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23)
- 2023(13677)
- 2022(11547)
- 2021(10482)
- 2020(8811)
- 2019(19923)
- 2018(19506)
- 2017(36984)
- 2016(20047)
- 2015(22421)
- 2014(21889)
- 2013(21680)
- 2012(20275)
- 2011(18649)
- 2010(18680)
- 2009(17251)
- 2008(16619)
- 2007(14703)
- 2006(13355)
- 2005(11744)
- 学科
- 济(104346)
- 经济(104164)
- 管理(57585)
- 业(48058)
- 方法(40739)
- 企(39045)
- 企业(39045)
- 数学(35025)
- 数学方法(34567)
- 地方(26271)
- 中国(25029)
- 农(22714)
- 学(22637)
- 业经(20149)
- 环境(18578)
- 财(18230)
- 和(15611)
- 农业(15592)
- 地方经济(15046)
- 贸(14442)
- 贸易(14433)
- 理论(14361)
- 制(13916)
- 易(13876)
- 划(13125)
- 资源(12212)
- 发(11946)
- 融(11464)
- 金融(11461)
- 技术(11215)
- 机构
- 大学(293365)
- 学院(292137)
- 济(124718)
- 经济(122206)
- 管理(108981)
- 研究(107535)
- 理学(94498)
- 理学院(93258)
- 管理学(91283)
- 管理学院(90737)
- 中国(78218)
- 科学(69661)
- 京(62888)
- 所(55692)
- 农(55471)
- 财(52038)
- 研究所(51154)
- 中心(47822)
- 业大(47657)
- 江(44144)
- 农业(43699)
- 财经(42067)
- 北京(39302)
- 院(39000)
- 经济学(38799)
- 范(38690)
- 师范(38201)
- 经(38108)
- 州(36825)
- 经济学院(34660)
- 基金
- 项目(203620)
- 科学(159432)
- 基金(148944)
- 研究(138961)
- 家(133636)
- 国家(132573)
- 科学基金(112340)
- 社会(92183)
- 社会科(86489)
- 社会科学(86460)
- 省(79639)
- 基金项目(78947)
- 自然(75317)
- 自然科(73420)
- 自然科学(73394)
- 自然科学基金(72022)
- 划(67475)
- 教育(62039)
- 资助(61226)
- 编号(52930)
- 重点(46330)
- 发(44776)
- 部(43724)
- 创(41251)
- 成果(41206)
- 科研(39433)
- 计划(39171)
- 创新(38680)
- 国家社会(38544)
- 课题(37161)
- 期刊
- 济(140660)
- 经济(140660)
- 研究(84541)
- 中国(57354)
- 学报(54228)
- 农(48884)
- 科学(48419)
- 大学(39410)
- 管理(39376)
- 财(38955)
- 学学(37472)
- 农业(32863)
- 经济研究(23638)
- 技术(23306)
- 教育(23300)
- 融(21914)
- 金融(21914)
- 财经(21263)
- 业经(20579)
- 问题(19485)
- 经(18411)
- 业(17889)
- 资源(17472)
- 统计(15788)
- 技术经济(15339)
- 版(14661)
- 策(14459)
- 业大(13927)
- 科技(13839)
- 图书(13783)
共检索到435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琳 卞正富 曹海涛
为了解煤矿关闭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矿区居民对煤矿关闭后安置情况的意见和对城市发展的期许,运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煤炭城市矿区及周边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认为煤矿运营时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煤矿关闭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再就业和环境问题。非矿区社区的经济活动较为多样,相比矿区社区居民受矿山关闭的影响较小。矿山关闭后社会、经济的转型,需要政府制定相关规划,提供工人再就业和产业建设等保障体系,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加强政企合作,并建立环境监测站点维系矿山关闭后的生态安全。
关键词:
矿山关闭 社会经济影响 环境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琳 卞正富 赵华 余健
研究目的: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贾汪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方法:传统生态足迹法和三维生态足迹法。研究结果:11年来,贾汪区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现逐步增长状态;2000—2003年,生态足迹尺度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2004—2010年,生态足迹尺度超出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高度从2004年开始超过1,即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2010年,生态足迹高度增长到9.89,即在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能力下,以2010年的生产方式和资源消费速度,自然系统需要经历9.89年时间生产才能满足当年城市发展的资源需求。研究结论:近年来贾汪区转型发展仍然延续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摆脱资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琳 卞正富 朱环 余建
利用动态耦合模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的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徐州贾汪区为例,研究1999~2010年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贾汪区在资源枯竭后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现"S"曲线变化,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②贾汪区转型期间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状况,已经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③高消耗、高污染企业阻碍贾汪区转型发展进程,城市发展较土地利用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④生态恢复和旅游资源整合为贾汪区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促进贾汪区转型发展,应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调整产业结构,培养公众和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翔华 唐德善 付光辉
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探讨了测算区域土地整理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0变化的方法,并通过敏感性指数(CS)分析了ESV对各地类转移面积(TA)变化的依赖程度。结果发现:(1)研究区土地整理增加耕地主要是通过填塘实现的;(2)ESV每年损失1334.18万元,若按农地使用30年计算,ESV总损失将达20985.61万元;(3)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的土壤形成与保护、食品生产等功能提高;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娱乐文化等功能降低;(4)敏感性分析显示,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转变为耕地时,ESV随转移面积TA的增加分别表现出同步减少、显著增加、略微增加、显著减少。因此,当大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付光辉 刘友兆 祖跃升 陈晓峰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土地整理具有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及社会保障价值,针对这3种价值,本文分别提出3种测算方法即传统市场法、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法、替代市场法。传统市场法即采用收益还原法;生态功能价值系数法是根据各地类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来测算土地整理实施的生态服务价值;而替代市场法则以土地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的替代物,以用商业保险的方式计算一次性投保所需的资金作为土地整理社会保险的价值。本文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全面、科学地测算了区域土地整理带来的价值,研究表明:该区域自1999年以来,土地整理效益总价值达9.98×108元,其中经济产出价值达5.57×108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倪庆琳 侯湖平 丁忠义 李艺博 李金融
基于2000年、2008年、2016年遥感影像、历史矿井信息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应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范式:综合识别生态源地—经井田边界修正生态阻力面—应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廊道—判别生态过程障碍区,将代表生态修复需求、生态过程难易和生态要素特征的生态源地、障碍区和生态阻力面空间叠加,最终划定生态修复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年份生态源地面积平均约占贾汪区面积的17.77%,随着城镇化发展和矿井闭坑等因素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生态阻力面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并逐步以城镇化发展为主导影响因子。(2)生态廊道分布明显存在整体空间相似性和各镇内部分异性,呈环形沿河流分布或位于植被覆盖较好的低山丘陵区;障碍区明显存在重叠区域,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以北的区域,以北部和中部较多。(3)划分了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控制区四个生态修复分区,面积分别为144.38 km~2、189.60 km~2、182.68 km~2、103.34 km~2。研究结论能够为贾汪区生态转型发展和生态修复提供空间指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文含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实现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振兴的一种新路径。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征和转型难点,结合城市转型的实践探索,提出"资源再造"的绿色转型条件和内涵,强调绿色循环的废弃资源再利用和利用生态优势资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进而探讨了绿色转型的关键对策,通过融入区域发展的方式弥补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短板;分类引导生态修复和再利用,形成新的城市价值空间;从传统工矿区转向现代化城市,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保障问题;多层面多途径创新转型政策支撑,从"输血式"政策转向增强"造血"功能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资源枯竭 转型 绿色发展 贾汪区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韩正
俗话说"蛇鼠一窝",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审计局继2008年初成功捕获"08第一鼠"之后,又在当年岁末时分捣毁一"蛇窝":一个贫穷乡镇里不足十人的小单位,在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内,私存私放财政资金92.57万元,审计局移交的两人均受到区纪委的严重处分。区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韩晓彤 魏旭晨
论文以徐州市为例,基于最小阻力模型诊断其景观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单一格局诊断显示,在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地质灾害格局中,低安全等级面积占比最高,分别为43.79%、51.31%、38.20%;水土资源和风景文化格局中,较低安全占比最高,分别为42.33%、33.29%;低安全区集中在生态源敏感地带,生态价值高,容易受到破坏。(2)综合格局测算显示,在综合景观安全格局中,较低安全等级面积最多,占比为45.83%,高安全等级面积最少,占比为0.39%;低安全区域应禁止开发并优先考虑划为生态红线,较低和中等安全区域应以保护为主,较高和高安全区域应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3)两种格局对比发现,综合安全格局中低安全与高安全等级的规模下降,是单一格局叠加累积的结果,因此具有更全面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能够为徐州市和其他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正举 刘金平 杨贺 马莉
以物-场模型为基础,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理解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周围影响对象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场三要素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系统效应或功能,进而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定义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与周围环境敏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构建了包含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环境敏感要素敏感程度以及距离系数的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对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最后,以徐州市辖区采石废弃地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以期为管理决策部门进行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安排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华见 张智光
阐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分析了徐州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即:生态经济系统紊乱;经济发展没有生态化,过多依赖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序次较低,生态产业发展薄弱;社会问题较多;城市吸引力下降等。探讨了徐州利用生态经济建设实现成功转型的首要问题是进行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打造生态经济系统,还包括构建生态经济产业结构、消化和转移就业、改善生态软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侯湖平 张绍良 闫艳 郭士永 顿德光 金玉洁
研究目的:探讨矿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和技术,以改善矿区景观格局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利用RS数据,采用GIS技术和生态景观指标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987—2008年间,斑块连通度、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指数减低,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多样性增大,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但耕地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最大,耕地的边缘密度增大和连通度降低;水域用地的面积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斑块边缘密度增大和连通度降低,主要原因是采矿造成农地塌陷、地表积水、部分塌陷地被复垦为鱼塘用地等。为此,提出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模式和生态修复措施,加大对矿区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顾云海
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法分析了1988—2003年徐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得出徐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呈现出“U”型加倒“U”型的波浪型曲线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徐州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对污染物排放总量、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组成、产业布局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状态的影响等方面,生态环境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经济增长速度等产生反馈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莹 刘雪美
工业遗产旅游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带来了契机,并且丰富了旅游产品内涵,促进了工业遗产保护。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以海州矿山公园开发建设为例,重点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及投资主体的构成,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资源枯竭 工业遗产 投资主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仇方道 佟连军 丁宁凯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模式。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对1991-2004年徐州市的能值使用与转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4年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能值自给率都在98%以上;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先提高后下降的演变过程,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环境压力的变化与经济增速的周期性波动相一致,并呈现波浪式加大;徐州市循环经济系统处于比较有活力的发展状态区间,但持续性能力逐渐减弱。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循环经济 徐州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