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72)
2023(19871)
2022(16582)
2021(15319)
2020(12895)
2019(29457)
2018(29193)
2017(56125)
2016(30348)
2015(34124)
2014(33593)
2013(33509)
2012(30990)
2011(27986)
2010(28358)
2009(26262)
2008(26324)
2007(23829)
2006(20737)
2005(18956)
作者
(87632)
(73471)
(73006)
(69223)
(46826)
(35239)
(33259)
(28564)
(27704)
(26366)
(24862)
(24695)
(23406)
(23349)
(22819)
(22537)
(21976)
(21771)
(21185)
(20876)
(18232)
(18095)
(17918)
(16805)
(16448)
(16427)
(16395)
(16357)
(14843)
(14684)
学科
(134827)
经济(134699)
(107132)
管理(99540)
(94655)
企业(94655)
方法(56848)
数学(46385)
数学方法(45838)
(37977)
业经(37635)
(37545)
中国(35848)
地方(29931)
(26517)
财务(26447)
财务管理(26401)
农业(26380)
(26046)
技术(25280)
企业财务(25086)
(24439)
(23242)
贸易(23223)
(23155)
理论(22948)
(22499)
(20999)
银行(20959)
(20092)
机构
学院(436116)
大学(430588)
(182036)
经济(178336)
管理(171717)
理学(146683)
理学院(145113)
研究(144878)
管理学(142783)
管理学院(141956)
中国(112577)
(91567)
科学(87868)
(84394)
(73814)
(73525)
(68077)
中心(67393)
财经(66437)
研究所(66229)
业大(63385)
(60191)
北京(57769)
农业(57734)
(55407)
师范(54845)
经济学(54833)
(54352)
(52293)
经济学院(49409)
基金
项目(284553)
科学(225668)
研究(208350)
基金(206142)
(179137)
国家(177544)
科学基金(153792)
社会(133030)
社会科(126232)
社会科学(126198)
(113698)
基金项目(108537)
自然(99522)
自然科(97166)
自然科学(97135)
教育(95745)
自然科学基金(95458)
(94387)
资助(84109)
编号(84083)
成果(67281)
(64888)
重点(64212)
(63004)
(62521)
课题(58376)
创新(58293)
国家社会(54867)
科研(54318)
教育部(53634)
期刊
(206494)
经济(206494)
研究(125309)
中国(90253)
(69796)
管理(69787)
(67738)
学报(64684)
科学(61876)
大学(49301)
学学(46411)
教育(46338)
农业(46124)
技术(42027)
(41719)
金融(41719)
业经(35795)
财经(33419)
经济研究(32149)
(28913)
(27972)
问题(27006)
技术经济(24436)
(21097)
统计(20953)
商业(20778)
科技(20615)
现代(20464)
(20185)
(20145)
共检索到6625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静  李华军  赵燕  曹阳春  
为解决后发企业如何设计在资源约束下开展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创造路径,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资源拼凑策略来获取和优化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重点探讨资源拼凑策略如何助推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资源拼凑策略主要包括市场拼凑、实物拼凑、人力拼凑、技能拼凑与制度拼凑五大策略,其价值创造过程需要经历价值识别、价值形成、价值传递与价值检验四大阶段,在价值创造的不同环节,资源拼凑策略通过发挥不同的组合效应有效推动了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以此为基础,构建起资源拼凑视角下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得到后发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要积极向颠覆性创新探索转化并制定与之相符合的资源拼凑策略;同时政府在颠覆性创新领域的有关制度设计上要综合构建系统完善的政策工具,并发挥多级政府的政策协同效应等管理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瑾   朱焱斌  
颠覆性技术创新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进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5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代表性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践,构建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过程与机理模型,揭示资源行动与动态能力交互效应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呈现利基市场开发—中高端市场渗透—高端市场导入的动态演化规律;企业通过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的资源行动逐步实现资源组合化、能力化和杠杆化;企业动态能力经历了外部导向的环境感知能力—内部驱动的学习创新能力—内外部协同的整合拓展能力演进过程,由适应环境的一阶能力升级为创造新能力的二阶能力;企业资源行动与动态能力的交互作用经历了要素聚合—知识赋新—系统共生3次跃迁,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发挥引领作用。结论可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字理  刘贻新  张光宇  欧春尧  
选取比亚迪、特斯拉与丰田三家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NEV)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价值主张”与“价值实现”两个维度,分析凝练三个案例企业的颠覆性创新模式;基于机会窗口视角,阐释“NEV企业面对不同类型的机会窗口时,是如何设计有效的颠覆性创新模式以帮助企业建立不同类型价值优势”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在同一行业当中,可以同时出现环境支持型、跨界融合型以及协同创新型三种不同的颠覆性创新模式。以制度机会窗口为驱动的企业,环境支持型模式能助其获取经济价值优势;以需求机会窗口为驱动的企业,借助跨界融合型模式能获取顾客价值优势;以技术机会窗口为驱动的企业,实施协同创新型模式能获取系统价值优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何郁冰   林婷  
政府应如何构建有利于颠覆性技术涌现及创新价值实现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通过“换道超车、弯道超车”实现颠覆性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值得深入研究。从强制性制度压力视角探讨政策工具对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理,并基于中国政府对新能源车企实行“双积分”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运用断点回归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双积分”政策提高了新能源车企颠覆性创新的概率、数量、占比以及质量;(2)从机制分析看,“双积分”政策主要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项目、参与技术标准联盟两条路径促进新能源车企颠覆性创新;(3)异质性分析发现,“双积分”政策对车企颠覆性创新的推动作用,在民营企业以及更受媒体关注的企业中更显著。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艳  邓晓锋  
颠覆性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技术创新的主流模式,并深刻影响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环境的优化进程。但颠覆性创新所具有的原创性和突破性特点,加大了颠覆性创新成功进入并占领市场的难度。"颠覆性创新困境"由此而产生。现有颠覆性创新理论由于缺乏针对颠覆性创新成功进入市场的动态过程分析,无法合理地破解这一困境。而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案例中总结的重要启示,则说明颠覆性创新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融合技术选择、研发、培育、孵化和产业化应用全过程的创新管理理论加以指导。国外新兴的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不仅可以细化颠覆性创新的过程研究,也将在实践中加快颠覆性创新管理的发展,因而成为解读"颠覆性创新困境"的重要工具。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丹   明星   宁成浩  
颠覆性技术创新是企业弯道超车的一个有效途径。消费者尤其是主流消费者对燃油汽车的态度对于新能源汽车能否成功替代燃油汽车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颠覆性创新感知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的影响,并考察消费者对燃油汽车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和消费者创新性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已经超过燃油汽车;(2)颠覆性创新感知直接促进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抑制其购买燃油汽车;(3)消费者对燃油汽车的满意度部分中介调节颠覆性创新感知和消费者购买意愿;(4)创新性较弱的消费者对燃油汽车的满意度更容易受到颠覆性创新感知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开展颠覆性创新研发时应凸显燃油汽车不具备的功能,在市场营销时应更多关注创新性较弱的消费者,让其感知到颠覆性创新。本文的研究丰富了颠覆性创新理论和消费者新产品购买意愿模型,并对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提供了实践指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雯  夏蓓丽  
在传统技术路线图的基础上,构建面向颠覆性技术及其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技术路线图框架,提出防御型、培育型、赋能型3类政策工具在用户需求、市场、产品、技术、参与者5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其顺序逻辑。在此基础上,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综合采用案例分析和荟萃分析方法,验证该框架的解释力。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技术路线图框架从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视角阐释各阶段政策工具与颠覆性技术及其新兴产业发展间的互动演进规律,并提出早期阶段应以防御工具为主,侧重支撑知识空间形成;成长阶段应以培育工具为主,侧重建立良好利基功能;转型阶段应以赋能工具为主,通过适应性和转换性手段促使新旧范式平稳转换。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金凤  仓元凯  冯立杰  岳俊举  
站在产业层面,将多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分析的方法相结合,探索制造业后发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产业价值路径,揭示后发企业将纵向规模化和横向延伸关联相结合以实现颠覆的作用机理。为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光宇  崔今天  欧春尧  张瑶  
近年来,我国后发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着政策限制、市场挤压和技术竞争等挑战。颠覆性创新作为管理实践中重要的创新理论与分析工具,价值创新为进一步探索颠覆性创新技术演化与市场侵入提供了新的着眼点,从而可为海外情境下后发企业突围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基于颠覆性创新和价值创新相关理论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并借助NVivo12对一加手机案例进行自下而上的编码,归纳其演化路径。结果发现:本土后发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颠覆性创新演化模型主要由4个主范畴构成,其中异质性需求定位是颠覆性创新价值主张的前提,用户中心化技术创新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融入文化的商业化创新是价值传递的手段,市场侵蚀是价值实现的终端。结论可拓展颠覆性创新理论情境,对本土后发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具有实践价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樊志文  张剑渝  邓广宽  
颠覆性创新逐渐成为后发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探讨后发企业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两种战略导向下营销能力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构建营销能力以组织敏捷性为中介影响颠覆性创新的研究模型,进一步分析后发企业认知合法性的调节作用。以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为调研对象,并对191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后发企业由外而内营销能力对组织敏捷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由内而外营销能力对组织敏捷性存在倒U型影响;组织敏捷性在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营销能力与颠覆性创新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认知合法性正向调节了由外而内营销能力与组织敏捷性间的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泽明   张光宇  
后发企业作为颠覆性创新的主要参与者,不仅致力于驱动颠覆性技术、产品在市场的推广和扩散,而且对颠覆性创新的进程能够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扎根理论识别我国人工智能后发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关键因素,采用两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Two-step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Two-step fsQCA)提炼“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时期我国人工智能后发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知识搜索”“跨界并购”“开放市场”“协同融合”“结构适应”“生态网络”是人工智能后发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六大关键因素;(2)人工智能后发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四条组态路径分别是:“十二五规划”时期的“知识搜索-跨界并购-生态网络”的“技术跃迁”和“知识搜索-跨界并购-结构适应”的“范式转变”;“十三五规划”时期的“知识搜索-结构适应-生态网络”的“组织变革”和“跨界并购-结构适应-生态网络”的“价值创造”。基于研究结论,得到相关研究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佩  姚亚伟  陈继祥  
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对颠覆性创新的内涵重新进行了阐释,对关于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研究从资源基础理论、能力基础理论和动态竞争理论等视角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中后发企业创新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出结合管理情境和商业模式来研究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必要性和趋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原毅军  刘浩  
将价值创造和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从动态的角度探究了产业价值创造能力随产业生命周期的演化而迁移的机理,并以汽车产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动态组合,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大小不同;支撑产业价值创造能力各因素的主导地位交互更替;随着生命周期的演化,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会突破"静态优势刚性",发生动态迁移。一般来说,迁移后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支撑因素会成为此次迁移的主要推动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颖琦  
本文应用NVIVO软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企业—大学关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质性研究。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为企业—大学合作研发创建了平台,改善了双方合作关系,拓宽了技术创新领域,联盟内企业—大学关系的建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企业—大学的管理创新将进一步提升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能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姜江  韩祺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取得重要突破,自主开发的产品开始进入市场,产业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总体上看,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面临价格高、性能不稳定、市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在未来一段时期要通过扩大国家财税支持力度,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以推动电池租赁等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充电桩等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导市场应用等措施,推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