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8)
2023(12481)
2022(10216)
2021(9360)
2020(7782)
2019(17889)
2018(17601)
2017(34110)
2016(18496)
2015(20705)
2014(20742)
2013(20735)
2012(19832)
2011(18201)
2010(18554)
2009(17032)
2008(16682)
2007(14750)
2006(13270)
2005(11794)
作者
(55982)
(47170)
(46918)
(44961)
(30516)
(22581)
(21208)
(18196)
(18113)
(17038)
(16376)
(16080)
(15492)
(14978)
(14818)
(14535)
(13747)
(13614)
(13609)
(13526)
(11881)
(11584)
(11550)
(11016)
(10719)
(10601)
(10491)
(10013)
(9704)
(9292)
学科
(105398)
经济(105312)
管理(49005)
(43405)
方法(38048)
数学(33935)
数学方法(33456)
(33299)
企业(33299)
地方(28800)
中国(23879)
(22960)
(21060)
业经(20504)
地方经济(16350)
农业(15939)
(15504)
环境(14909)
(14256)
产业(14188)
(12899)
理论(12638)
(12013)
金融(12010)
(11863)
资源(11773)
(11542)
贸易(11536)
技术(11417)
(10957)
机构
学院(274745)
大学(274201)
(120678)
经济(118192)
管理(101932)
研究(101348)
理学(87802)
理学院(86603)
管理学(84730)
管理学院(84189)
中国(73438)
科学(63799)
(59197)
(52277)
(50403)
(48321)
研究所(47850)
中心(45281)
(42687)
业大(41775)
财经(40461)
经济学(38239)
(37921)
农业(37753)
师范(37581)
北京(36936)
(36599)
(36245)
(34157)
经济学院(34123)
基金
项目(186912)
科学(147579)
基金(135818)
研究(132402)
(119276)
国家(118348)
科学基金(101200)
社会(86348)
社会科(81911)
社会科学(81884)
(74915)
基金项目(72046)
自然(65675)
自然科(64030)
自然科学(64007)
自然科学基金(62806)
(62021)
教育(59008)
资助(55857)
编号(51209)
(42883)
重点(42621)
成果(40790)
(40368)
(38172)
课题(36848)
国家社会(36134)
创新(35843)
科研(34912)
发展(34333)
期刊
(140751)
经济(140751)
研究(82330)
中国(54463)
学报(44633)
(43449)
科学(42317)
管理(37276)
(37039)
大学(33021)
学学(31262)
农业(29704)
技术(23801)
教育(23188)
(23023)
金融(23023)
经济研究(22764)
业经(20991)
财经(20473)
问题(19668)
(17899)
资源(16973)
统计(16100)
(15696)
技术经济(15468)
(14643)
(13238)
决策(13090)
现代(13044)
(12798)
共检索到416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媛媛  罗源  陈京  蒋子龙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重要发展问题,探究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经济韧性的演化机制,对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演化经济韧性视角出发,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值法和PLS偏最小二乘法,定量揭示2000—2019年湖北省大冶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经济韧性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研究区经济韧性经历了衰退适应、抵御恢复、响应提升的演化阶段,分别对应其经济衰退转变期(2000—2009年)、发展恢复期(2010—2014年)、高效提升期(2015—2019年),经济韧性水平呈现出“缓慢→快速”的上升态势。(2)2000—2019年研究区经济韧性演化的驱动因子由产业结构转变和创新水平提升转向多要素共同推动,其中居民收入、市场规模、政府调控能力、产业技术水平等因子是推进研究区经济韧性演进的关键因素。(3)产业多元化转型是研究区经济韧性提升的直接动力,以产业相关多样化为传导路径,在多要素驱动下研究区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生命阶段演进。当压力要素消解、城市状态调整、响应方式优化时,经济韧性将通过激活产业要素、均衡化拓展驱动力来推动产业的“路径突破”,进而演化为更高水平状态,以此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剑平  刘承良  张传琪  王小洲  涂玲  王雪琦  
现阶段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其关键是实施产业经济转型,寻找接续产业,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成为当前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比较优势与两型社会建设理论,构建接续产业选择框架,以大冶市为例,提出大冶市城市转型的接续产业选择重点为非金属矿业、制造业和旅游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世刚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能源,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因为资源的锁定效应,资源型城市普遍遭遇"资源诅咒"和"荷兰病"的困扰,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亟需产业转型。而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资金和政策,更有赖于人力资本的支撑,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的转型,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文章以黄石市产业转型为例,概括了黄石市产业转型的背景与矿产开发的现状,剖析了当前黄石市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障碍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世刚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能源,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因为资源的锁定效应,资源型城市普遍遭遇"资源诅咒"和"荷兰病"的困扰,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亟需产业转型。而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资金和政策,更有赖于人力资本的支撑,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的转型,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文章以黄石市产业转型为例,概括了黄石市产业转型的背景与矿产开发的现状,剖析了当前黄石市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障碍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媛媛  罗源  罗静  田玲玲  
资源型地区乡村是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其三产融合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三产融合水平评价、产业Logistic共生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国家典型资源型地区湖北省大冶市为研究区,分析2020年大冶市各乡镇乡村三产融合水平及其内生动力作用,进而探究资源枯竭背景下的乡村三产融合模式与内生机制。结果显示:(1)大冶市乡村三产融合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两镇独大、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各乡镇在三产融合子系统上均有提升空间。(2)大冶市各乡镇乡村产业共生程度整体较低,产业单元关系以产业偏利共生和寄生为主,产业融合模式以一产为主导的顺向融合和二产为主导的双向融合为主。(3)内生动力提升对研究区三产融合水平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矿业资源的开采阻碍三产融合水平的提高。其中,从业农户、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和产业园是三产融合的主引擎,农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挥关键的组织和建设作用,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是物质根基。(4)在不同内生动力作用下,资源型地区乡村三产融合以主体培育、利益转换、渠道建设、需求开发为四轮驱动力,以乡村资源为基底、农户为中枢,实现内生动力提升和三产融合的有机共促,促进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天能  李江风  许进龙  廖晓莉  
转型发展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资源枯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及依据。根据转型发展的内涵,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利用、环境整治、产业转型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以湖北大冶市为例,评价2007-2016年转型发展的绩效并诊断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大冶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年转型发展绩效分值均在0.9以上,总体呈两个阶段:2007-2010年为转型初期,产业接替阶段,发展绩效不稳定,由2007年的0.9976升至2008年的0.9998,2010年下滑至0.9098;2011-2016年为稳定转型发展期,绩效稳步提升,由0.9142升至0.9458。(2)影响大冶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排序十年一致,障碍度从强到弱依次为: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城镇登记失业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大冶市今后转型发展的工作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大鹏  
旅游资源与形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在传统旅游观点下,匮乏与负面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资源和城市形象的代名词。有鉴于此,本文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一方面,挖掘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资源内在活力,提出了激活潜在旅游资源与盘活存量旅游资源的活化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形象重塑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以城市功能转型为突破、以特色矿冶文化为核心、以山水文化资源为依托和以创新旅游产品为支撑的黄石市旅游形象重塑路径,使黄石市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重塑"中华矿冶文化之都"的新形象,培育矿冶文化品牌旅游目的地,并建立旅游形象重塑的长效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媛媛   张瑞   陈慧媛   李星明  
推动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的重要途径。论文以湖北省大冶市为案例区,探究其2015—2020年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时空特征和障碍因子并进行问题诊断,在此基础上进行类型分区和空间优化,最后从新内生发展视角提炼出促进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调控路径。结果表明:(1)大冶市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17、2018年间提升最为明显,但内生转型动力不足,外生转型动力难以持续。各乡镇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水平差异显著,城郊乡镇和农业优势乡镇转型效果突出,山区乡镇和街道的转型普遍缓慢。(2)产业转型维度是制约乡村产业绿色转型的主要维度,反映出乡村产业链延伸不足、生产效率不高和农户融入不深的问题。绿色转型维度的阻碍相对较小,表明研究区乡村已经实现了从末端污染治理到产业源头绿色发展的阶段性转变。(3)研究区乡村产业绿色转型类型区可划分为高水平—高速度型、高水平—低速度型、低水平—高速度型和低水平—低速度型4类,针对各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4)基于新内生发展视角,应在优化调控乡村内部人、地、业要素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的政策、资本、市场和技术等要素,同时促进内外部要素动态互动和有机整合,以激发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新内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动力。研究结果可为乡村转型研究提供有益视角,并为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黄石市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  万东山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必然要面临转型阶段,本文在分析金融支持黄石市产业转型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基础上,探索了黄石市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彭开丽  张安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于缓解用地矛盾,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重要作用入手,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规划、融资、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良平  余鑫  
我国众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均面临资源枯竭和产业转型的双重困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动荡并存,实现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是寻找接续和替代产业。本文首先提出了产业转型的原则与转型的方向选择,通过使用"区位熵"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了江西萍乡现有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并结合我国产业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提出了萍乡产业转型的方向,最后本文指出建立资源开发补偿基金、实行衰退产业援助以及对替代产业进行扶持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鹏飞  代合治  谈建生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进步的制约因素之一。造成资源型城市衰弱的根本原因是城市本身在长期依赖资源的情况下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选取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做出科学评价,由此提出转型方案,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典型案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瑞茜  
自国家发改委将河南焦作、山西大同等城市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如何实现主导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的转变,已成为困扰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难题。本文选取加权感应度系数、加权影响度系数等测度产业关联的指标,以河南焦作为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今后的主导产业选择问题加以分析。本文认为,焦作市在经济转型中应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发展旅游业为契机,重点发展与能源相结合的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产业和新材料等四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逐步实现其向综合性工业城市、服务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转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孔维新  王海飞  钱茜  
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畸形等发展问题,经济转型势在必行。本文以山东枣庄市为例,全面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及其转型面临的问题,对枣庄市低碳经济转型现状、战略意义和路径选择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枣庄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景和思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红霞  
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竞争力重塑的概念模型,指出经济、社会、环境、空间为四个关键要素。以枣庄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过程中的集群化实践为例,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可行模式和路径。研究认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突破资源产业发展瓶颈、以经济转型带动城市全面转型的必由之路,要在政府指导下,以资源型工业为基础发展接续产业集群,以潜在优势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集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