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93)
2023(16212)
2022(13903)
2021(12867)
2020(10684)
2019(24529)
2018(24535)
2017(46692)
2016(25564)
2015(28647)
2014(28761)
2013(28535)
2012(26526)
2011(24012)
2010(24261)
2009(22107)
2008(21555)
2007(18849)
2006(16735)
2005(14924)
作者
(75668)
(62977)
(62447)
(59323)
(40267)
(30249)
(28324)
(24758)
(24073)
(22529)
(21601)
(21305)
(20131)
(20104)
(19370)
(19344)
(18553)
(18439)
(18012)
(17927)
(15632)
(15612)
(15369)
(14388)
(14138)
(13974)
(13961)
(13773)
(12678)
(12370)
学科
(113224)
经济(113117)
管理(69944)
(65746)
(52749)
企业(52749)
方法(46630)
数学(40433)
数学方法(39860)
中国(33283)
(29313)
地方(28959)
(26030)
业经(24846)
(21622)
农业(19923)
环境(18338)
(17856)
(17758)
(17737)
贸易(17721)
理论(17375)
(17070)
技术(17069)
(16356)
(15789)
银行(15745)
地方经济(15540)
(15464)
金融(15463)
机构
大学(363831)
学院(363183)
(143527)
管理(143276)
经济(140249)
研究(128635)
理学(123504)
理学院(121984)
管理学(119585)
管理学院(118922)
中国(95073)
科学(82082)
(80044)
(65757)
(62959)
(60929)
研究所(60003)
中心(57717)
业大(55342)
(54191)
北京(51101)
(50806)
财经(50421)
师范(50339)
农业(47519)
(47304)
(45794)
(44473)
经济学(42237)
师范大学(40786)
基金
项目(251015)
科学(197727)
研究(181216)
基金(181014)
(158762)
国家(157480)
科学基金(134965)
社会(113545)
社会科(107634)
社会科学(107607)
(98916)
基金项目(96298)
自然(88822)
自然科(86660)
自然科学(86645)
自然科学基金(85012)
(83515)
教育(82132)
资助(74478)
编号(73740)
成果(59142)
(57488)
重点(56724)
(54070)
(51641)
课题(51590)
创新(48184)
科研(47549)
国家社会(46354)
教育部(45658)
期刊
(160717)
经济(160717)
研究(108169)
中国(75561)
学报(57706)
科学(55727)
(55330)
管理(52489)
(43815)
大学(42729)
教育(41233)
学学(40064)
农业(38655)
技术(31830)
(29375)
金融(29375)
业经(27745)
经济研究(25095)
财经(23226)
问题(22407)
图书(20662)
(20133)
资源(19939)
(19917)
科技(18470)
技术经济(17949)
统计(17006)
现代(16844)
理论(16781)
商业(16165)
共检索到542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利娜  王璐瑶  叶欣  
以资源衰退型城市——双鸭山市为例,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验证土地、人口对产业的影响及其阶段差异性,采用土地基尼系数方法从人口、产业单指标角度定量分析城市用地效率,进一步构建评价“人口-土地-产业”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指标体系,探究资源型城市整体及各区(县)在发展进程中人口、土地与产业三者之间协调程度时空变化特征及转型效果。结果表明,双鸭山市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推进关系表现为产业发展影响土地布局,土地布局影响从业人员结构;从人口、产业单指标而言,研究区的城市用地效率在空间与质量结构层面整体趋于均匀状态,仍处于较低利用效率状态;人口-土地-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三产之间及不同区(县)也迥然有异。第一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协调-失调-协调变化规律,其中市区和友谊县协调状态提升明显;第二产业受资源限制与煤炭行业市场的影响,经历了由协调到失调的状态变化,2010年后集贤县呈断崖式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整体处于失调状态,后期城市转型升级初见成效,耦合协调程度稳步提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烈佳  杨鹏  
[目的]为了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明确区域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发展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目的。[方法]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及空间计量模型,对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非农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非农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度高值集聚区,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为成渝城市群的极化中心,武汉市、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极化中心,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上海市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极化中心。下游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联动协调趋势不断增强,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游地区人口非农化相对滞后是影响非农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人口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和产业非农化,是导致上游非农化协调度过低的直接原因。[结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府决策行为是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城乡要素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泗刚  段汉明  李正军  
在深入分析克拉玛依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经济–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年以来克拉玛依市人口、经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发展最快,人口和环境系统则呈波动上升态势;2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不高,协调水平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0.391增加到2012年的0.616;3克拉玛依发展类型依次为人口主导经济滞后型、人口主导环境滞后型、经济主导环境滞后型。最后根据这一发展趋势,提出了各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旭  
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两型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序和空间角度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2007-2011年湖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综合水平不高,但呈逐年上升态势,"两型城市"建设落后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2)2007-2011年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与优质协调差距较大;(3)湘东和湘北城市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型城市"建设及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三方面均优于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依据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增加土地利用强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邕健  毛蒋兴  
阐明了资源型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从资源型城市的城乡关系特征出发,指出资源开发中的狭隘资源观是导致这类城市城乡发展失调的根源所在。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即树立广义资源观,建立与广义资源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构建与新型产业结构一致的城乡空间结构。阐明了城乡协调发展战略重点,并以河南省舞钢市为例,对发展战略进行了具体论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雪梨  何如海  
中国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采矿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采矿业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安徽省淮北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四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和2017年为时间节点,对四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2013年铜陵市耦合协调度最高,为良好协调发展,淮北市和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低,为勉强协调发展;2017年淮北市耦合协调度最好,为中级协调发展,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差,为勉强协调发展。淮北市耦合协调发展态势最好,由勉强协调发展转变为中级协调发展,铜陵市耦合协调度下降,由良好协调发展变为初级协调发展。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节能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丹  戴林琳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长庆  
作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具有经济社会的综合服务功能与发展工业支柱功能.呈现出产业结构重型化,国有经济大型化,第三产业滞后化等特点。管理体制的二元化,虽然在建设之初是必要的,但以后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由此派生出了两个城市功能主体:一是以市政地方为主体经济社会运行的城市功能圈;二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经济社会运行的城市功能圈。为此,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科技进步同步推进的关系,城市与大企业协调运行的关系,工业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的关系,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接替产业的关系,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城市化与振兴农村的关系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春  林永钦  谢莉芳  
基于弹性的概念,从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交互耦合关系着手,将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分为七大理论类型,并给出了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程度的定量判定依据和评价方法;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涵和特征着手,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别构建了表征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萍乡市为个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出了城市发展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并定量分析了该市近十几年来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萍乡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耦合模式以耦合协调发展型为主,并可分为协调发展阶段和波动式发展阶段。实例研究证实,本定量评价体系目的明确、简单易用,评价结论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翟彬  聂华林  
资源型城市因其建立与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更为明显。城乡关系失调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协调城乡发展对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意义重大。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从资源型城市城乡关系特征出发,通过分析白银市城乡发展失调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城乡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即要坚持"三个结合",并针对白银市情况给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晓梅  崔海潮  何磊  
资源型城市因其建立与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关系失调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协调城乡发展对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意义重大。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从资源型城市城乡关系特征出发,通过分析榆林市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景普秋  
矿业开发特殊性引起矿区与城镇、乡村之间的冲突,加剧了城乡之间的非平衡,统筹矿—城—乡发展是城乡协调在资源型区域的特殊表现。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资源型区域矿区、城镇、乡村之间的对立:产业单一与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弱化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资源租金收益的流失与转化,加剧了矿区、城镇、乡村的收入差距,矿业开发负外部性,恶化了城镇建设、乡村生产与生活环境。矿—城—乡协调发展基本思路为:通过产业多元化与空间集中布局促进矿—城—乡经济协调,通过矿业收益合理分配与资源财富共享促进矿—城—乡社会和谐,通过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补偿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霍远  王盛兰  
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两个系统进行评价,并借助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除西藏外)2004-2013年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度在样本期内有递减趋势,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文章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文荣  王鹏飞  叶俊焘  
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协调发展度模型、聚类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2002-2012年30个省域城乡协调度的动态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各省的城乡协调度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增长差异明显;整体上城乡协调度出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协调度高的省份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协调度低的省份主要集聚在"黑河-腾冲"线以西的地区;江西、安徽、辽宁3个省份表现出局部空间异质性。最后,结合地理二元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等理论尝试解释了地理单元间的相互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俊平  陈年来  叶得明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