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2)
- 2023(1921)
- 2022(1504)
- 2021(1548)
- 2020(1312)
- 2019(2963)
- 2018(2938)
- 2017(5057)
- 2016(2907)
- 2015(3473)
- 2014(3422)
- 2013(3414)
- 2012(3067)
- 2011(3061)
- 2010(3149)
- 2009(2825)
- 2008(2951)
- 2007(2587)
- 2006(2317)
- 2005(2040)
- 学科
- 管理(11660)
- 济(9855)
- 经济(9842)
- 业(7760)
- 企(6993)
- 企业(6993)
- 理论(4718)
- 资源(4318)
- 方法(4153)
- 和(3892)
- 中国(3837)
- 教学(3632)
- 学(3522)
- 技术(3438)
- 人事(3395)
- 人事管理(3395)
- 数学(3026)
- 数学方法(2995)
- 业经(2530)
- 技术管理(2522)
- 学法(2476)
- 教学法(2476)
- 划(2344)
- 农(2333)
- 学理(2284)
- 学理论(2284)
- 策(2274)
- 发(2232)
- 环境(2155)
- 经营(2103)
- 机构
- 大学(44562)
- 学院(44247)
- 管理(18875)
- 理学(15914)
- 理学院(15738)
- 管理学(15516)
- 管理学院(15412)
- 济(15395)
- 经济(14899)
- 研究(14419)
- 中国(10841)
- 京(10091)
- 科学(9488)
- 所(7504)
- 范(7020)
- 江(6992)
- 师范(6975)
- 中心(6901)
- 研究所(6883)
- 财(6443)
- 北京(6351)
- 州(5898)
- 师范大学(5641)
- 农(5579)
- 业大(5493)
- 技术(5471)
- 财经(5289)
- 院(4870)
- 经(4780)
- 图书(4577)
共检索到67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向前
知识型人才流动是知识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具有正负面效用。影响知识人才流动的因素有个体、组织及混合决策等。本文通过模型分析知识型人才流动,提出了知识型人才流动和谐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知识型人才 流动 和谐管理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戴长征 王海滨
国际人才流动可分为直接性生产人才、专业人才、社会科学及文化人才。收入差距、个人价值追求、国家发展需求、技术革新、产业聚集化、语言与文化适应性、移民政策等因素促进了国际人才流动,但同时也使国际人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应共同构建规范性的国际人才流动秩序,保障经济全球化下国际人才的良性流动。
关键词:
国际人才流动 国际人才安全 国际人口流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惠雄
自由流动与“价高者得”是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基本规则,这两条规则的实施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宏观配置与微观利用效率,却也带来了流动中人才的知识定价差异与人才流动的国际(地区)失衡。本文作者从约束刚性与边际效用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人才流动 市场规则 知识定价 地区失衡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徐一平
在医院建立新的自主、灵活的内部分配机制后,由于工资收入的差距,对医院人力资源的流动势必造成某些积极或负面的影响。 1.工资分配方式的改革是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自2000年起,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娜 张向前
知识型人才与产业集群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论述知识型人才流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知识型人才流动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阻碍影响。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知识型人才流动的吸引与排斥影响,发现当前知识型人才流动与产业集群发展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缺乏合作观念、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人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合作共赢观念,全面统筹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机制改革、加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引导、完善人才网络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
知识型人才流动 产业集群发展 互动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侯爱军 夏恩君 李森
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法,构建了区域人才流动知识溢出效应模型,利用2000—2012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区域的资本要素、本地人才资本要素、流入人才资本要素对区域知识产出的作用。结果表明:各区域的资本要素、本地人才资本要素都与本区域的知识产出显著相关,但具体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仅东部区域的流入人才资本要素具有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
关键词:
区域人才流动 知识溢出 人才资本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磊 王天宇
近年来,各地区不断推出人才政策,城市间“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力争“孔雀向己飞”。本文基于2006~2018年高校招生分数线数据,结合高校科技统计数据与城市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城市人均GDP显著提高了城市内高校招生分数线,这表明准大学生更倾向于报考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这一结论在内生性处理与各种稳健性检验下均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通过提高城市吸引力与高校吸引力,进而提升高校招生分数线。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高房价、物价上升和交通拥堵显著抑制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考生的吸引力。这意味着,高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足以吸引人才,还需提高城市综合吸引力,降低居住成本,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才流入的良性循环。本文从高考招生与准大学生选择角度入手,对准人才是否存在“孔雀东南飞”现象这一问题予以肯定回答,为地方政府制定人才吸引政策提供现实参考。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才流动 高考 准大学生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徐海东
基于人口普查、教育统计等数据,文章分析了人才跨省流动背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文章利用人才培养留存率描述人才净流动状况,论证了人才的流失或流入是地区人才供给量与经济需求量错位的结果。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人才净流入,东北和中部地区存在人才净流出。各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是国家按照地区人口数量统筹规划的结果,以保证教育机会公平;但对于不同规模经济体的人才需求量来说,各省的培养规模存在相对过剩或不足,是其人才净流失或净流入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主要由省级财政负担,人才流失导致地方倾向于采取“规模优先”发展策略,仅维持较低的投入水平;而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鼓励了地方的“消极投入”策略和“搭便车”行为,投入水平低、投入力度小、教育机会少。据此,文章建议创造人才流动友好型的制度环境、向西部地区配置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以弥补其人才缺口、加大高等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林泽炎
人才单向流动不利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规范和引导政府、用人单位、中介组织和人才的行为,建立互相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制度,打破身份界限,改革住房制度,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完善人才中介服务等,确保人才“全方位自由流动”,实现人才与组织及其工作岗位的合理配置,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
人才流动 制度 全方位 自由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军
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本配置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式。但无论从社会收益还是从个人收益上考虑,人才流动必须适度。人才流动的适度性可以从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加以判断。我国的人才流动经历了一个从较少流动到过度流动的过程,要实现人才适度流动的关键是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国云
人才流动喜忧录张国云作为每个中国人都应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在广阔的角逐场上,谁拥有人才,谁将拥有一切。人们也不难发现,国外为了解决人才流动问题,已从过去“招聘入手”发展到现在“猎头公司”,这“手”与“头”的一字之差,则将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胡学东
国际间的人才流动和人才流失早已有之,但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还是在二战之后,尤其是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这时人才流动和人才流失的特点是:①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向欠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的人才也流向发达国家(尤其是流向美国);②流动人才的层次渐高,流失情况严重。据联合国开发总署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国外工作的专业人员有近百万人,而且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递增。这使发展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