承载力研究为标志的资源承载力研究诞生;直到20世纪末期,具有综合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才在中国悄然兴起,严格意义上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总体处于发展阶段,以概念探讨和定性研究为主,尽管在政策层面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对而言,国外相关研究却较少使用这一概念,相应研究报道并不多见。2010年以来,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一个重要判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已有多项部署。但承载力概念似乎也成为了"灵丹妙药",存在研究泛化或概念泛化现象。鉴于此,有必要科学认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与模型参数以及模式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求正本清源、学以致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翁钢民 杨秀平 李慧盈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确定、调整是旅游规划、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关键。"二战"后,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高峰出现拥挤、超载、污染等问题,旅游环境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对国内外学者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提出了五点研究展望,包括突出旅游环境承载力供需系统的可持续承载优化研究、注重旅游环境承载力供给系统的发展潜力研究、实施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管理创新研究、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程度的时空错位研究和突出实证研究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春祥
环境、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本文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对经济发展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界定,以此为基础,对云南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环境容量 资源承载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池源 石洪华 孙景宽 郭振 麻德明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海岛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均至关重要。城镇化对海岛生态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开展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对管控人类开发行为、维护海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我国北方典型海岛——庙岛群岛为研究区,构建了一套综合开发强度和生态状况的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并开展评估,结果显示:1)群岛尺度上,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2)单岛尺度上,南长山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北长山岛、庙岛和大钦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小黑山岛、大黑山岛、砣矶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和北隍城岛处于可载状态,不同海岛应实施不同的保护与利用模式;3)区块尺度上,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特征,可载区占41.7%,临界超载区占30.0%,轻度、中度和重度超载区分别占15.9%、8.1%和4.3%,超载区主要分布在各岛的城镇建设区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丹 王然
改善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调控资源环境承载力服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把握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省域、城市及矿业经济区等资源环境承载力多处于过载状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如何调控,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等层面分别总结生态文明进程中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改善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池源 石洪华 孙景宽 郭振 麻德明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海岛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均至关重要。城镇化对海岛生态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开展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对管控人类开发行为、维护海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我国北方典型海岛——庙岛群岛为研究区,构建了一套综合开发强度和生态状况的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并开展评估,结果显示:1)群岛尺度上,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2)单岛尺度上,南长山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北长山岛、庙岛和大钦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小黑山岛、大黑山岛、砣矶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和北隍城岛处于可载状态,不同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巧转
本文从高科技发展角度论述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已有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做了补充和改进,使之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本文还对不同国家在处理高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途径做了概要阐释。最后指出,高科技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
高科技发展 环境承载指数 污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宁生,匡耀求
本文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计算了 1978— 1995年广东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 :①经济资源是广东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 ;② 1989年以后 ,广东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 ,进入相对富余状态 ;③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广东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文
一个地区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并不取决于当地的幅员大小,而是取决于当地的资源能够维持多少人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社会,受自然环境所制约的人口承载力会随着经济发达程度、资本存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而提高。从这一原理来看,正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西部地区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解决人口与环境间的恶性循环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慧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分析了1978—2006年29年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土地资源是新疆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1990年以后,新疆实际承载人口数量又超过经济资源承载力;③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实际人口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是新疆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相对资源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新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义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晓丽 方创琳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关于区域资源和环境单要素的承载力研究,国内学者进行了较多的评述,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要素承载力及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①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②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综合要素承载力研究欠缺;③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④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系统的开放性特征。针对这些不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方向为:①从综合多要素角度加强城市群开放系统承载力研究;②充分重视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特征;③注重科技进步、制度管理等人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④加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度与定量测算方法研究;⑤充分发挥复杂系统方法、GIS、RS等先进技术的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