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78)
- 2023(9387)
- 2022(8485)
- 2021(7905)
- 2020(6785)
- 2019(16118)
- 2018(16019)
- 2017(30394)
- 2016(17226)
- 2015(19697)
- 2014(20295)
- 2013(20220)
- 2012(18878)
- 2011(17274)
- 2010(17666)
- 2009(16520)
- 2008(16748)
- 2007(15302)
- 2006(13397)
- 2005(11822)
- 学科
- 济(73371)
- 经济(73309)
- 管理(52790)
- 业(46550)
- 企(39027)
- 企业(39027)
- 方法(35505)
- 数学(30857)
- 数学方法(30508)
- 农(18943)
- 财(18806)
- 中国(17815)
- 学(17027)
- 地方(16356)
- 环境(15516)
- 业经(14556)
- 和(13583)
- 贸(13242)
- 贸易(13234)
- 制(13136)
- 易(12749)
- 农业(12502)
- 理论(12379)
- 划(12248)
- 务(11967)
- 财务(11933)
- 财务管理(11890)
- 企业财务(11212)
- 资源(10435)
- 银(9684)
- 机构
- 大学(255167)
- 学院(254806)
- 济(98916)
- 管理(96852)
- 经济(96367)
- 研究(85348)
- 理学(82803)
- 理学院(81751)
- 管理学(80154)
- 管理学院(79705)
- 中国(64654)
- 科学(55972)
- 京(55794)
- 财(45654)
- 所(45037)
- 农(45015)
- 研究所(40842)
- 江(40768)
- 中心(39971)
- 业大(39577)
- 财经(36217)
- 农业(35493)
- 范(35362)
- 北京(35253)
- 师范(35037)
- 州(32609)
- 经(32567)
- 院(31108)
- 经济学(29526)
- 师范大学(28118)
- 基金
- 项目(166411)
- 科学(129158)
- 研究(119020)
- 基金(118031)
- 家(103476)
- 国家(102608)
- 科学基金(86990)
- 社会(73078)
- 社会科(69156)
- 社会科学(69127)
- 省(66591)
- 基金项目(63414)
- 自然(57666)
- 划(56220)
- 自然科(56166)
- 自然科学(56145)
- 教育(55392)
- 自然科学基金(55062)
- 编号(49548)
- 资助(49092)
- 成果(40080)
- 重点(37633)
- 部(36401)
- 发(35667)
- 课题(34567)
- 创(33320)
- 科研(32113)
- 创新(31149)
- 计划(31004)
- 大学(30601)
- 期刊
- 济(111488)
- 经济(111488)
- 研究(71240)
- 中国(53046)
- 学报(41679)
- 农(38686)
- 科学(37952)
- 财(37678)
- 管理(32934)
- 大学(30011)
- 教育(28271)
- 学学(27799)
- 农业(25872)
- 技术(23463)
- 融(18692)
- 金融(18692)
- 业经(18245)
- 财经(17523)
- 经济研究(16504)
- 资源(15885)
- 图书(15797)
- 问题(15281)
- 业(15100)
- 经(15043)
- 技术经济(13721)
- 统计(13418)
- 版(12716)
- 策(12342)
- 商业(12100)
- 科技(11663)
共检索到379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保护优先以来,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思想体系逐步得到升华。因此,笔者拟从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荷的承载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
关键词:
国土空间 资源环境承载力 规划 长远计划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保护优先以来,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思想体系逐步得到升华。因此,笔者拟从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荷的承载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王田雨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式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由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以及由于管理及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润滑力3个力构成;(2)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可以解构为资源的承载功能、环境要素的容纳功能以及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3个层次;(3)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需求是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科学评判当前承载压力的大小等;(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4个方面的逻辑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能力与潜力之间的逻辑不清,生态要素承载力判断的逻辑缺乏,"木桶原理"复合思路与适宜性评价的逻辑矛盾,面向过去原则与面向未来预警之间的逻辑问题。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明确评价对象,厘清评价中的逻辑问题,同时满足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代子伟 高佳斌 陈阳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管用性"和"好用性"要求;(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可从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动态预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设计,需要选择适宜尺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如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设定差别化指标权重。研究结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立足点是高效集聚开发和分类分级保护,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识别资源环境本底的"短板"要素、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压力等级、实现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动态预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苏玲 王金亮 角媛梅 周京春 农兰萍 朱泓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打破行政单元的限制,开展基于栅格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更容易满足实际的规划需求。[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指标法评价研究区域2018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并具体分析研究区2008—2018年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类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结果](1)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低水平,呈现出“南高北低”空间分布格局。(2)时间维度上,2008—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值呈波动下降趋势,承载力水平始终保持在中等水平。空间格局上,2008—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呈现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和高水平稳定,低和中低等级相互转变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级不同,其中耕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中等水平为主,水体和建设用地的承载力表现出高水平。[结论]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明显且随时间波动下降,改善并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与差异性管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梳理承载力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指出其在研究应用中存在概念边界模糊、评价偏向于指标计算、承载力传导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及新时代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支撑空间规划编制的承载力评价应进一步明确承载力的概念内涵、明晰承载力内在机制、构建承载力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新变化新需求,支撑空间规划的新目标、切合空间治理的新模式、顺应空间治理的新手段,为确定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主要指标、战略部署,以及指标约束传递与地域功能传导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嫄
黑龙江省鹤岗市是典型的煤炭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煤炭生产历史,形成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和典型的工矿城市特征。2011年底,鹤岗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文对鹤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对其国土空间进行了评价,为其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小兰
文章依据PRED框架,建立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评价2006~2011年间省域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依次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承载率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部梯状下降模式。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均存在较强的全局正相关,呈现出"中心-外围"格局。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红伟 陈伟国
通过对Solow模型和干中学模型的扩展,阐述了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并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西部地区资源承载力的差异,结论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其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西部12省市资源承载力存在差异;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资源承载力存在差异。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虽然综合承载力增强,但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尤其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超载状态非常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维华 杨月梅 陈荣昌 李菲菲
环境承载力分析是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之一。对环境承载力的合理分析,能够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准确地评估区域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在环境承载力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结合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研究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利用强度,由此提出了一种更为直观的环境综合承载力量化方法——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并将其应用到广州市南沙国际汽车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为该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区域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为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曾刚 胡青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的趋势;②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③结合迭代聚类结果与空间聚类结果将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5种类型区域,划分结果发现各个区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海波 刘旸旸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构建了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十三个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就如何提高江苏省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 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空间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金花 李向 郑新奇
以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图斑为评价单元,从图斑、区县、市域尺度,构建由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济南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多尺度评价和空间特征分析,并在乡镇尺度上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其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济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承载力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济南市章丘区、商河县东南部和济阳区北部,承载力较低地区多分布在历下区、市中区北部、槐荫区东部。(2)各子系统差异明显,资源子系统处于较高水平,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子系统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县区差异较大。(3)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各子系统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簇区、低值萧索区空间集聚明显。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桂梅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而《纲要》的贯彻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刚性约束,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在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基本原则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要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