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85)
- 2023(14245)
- 2022(12115)
- 2021(11199)
- 2020(9325)
- 2019(21426)
- 2018(21483)
- 2017(41007)
- 2016(22672)
- 2015(25570)
- 2014(25968)
- 2013(25552)
- 2012(23611)
- 2011(21580)
- 2010(21632)
- 2009(20049)
- 2008(19107)
- 2007(16857)
- 2006(15119)
- 2005(13255)
- 学科
- 济(107882)
- 经济(107777)
- 管理(65109)
- 业(56452)
- 企(46843)
- 企业(46843)
- 方法(41933)
- 数学(36318)
- 数学方法(35905)
- 地方(26166)
- 中国(25034)
- 农(24185)
- 学(24119)
- 业经(22084)
- 财(20897)
- 制(17117)
- 和(16538)
- 农业(16471)
- 理论(16246)
- 环境(16201)
- 地方经济(15727)
- 贸(14209)
- 贸易(14200)
- 易(13627)
- 融(13403)
- 金融(13394)
- 银(13378)
- 银行(13331)
- 体(13240)
- 划(13156)
- 机构
- 大学(327707)
- 学院(326247)
- 济(132719)
- 经济(129777)
- 管理(127408)
- 研究(115705)
- 理学(109772)
- 理学院(108457)
- 管理学(106559)
- 管理学院(105974)
- 中国(83638)
- 科学(73304)
- 京(71062)
- 所(59567)
- 财(58018)
- 研究所(54559)
- 农(54091)
- 中心(50816)
- 业大(49512)
- 江(48077)
- 财经(46517)
- 北京(45128)
- 范(44488)
- 师范(44064)
- 农业(42331)
- 院(42110)
- 经(42098)
- 经济学(39579)
- 州(39129)
- 师范大学(35602)
- 基金
- 项目(223814)
- 科学(174213)
- 研究(162841)
- 基金(159793)
- 家(140206)
- 国家(139074)
- 科学基金(117945)
- 社会(101232)
- 社会科(95755)
- 社会科学(95726)
- 省(88111)
- 基金项目(84894)
- 自然(76670)
- 自然科(74719)
- 自然科学(74695)
- 教育(74037)
- 划(74021)
- 自然科学基金(73306)
- 编号(66657)
- 资助(65958)
- 成果(54428)
- 重点(50148)
- 发(48735)
- 部(48551)
- 课题(46473)
- 创(45551)
- 创新(42511)
- 科研(42259)
- 国家社会(41193)
- 教育部(41079)
- 期刊
- 济(152278)
- 经济(152278)
- 研究(97825)
- 中国(63371)
- 学报(54489)
- 科学(49216)
- 农(48658)
- 管理(47186)
- 财(42718)
- 大学(39891)
- 学学(37384)
- 教育(37005)
- 农业(33763)
- 技术(29260)
- 融(25036)
- 金融(25036)
- 经济研究(24421)
- 业经(23311)
- 财经(22850)
- 经(19618)
- 问题(19223)
- 图书(18847)
- 业(17302)
- 技术经济(17074)
- 资源(16581)
- 科技(15845)
- 理论(15477)
- 现代(14564)
- 统计(14523)
- 版(14489)
共检索到484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庞智强 王必达
基于实现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根本路径在于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本文构建了一套以反映发展目标、模式、资源、资本、技术、制度以及市场机制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典型地区经济转型进程的实证分析,揭示了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突出制约因素和主要着力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伟
文章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选取9个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对比分析2005~2008年和2008~2011年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情况,得出:(1)9个城市整体转型效果较好,但分化明显。(2)9个城市产业结构优势消失,竞争优势明显。(3)9个城市第一产业普遍持续劣势,第二产业分化明显,第三产业转型明显并成为优势产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杜永红
我国资源型城市相当一部分已处于资源枯竭期,随着开采时间长,开采成本日益上升、企业亏损严重,资源型城市转型已迫在眉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不单纯是经济结构的改变,而且是城市发展方向的改变和城市定位的改变,本文从产业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模式。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资源枯竭 经济转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余建辉 张文忠 王岱
论文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中各方面变化的分析总结,提出以基础、经济、社会、生态4个要素为框架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并根据2005—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测量各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自身转型和区域发展地位提升两方面的发展状态。之后对城市的转型效果进行分类分析,发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总体态势较好,但城市转型效果在空间上以及不同类别城市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城市没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转型发展。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城市转型 中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晶
对于一般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做过了一些深入的探讨,但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一特殊系统,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考察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点和面临因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双重约束。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一个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运用因子分析评价方法来监测该指标体系模型的运转,借此评估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进展和效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瑞茜
自国家发改委将河南焦作、山西大同等城市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如何实现主导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的转变,已成为困扰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难题。本文选取加权感应度系数、加权影响度系数等测度产业关联的指标,以河南焦作为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今后的主导产业选择问题加以分析。本文认为,焦作市在经济转型中应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发展旅游业为契机,重点发展与能源相结合的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产业和新材料等四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逐步实现其向综合性工业城市、服务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转变。
关键词:
资源枯竭 加权感应度系数 主导产业 焦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建辉 张文忠 王岱 李倩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当前中国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近5年国家针对资源枯竭城市大规模援助的发展形势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如何?本文试图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构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测度体系,测算2006-2010年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并分析各城市转型成效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通过从产业、民生、生态环境3个维度综合评估城市转型过程和转型后达到的状态等指标,可以将城市转型发展的成绩与其由于周边区域发展所取得的共同成绩分离出来,较为有效的测度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中部城市转型成效相对较好,而东北地区城市转型相对较差;石油类城...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城市转型 成效测度 中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开泳 肖玲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着重讨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存在的诸多文化问题,并设计了“纳克斯怪圈”,以演示经济衰退和文化衰退之间所形成的恶性循环。然后探讨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加强文化创新可以促进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谭静雅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在配合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自身经济转型是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金融作为支持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部门,在现有体制下,如何积极与城市政府部门协调配合,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并赋予资源枯竭地区开展金融的先行先试,突破现有金融瓶颈,以促进该类城市经济成功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
资源枯竭 经济转型 金融支持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姚毓春
资源枯竭型地区就业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究其原因,是体制约束、产业衰竭、人力资源单一及社会文化保守等多种因素桎梏而成。要通过接续替代产业培育、人员素质培训、营造良好氛围和落实优惠政策等系统工程来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地区 就业 产业衰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芦艳荣 张抗私
目前,我国大部分资源枯竭型地区依然难以实现劳动力需求与人力资源转型的对称。这导致失业率的大幅上升,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我国资源枯竭型地区劳动力需求与人力资源转型的对称性问题,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余佳奇
自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湖北省H市立足本市实际,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城市转型,走出了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转型之路。本文介绍了H市转型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海兵 张文忠 余建辉
对外交通联系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我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日常可达性指数表征城市对外交通联系水平,利用工业替代产业产值反映经济转型发展程度,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可达性对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成效的作用机制,揭示不同可达性水平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规律与特征。研究表明:我国资源枯竭城市可达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可达性水平对资源枯竭城市工业替代产业规模与效率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可达性通过影响民营经济、工业园区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等因素间接地推进或阻碍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鉴于此,各地结合可达性水平差异,适宜采取不同的转型模式和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要武
《改革》2009年第1期发表了于立、于左的文章《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与社会稳定的关联度》。针对该文观点,《改革》编辑部收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宁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WTO事务中心的专家学者的争鸣文章,现予编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春丽 洪诗佳
文章以政策实施产生的效果为导向,基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四个维度,重新构建了转型政策绩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并以黄石市为例,对其转型政策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证明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以期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城市转型 政策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