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04)
2023(9260)
2022(7710)
2021(7118)
2020(6004)
2019(14346)
2018(14266)
2017(27506)
2016(15358)
2015(17563)
2014(17700)
2013(17773)
2012(16649)
2011(15238)
2010(15322)
2009(14172)
2008(14191)
2007(12670)
2006(11100)
2005(9686)
作者
(45878)
(38459)
(38035)
(36462)
(24393)
(18658)
(17600)
(15108)
(14459)
(13652)
(13026)
(13013)
(12240)
(12027)
(11998)
(11955)
(11880)
(11217)
(11137)
(11028)
(9565)
(9339)
(9235)
(8749)
(8727)
(8565)
(8562)
(8415)
(7745)
(7694)
学科
(66658)
经济(66602)
管理(41499)
(35222)
方法(27753)
(26337)
企业(26337)
数学(24629)
数学方法(24413)
地方(19969)
(19274)
中国(18482)
(15279)
环境(14809)
(13640)
业经(13504)
农业(13113)
(11733)
(11458)
贸易(11453)
(11004)
资源(10551)
(10397)
地方经济(9408)
(9368)
理论(9235)
(9012)
生态(8438)
(8111)
银行(8087)
机构
学院(220315)
大学(219369)
(86355)
经济(84157)
管理(82196)
研究(78034)
理学(70306)
理学院(69333)
管理学(68112)
管理学院(67665)
中国(57691)
科学(51571)
(48182)
(41085)
(40491)
(37559)
研究所(37206)
中心(36669)
业大(35266)
(34687)
农业(32350)
(31868)
师范(31611)
北京(30212)
财经(30095)
(30055)
(28425)
(27006)
经济学(26185)
师范大学(25535)
基金
项目(150343)
科学(116629)
研究(108453)
基金(106421)
(93730)
国家(92971)
科学基金(78272)
社会(67206)
社会科(63474)
社会科学(63449)
(60156)
基金项目(57974)
自然(51120)
(50895)
自然科(49603)
自然科学(49583)
自然科学基金(48635)
教育(48176)
编号(44858)
资助(42262)
成果(35707)
(34459)
重点(34372)
(32171)
课题(31013)
(30402)
科研(28651)
创新(28496)
计划(28106)
国家社会(27369)
期刊
(97079)
经济(97079)
研究(60867)
中国(42875)
学报(36577)
(35980)
科学(33707)
(29025)
大学(25912)
管理(25334)
农业(24298)
学学(24142)
教育(20899)
技术(17868)
(16828)
金融(16828)
业经(16546)
资源(16199)
问题(15012)
(14096)
经济研究(14087)
财经(13882)
图书(13185)
(11956)
(11752)
(11214)
现代(10460)
技术经济(10446)
科技(9996)
理论(9930)
共检索到323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琳  卞正富  赵华  余健  
研究目的: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贾汪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方法:传统生态足迹法和三维生态足迹法。研究结果:11年来,贾汪区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现逐步增长状态;2000—2003年,生态足迹尺度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2004—2010年,生态足迹尺度超出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高度从2004年开始超过1,即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2010年,生态足迹高度增长到9.89,即在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能力下,以2010年的生产方式和资源消费速度,自然系统需要经历9.89年时间生产才能满足当年城市发展的资源需求。研究结论:近年来贾汪区转型发展仍然延续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摆脱资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琳  卞正富  朱环  余建  
利用动态耦合模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的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徐州贾汪区为例,研究1999~2010年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贾汪区在资源枯竭后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现"S"曲线变化,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②贾汪区转型期间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状况,已经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③高消耗、高污染企业阻碍贾汪区转型发展进程,城市发展较土地利用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④生态恢复和旅游资源整合为贾汪区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促进贾汪区转型发展,应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调整产业结构,培养公众和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文含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实现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振兴的一种新路径。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征和转型难点,结合城市转型的实践探索,提出"资源再造"的绿色转型条件和内涵,强调绿色循环的废弃资源再利用和利用生态优势资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进而探讨了绿色转型的关键对策,通过融入区域发展的方式弥补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短板;分类引导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形成新的城市价值空间;从传统工矿区转向现代化城市,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保障问题;多层面多途径创新转型政策支撑,从"输血式"政策转向增强"造血"功能的激励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琳  卞正富  曹海涛  
为了解煤矿关闭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矿区居民对煤矿关闭后安置情况的意见和对城市发展的期许,运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煤炭城市矿区及周边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认为煤矿运营时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煤矿关闭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再就业和环境问题。非矿区社区的经济活动较为多样,相比矿区社区居民受矿山关闭的影响较小。矿山关闭后社会、经济的转型,需要政府制定相关规划,提供工人再就业和产业建设等保障体系,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加强政企合作,并建立环境监测站点维系矿山关闭后的生态安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倪庆琳  侯湖平  丁忠义  李艺博  李金融  
基于2000年、2008年、2016年遥感影像、历史矿井信息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应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范式:综合识别生态源地—经井田边界修正生态阻力面—应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廊道—判别生态过程障碍区,将代表生态修复需求、生态过程难易和生态要素特征的生态源地、障碍区和生态阻力面空间叠加,最终划定生态修复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年份生态源地面积平均约占贾汪区面积的17.77%,随着城镇化发展和矿井闭坑等因素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生态阻力面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并逐步以城镇化发展为主导影响因子。(2)生态廊道分布明显存在整体空间相似性和各镇内部分异性,呈环形沿河流分布或位于植被覆盖较好的低山丘陵区;障碍区明显存在重叠区域,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以北的区域,以北部和中部较多。(3)划分了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控制区四个生态修复分区,面积分别为144.38 km~2、189.60 km~2、182.68 km~2、103.34 km~2。研究结论能够为贾汪区生态转型发展和生态修复提供空间指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翔华  唐德善  付光辉  
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探讨了测算区域土地整理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0变化的方法,并通过敏感性指数(CS)分析了ESV对各地类转移面积(TA)变化的依赖程度。结果发现:(1)研究区土地整理增加耕地主要是通过填塘实现的;(2)ESV每年损失1334.18万元,若按农地使用30年计算,ESV总损失将达20985.61万元;(3)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的土壤形成与保护、食品生产等功能提高;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娱乐文化等功能降低;(4)敏感性分析显示,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转变为耕地时,ESV随转移面积TA的增加分别表现出同步减少、显著增加、略微增加、显著减少。因此,当大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付光辉  刘友兆  祖跃升  陈晓峰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土地整理具有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及社会保障价值,针对这3种价值,本文分别提出3种测算方法即传统市场法、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法、替代市场法。传统市场法即采用收益还原法;生态功能价值系数法是根据各地类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来测算土地整理实施的生态服务价值;而替代市场法则以土地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的替代物,以用商业保险的方式计算一次性投保所需的资金作为土地整理社会保险的价值。本文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全面、科学地测算了区域土地整理带来的价值,研究表明:该区域自1999年以来,土地整理效益总价值达9.98×108元,其中经济产出价值达5.57×108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华见  张智光  
阐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分析了徐州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即:生态经济系统紊乱;经济发展没有生态化,过多依赖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序次较低,生态产业发展薄弱;社会问题较多;城市吸引力下降等。探讨了徐州利用生态经济建设实现成功转型的首要问题是进行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打造生态经济系统,还包括构建生态经济产业结构、消化和转移就业、改善生态软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等。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韩正  
俗话说"蛇鼠一窝",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审计局继2008年初成功捕获"08第一鼠"之后,又在当年岁末时分捣毁一"蛇窝":一个贫穷乡镇里不足十人的小单位,在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内,私存私放财政资金92.57万元,审计局移交的两人均受到区纪委的严重处分。区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鹏飞  代合治  谈建生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进步的制约因素之一。造成资源型城市衰弱的根本原因是城市本身在长期依赖资源的情况下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选取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做出科学评价,由此提出转型方案,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典型案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黄石市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  万东山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必然要面临转型阶段,本文在分析金融支持黄石市产业转型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基础上,探索了黄石市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孔维新  王海飞  钱茜  
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畸形等发展问题,经济转型势在必行。本文以山东枣庄市为例,全面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及其转型面临的问题,对枣庄市低碳经济转型现状、战略意义和路径选择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枣庄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景和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姚刚  刘纪元  刘文青  
运用扎根理论对徐州的相关资料进行逐级译码分析,从全部资料中萃取出19个概念,继而从这些概念中发展出5个主轴译码,最后通过深入分析,得出"绿色生态·古城新貌"的整体城市形象定位,以期在徐州今后的城市转型与发展中发挥形象带动的引导作用,并为国内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典范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明明  丁忠义  牟守国  赵华  侯湖平  高婷  
为揭示徐州市主城区个人生态足迹的空间变异性并分析引起其空间变异的原因,采用问卷调查和克里格插值法对个人生态足迹及其组分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徐州市主城区个人生态足迹分别是中国和全球个人生态足迹的1.48倍和1.18倍,其中商品服务足迹所占比例最大(51.1%),徐州市主城区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②经过实验半变异函数交叉验证,球状、指数和高斯模型可以较好模拟个人生态足迹及其组分的空间变异,其中,个人生态足迹、住宅足迹和商品服务足迹的块基比均小于25%,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碳足迹和食物足迹处于25%至75%之间,表现出中等空间相关性;③个人生态足迹、碳足迹、食物足迹和商品服务足迹...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浩  陈平  罗艳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1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效果进行测度,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城市转型成效进行分类,发现各市之间整体转型成效差异较大,其中生产要素和科技水平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效的影响最大。从单个主因子得分来看,多个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积累了各自的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